張杰 王鵬槐
摘要 目的:探討和分析改良節約用血策略后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輸血影響因素。方法: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先天性心臟病患兒283例,均采用改良節約用血策略實時手術治療,若患兒在術中、術后出現輸血指征則給予輸血;根據患兒的實際輸血狀況,將283例患兒分為術中輸血組、術后輸血組和免輸血組;對3組患兒的相關指標展開統計學分析,研究其影響因素。結果:體重(OR=O. 835)增加能降低術后輸血風險,發紺依然為輸血影響因素(OR=2.597);年齡、身高、術前紅細胞比容(Hct)升高能降低術中輸血風險(OR分別為0 909、0 717、0.811),預充量增加則會增加術中輸血風險(OR=1.006)。結論: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接受改良節約用血策略,其術前Hct、患兒的體重、身高、預充量、發紺等均為其影響因素,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關鍵詞 改良節約用血策略;先天性心臟病;影響因素
輸血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對于輸血帶來的風險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1]。本院實施了改良節約用血策略,也就是通過無庫血預充與硬件設備改良聯合的方法,盡量降低為患兒輸血的必要性[2],獲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為患兒實施手術期間,在眾多影響因素下,依然需要為患兒實施輸血治療。基于此,為了探討和分析改良節約用血策略后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輸血影響因素,收治患兒283例,對其展開此次研究,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先天性心臟病患兒283例,全部患兒體重均< 15 kg,并接受改良節約用血策略實施手術。患兒在手術過程中,一旦出現輸血指征,則給予輸血治療,并將其納入術中輸血組;術后輸入紅細胞的患兒,將其納入術后輸血組;圍手術期成功實現未輸血的患兒,納入免輸血組。全部患兒的手術操作,均由本院同一手術團隊實施。
改良節約用血策略輸血指征:當患兒的紅細胞比容(Hct)< 0.24時,關注患兒是否出現以下指征[3]:①乳酸水平>3 mmol/L;②靜脈血氧飽和度持續下降,或者<60%;③患兒的腦氧飽和度持續下降,或者< 50%;④血氣中Becf>3 mmol/L。如果患兒出現以上狀況,并且通過增加灌注量,無法有效改善缺氧狀況,則需要為患兒輸血。
方法:對患兒的相關指標展開統計學分析,對比各組患兒的指標狀況,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其影響因素。
結果
一般資料對比:283例患兒中,接受輸血治療177例,其中發生術中輸血121例,術后輸血56例;免輸血手術成功106例。
患兒年齡、體重的影響:將術中輸血與術后輸血患兒合并為輸血組。體重<10 kg的患兒,輸血組141例(79.6%),免輸血組38例(35.8%);年齡<12個月的患兒,輸血組139例(78.5%),免輸血組32例(30.2%)
術中、術后輸血危險因素分析:經過Logistic回歸分析,術后輸血組中,患兒的體重、身高與術后輸血呈負相關,患兒體重、身高的增加有利于術后免輸血;發紺也是導致術后輸血的重要影響因素;在術中輸血組中,患兒的年齡、身高、術前Hct均與術中輸血呈負相關,上述指標的增加,有利于術中免輸血;預充量與術中輸血呈正相關,預充量越高,則患兒成功實施免輸血的可能性越小。
對相關因素進一步展開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體重(OR=0.835)增加能降低術后輸血風險,發紺依然為輸血影響因素(OR=2.597);年齡、身高、術前Hct升高能降低術中輸血風險(OR分別為0.909,0.717,0.811),預充量增加則會增大術中輸血風險(OR=1.006) 。
討論
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接受改良節約用血策略,其術前Hct、患兒的體重、身高、預充量、發紺等均為其影響因素,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鄒麗華,劉晉萍,馮正義,等.改良節約用血策略后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輸血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體外循環雜志,2015,13(3):146-149.
[2]李松,樂愛平.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實施無血手術策略療效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7,30(7):752-753.
[3]高偉,剛奕冰,李巔遠,等.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無血手術治療[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11):1169-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