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古力·吐尼亞孜 阿瓦古麗·艾買提 安尼瓦爾·庫爾班 李保平 閨祺



摘要:利用誘雌蟲和雄蟲的新型性誘劑,調查蘋果園蘋果蠹蛾和梨園蘋果蠹蛾的消長動態并為蘋果蠹蛾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采用分行取樣法,誘捕器固定掛置在梨和蘋果樹約1.5 m高處。每種處理重復5次,誘捕器順行依次排列,間隔3株數,共掛置7行,每行之間間隔2行樹,共有75個誘捕器試驗裝置。20 d更換黏板,取回黏板在室內計數,通過觀察成蟲顏色、后翅反面有無黑板、翻看尾部生殖器結構分辨雌、雄蛾,分別計數統計。結果表明,在阿克蘇阿瓦提縣蘋果蠹蛾1年發生4代。越冬代成蟲3月下旬、4月上旬開始羽化,4月下旬達到高峰期。第1代5月中、下旬達到羽化高峰期。第2代7月中旬達到羽化高峰期,第3代8月中旬達到羽化高峰期期。第4代9月中旬達到羽化小高峰期。梨園蘋果蠹蛾比蘋果園蘋果蠹蛾早1個月左右達到羽化高峰期。越冬代和第1、第2代蘋果蠹蛾對梨樹的危害較大,從第3代開始對蘋果的危害較嚴重,到第4代時梨園的蘋果蠹蛾成蟲數量比蘋果園的明顯多,因此梨園是防治蘋果蠹蛾的最適場所。
關鍵詞:蘋果蠹蛾;蘋果園;梨園;消長動態;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3.4;S436.611.2+9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08-0120-03
蘋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屬于鱗翅目(Lepidoptera)小卷蛾科(Olethreutidae),俗稱蘋果小卷蛾、蘋果食心蟲[1]。蘋果蠹蛾原產于歐亞大陸,在我國危害香梨、沙果、蘋果海棠、枇杷、桃、杏、棗、野山楂、板栗屬、無花果等,是世界上仁果類果樹的毀滅性害蟲[2]。該幼蟲蛀果,不僅會降低果實產量和質量,而且造成大量落果,導致嚴重經濟損失[3]。張學祖于1957年在新疆的庫爾勒地區首次發現蘋果蠹蛾[4],隨后蘋果蠹蛾在我國快速傳播,1987年該蟲傳入甘肅敦煌,并向東擴散,2006年蔓延到張掖市的臨澤、甘州山、丹縣[5]。1984年余河水等首次在新疆測定蘋果蠹蛾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6],1971年Roelofs等第1次鑒定出蘋果蠹蛾雌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7]。蘋果和梨是阿克蘇地區的重要果樹作物,近幾年雖然蘋果蠹蛾的危害比前幾年減少了很多,但部分梨園香梨的蛀果率仍高達20%以上,蘋果蛀果率達22%以上,給梨和蘋果的生產帶來嚴重危害[8]。目前,國內對蘋果蠹蛾的生物學特性[9]、性信息素及其應用[10-13]、趨性[14]、天敵調查[15]和綜合防治[16-17]等方面的研究很多,并獲得了較好的研究結果。本試驗在參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性信息素和植物源氣味的成分構成及比例進行改進,分別研究新性信息素對蘋果蠹蛾雌蟲和雄蟲的誘惑量,并掌握蘋果蠹蛾發生規律,明確蘋果蠹蛾暴發的生態學機制,而實現減少蘋果蠹蛾的危害。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點
試驗于2017年4—10月在新疆阿瓦提縣托萬克拜什艾日克村進行,阿瓦提縣托萬克拜什艾日克村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西部,阿克蘇地區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邊沿,天山南麓(地處39°31′~40°50′N,79°45′~81°05′E之間)。東、北邊與阿克蘇市接壤,西邊與柯坪縣毗鄰,西南邊與巴楚縣交界,南部深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氣候特點是干旱少雨,蒸發量大,日照時間長,無霜期211 d,年均日照時數 2 679 h;氣溫年較差34 ℃,年均日較差15 ℃。
試驗地設計2個性信息素誘捕區,試驗區1果園,主要以種植庫爾勒香梨為主,試驗區2果園,蘋果、梨、杏、核桃混種,以蘋果為主,樹齡平均15~30年,行寬約6 m,株間距約5 m。果園管理較好,每年施藥2~3次。
1.2監測方法
在果園中設計蘋果蠹蛾性信息素誘捕器,對果園的蘋果蠹蛾成蟲發生規律進行監測。誘芯是由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生物防治實驗室合成的蘋果蠹蛾信息素,誘捕器為船形誘捕器,誘捕器里配的白色昆蟲黏板由鈣塑瓦楞板制成,其橫向截面為寬24 cm、長為30 cm的長方形。
誘捕器分別安置于阿瓦提縣托萬克拜什艾日克鎮1處梨園(約6.67 hm2)附近和阿瓦提縣托萬克拜什艾日克村3組的蘋果園(約2.33 hm2)附近,用分行取樣法將誘捕器固定掛置在梨樹約1.5 m高處,每個誘捕器黏蟲板中間放置1粒誘芯,誘捕器底部寫上性誘劑編號。每個處理重復5次,誘捕器順行依次排列,間隔3株,共掛置7行,每行之間間隔2行樹,共有75個誘捕器試驗裝置。每20 d更換1次黏板,取回黏板在室內計數,通過觀察成蟲顏色、后翅反面有無黑板、翻看尾部生殖器結構分辨雌、雄蛾,分別計數統計。
1.3數據處理
數據用Excel 2010進行整理,用SPSS 19.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較。
統計活蟲、死蟲、化蛹及羽化數,分別計算化蛹率、羽化率和死亡率。
分析統計發育進度的計算公式:
化蛹率=(活蛹數+蛹殼數)/總活蟲數(活幼蟲、蛹、蛹殼)×100%;
羽化率=蛹殼數/總活蟲數(活幼蟲、蛹、蛹 殼)×100%。
2結果與分析
2.1越冬基數及存活率分析
2017年3月25日至4月1日在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托萬克白拜什艾日克村的試驗區1和試驗區2,將果園分為表1中的3個區(A、B、C),每個區域用棋盤式5點取樣法對果園的梨樹進行剝查。共剝查75株樹,共剝出幼蟲516頭,其中存活幼蟲數463頭,死亡幼蟲數53頭。檢查過程中發現化蛹幼蟲及較多的蛹殼,說明此時越冬代蘋果蠹蛾已經開始化蛹羽化。通過統計計算活蟲、死蟲、化蛹及羽化數,得出化蛹率為15.31%,羽化率為10.07%,而越冬死亡率僅為10.27%。
2.2梨樹不同部位對蘋果蠹蛾幼蟲越冬基數的影響
2017年3月25日至4月1日,在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托萬克白拜什艾日克村對試驗區1和試驗區2果園的梨樹進行剝查,共剝查75株樹,共剝出存活幼蟲516頭。調查時認真記錄每株樹在離地0~20、21~40、41~60、61~80、81~100 cm 處的樹干老翹皮、樹洞和裂縫中的蘋果蠹蛾幼蟲。由圖1可知,蘋果蠹蛾幼蟲在離地0~20 cm高處與21~40、41~60、61~80、81~100 cm處之間的越冬幼蟲數量之間有極顯著差異,離地61~80 cm處越冬幼蟲數量最多,其次是 21~40 cm和41~60 cm處的越冬幼蟲數量較多,離地 0~20 cm 處樹皮下越冬幼蟲數量最少。
2.3梨園蘋果蠹蛾消長動態研究
由圖2可見,在2017年5月1日至9月23日期間,在阿瓦提縣梨園雌雄蘋果蠹蛾成蟲出現了4個高峰期,分別在5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中旬。由此可知蘋果蠹蛾1年發生4代。越冬代3月中旬開始羽化,4月中、下旬達到羽化高峰期,本時間段溫度為15~20 ℃。第1代5月中、下旬達到羽化高峰期,此時溫度為 26~30 ℃。第2代7月中旬達到羽化高峰期,其間溫度為28~33 ℃。第3代8月中旬達到羽化高峰期,這段時間溫度為27~33 ℃。第4代9月中旬達到羽化小高峰期,由于收果,第4代成蟲數量急速減少,影響數據的調查,如果沒有收果可能會繼續增加,這時溫度為 26~30 ℃,由此可知20~32 ℃時蘋果蠹蛾成蟲數量比較多。低于20 ℃和高于30 ℃時成蟲數量少,基本上沒有出現高峰期。20~32 ℃時成蟲數量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溫度高于32 ℃時隨著溫度上升成蟲數量會迅速減少。由此結果可知,蘋果蠹蛾成蟲羽化的最適溫度為27~30 ℃。由圖2可以看出,本試驗中觀察到的蘋果蠹蛾各代成蟲發生期和結束期之間無明顯的時間隔距,一代成蟲的發生期還沒完全結束另一代就開始發生,由此可知蘋果蠹蛾各代成蟲有明顯的世代重疊現象,尤其是越冬代成蟲到第2代成蟲之間有明顯的世代重疊。
2.4蘋果園蘋果蠹蛾消長動態研究
從圖3可以看出,2017年5月1日至9月23日期間,在阿瓦提縣蘋果園雌、雄蘋果蠹蛾成蟲出現4個高峰期,分別在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結果表明,阿克蘇阿瓦提縣蘋果蠹蛾在蘋果園1年發生3代。越冬代成蟲4月中旬開始羽化,5月上旬達到羽化高峰期。第1代6月中旬達到羽化高峰期,此時溫度為28~34 ℃。第2代7月中旬達到羽化高峰期,這時溫度為28~36 ℃。第3代于8月中下旬達到羽化高峰期,這時間段溫度為23~30 ℃。從圖3還可以看出,22~33 ℃時成蟲數量比較多,低于22 ℃和高于33 ℃時成蟲數量少,基本上沒有高峰期。28~32 ℃時成蟲數量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加。由圖2和圖3可以看出,蘋果蠹蛾第1代、第2代成蟲在梨樹上生活,第3代開始轉移到蘋果樹上,最后開始越冬時又轉移到梨樹上。
2.5蘋果園和梨園蘋果蠹蛾數量比較
2017年5月1日至9月23日期間,每15 d分別統計蘋果園和梨園的蘋果蠹蛾雌蟲和雄蟲數量。從表2可以看出,蘋果園6月10日、7月10日、8月24日數量較多,梨園5月26日、6月10日、8月24日數量較多。但是每個高峰期之間沒有明顯的數量差距,這表明蘋果蠹蛾有很明顯的世代重疊。
3結論與討論
3.1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蘋果蠹蛾越冬后基數及存活率
由本研究結果可知,剝查蘋果樹75株,共剝出存活幼蟲516頭,死亡幼蟲53頭,越冬死亡率僅為10.07%。由此可知,蘋果蠹蛾越冬存活率高。從調查結果來看,梨樹不同高處的蘋果蠹蛾幼蟲越冬能力有極顯著差異。結果表明,一般梨樹離地61~80 cm處越冬的蘋果蠹蛾幼蟲數量最多,其次為21~40、41~60、81~100 cm處之間的區域,由此推測蘋果蠹蛾越冬高度范圍為25~85 cm。這可能與蘋果樹皮的薄厚和溫度有關,本結果與石磊于2008年得出的試驗結果基本一致[18]。
3.2蘋果蠹蛾成蟲消長動態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蘋果蠹蛾成蟲在阿瓦提縣1年有4個高峰期,并且發現成蟲數量和溫度變化趨勢有一定的相關性。阿瓦提縣蘋果蠹蛾羽化成成蟲的最適溫度范圍為27~32 ℃。在梨園阿克蘇阿瓦提縣蘋果蠹蛾成蟲高峰期分別在5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中旬。在蘋果園分別在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9月17日以后蘋果蠹蛾成蟲數量逐漸減少,不再出現高峰,推測可能是收果影響了蘋果蠹蛾的數量,或者收果以后,第4代蘋果蠹蛾沒有完全發育。本研究結果也與先前報道的研究結果一致[8,19-22]。本研究還發現,梨園第1代蘋果蠹蛾比蘋果園蘋果蠹蛾早1個月左右達到羽化高峰期。這說明越冬代和第1、第2代蘋果蠹蛾對梨樹的危害較大,從第3代開始危害蘋果,第4代開始又轉移危害梨樹。由此可知,梨園越冬代和第1代成蟲是最好的防治時期,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蔡青年,張青文. 重要農林外來入侵物種的生物學與控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363-375.
[2][JP3]李照會. 農業昆蟲鑒定[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254-257.
[3]王登元. 于江南新疆農業昆蟲圖志[M]. 新疆: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6-127.
[4]張學祖. 蘋果蠹蛾在我國的新發現[J]. 昆蟲學報,1957,7(4):467-472.
[5]秦曉輝,馬德成,張煜,等. 蘋果蠹蛾在我國西北發生危害情況[J]. 植物檢疫,2006,20(2):95-96.
[6]余河水,臧冰,吳江,等. 蘋果蠹蛾性信息素生物活性測定[J]. 新疆農業科學,1984(3):21-36.
[7]Roelofs R,Comeau A,Hill A,et al. Sexattractantof the codling moth:characterization with electronanten-nogram technique[J]. Science,1971,174:297-302.
[8]林偉麗,于江南,薛光華,等. 新疆阿克蘇地區蘋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蟲消長規律的研究[J]. 新疆農業科學,2006,43(2):100-102.
[9]周昭旭,羅進倉,陳明. 蘋果蠹蛾的生物學特性及消長動態[J]. 植物保護,2008,34(4):111-114.
[10]石磊,陳明,羅進倉. 3種性誘捕器誘捕蘋果蠹蛾效果比較及成蟲的時序動態變化[J].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9,44(1):115-117,137.
[11]魏玉紅,羅進倉,周昭旭,等. 信息素迷向技術防治蘋果蠹蛾試驗初報[J]. 中國果樹,2010(3):48-50.
[12]杜磊,張潤志,蒲崇建,等. 兩種蘋果蠹蛾性引誘劑誘捕器誘捕效率比較及地面植被的影響[J]. 昆蟲知識,2007,44(2):233-237.
[13]譚博,王巖,曹曉艷,等. 利用性誘劑監測新疆果樹食心害蟲的消長動態[J]. 新疆農業科學,2011,48(7):1287-1291.
[14]朱銀飛,馬榮,張衛星,等. 蘋果蠹蛾成蟲對不同波長黑光燈的趨性研究初探[J]. 新疆農業大學學報,2010,33(6):506-508.
[15]李保平,孟玲. 蘋果蠹蛾幼蟲和蛹寄生蜂種類[J]. 昆蟲天敵,2001,23(4):185-187.
[16]常小蓉. 金塔縣蘋果蠹蛾發生與綜防研究[J]. 中國植保導刊,2005,25(4):35-36.
[17]秦占毅,劉生虎,岳彩霞,等. 蘋果蠹蛾在甘肅敦煌的生物學特性及綜合防治技術[J]. 植物檢疫,2007,21(3):170-171.
[18]石磊. 張掖地區蘋果蠹蛾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特性研究[D]. 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08.
[19]郭俊杰,楊寒麗,吳莉莉,等. 新疆庫爾勒市蘋果蠹蛾發生消長動態調查[J]. 中國植保導刊,2016,36(9):53-55.
[20]羅樹凱,梁虎軍,陳婧,等. 新疆阿拉爾地區蘋果蠹蛾發生規律初探[J]. 新疆農墾科技,2016(5):33-34.
[21]王同仁,艾買爾江·尼亞孜. 蘋果蠹蛾發生規律監測及防效試驗[J]. 農村科技,2014(10):36-37.
[22]馬蘭,馮宏祖. 蘋果蠹蛾消長動態及果園中赤眼蜂釋放技術的研究[J]. 新疆農業科學,2011,48(2):26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