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榮
[摘 要]
《夢中的蘭花花》是劉建東老師在民歌《蘭花花》的基礎上進一步作詞、作曲、演唱的一首廣為流傳的經典之作,[1]深受人們喜愛。筆者亦深深喜歡此曲,為此曲的優美旋律、演唱所感染,并決定從作者作品簡介、音樂分析、演唱處理等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歌曲;夢中的蘭花花;演唱處理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19)08-0129-02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懷念經典,不少作曲家和創作者紛紛對經典進行改編,如胡廷江老師改編的《瑪依拉變奏曲》、王友貴老師改編的《唱起春天的故事》及劉建東老師改編的《夢中的蘭花花》,都是在經典歌曲的基礎上再次創新,又一次造就了經典,因此研究人們喜歡而改編的經典歌曲就顯得非常有必要。本文重點從作者及作品簡介、《夢中的蘭花花》音樂分析及演唱處理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下面將分別闡述。
一、作者及作品簡介
劉建東,陜西子長人,我國著名的原創歌曲作者、演唱者,是一位集創作與演唱為一體的一位復合型人才,他曾多次獲得省級一等獎,其原創作品《夢中的蘭花花》《靜》等歌曲都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
《夢中的蘭花花》是由劉建東作詞、作曲、演唱的一首經典作品,其在歌詞上繼承了民歌《蘭花花》的方言特征,并多使用襯詞;其在演唱上形成了民族唱法與原生態唱法的結合;其在曲調上引進了新的旋律,并與《蘭花花》旋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夢中的蘭花花》音樂分析
該曲從曲式上看為有引子、間奏、尾聲的對比性的單二部曲式:引子由一個引唱+伴奏構成,兩者共同構成前奏(此處先歌唱再做器樂演奏的形式極大地豐富了本曲的音色,同時也加大了旋律的代入感),一起為曲子的引入做了準備。引唱主要采用“兩個八分音符+三拍長音”的節奏型通過連續模進(此時的模進為變化模進)發展而成,旋律過渡流暢自然,并在音樂上呈遞進式發展,為推出后面的器樂旋律做了充分的鋪墊。之后的伴奏采用民歌《蘭花花》的結尾句引入,結尾處由原來的“前八分后十六”節奏變成了“四分音符+平八”節奏,使旋律銜接過渡更加自然。結尾句的使用使人們思緒帶入到了到民歌《蘭花花》中,并順利引入了下一樂段。A樂段旋律是一個嶄新的旋律,幾乎找不到民歌《蘭花花》的影子,這個樂段是劉建東先生創新的最為重要的樂段,該樂段由兩個完全相同的樂句構成。該旋律主要采用四度跳進+二度元素構成,節奏變化頻繁,先后用了“切分音+前八后十六+后附點+平八+全十六”等節奏,使旋律百聽不厭。之后采用與前奏呼應(此處節奏呼應)的間奏引入下一樂段,此間奏只有頭部材料不一樣,而且間奏的頭部材料是前奏頭部材料的上二度模進,這一細微的變化體現了作曲家“不變中求變”的創作理念。第二段B樂段完全采用民歌《蘭花花》旋律,聽之親切、自然、優美,之后本曲再現了A、B兩個樂段加深了人們對旋律的影響,并在之后以B樂句的后半句通過漸慢的形式完美結束全曲。
三、《夢中的蘭花花》的演唱處理
《夢中的蘭花花》是一首傳唱度很高的作品,人們幾乎都能耳熟能詳地演唱,在演唱時我們要“精雕細琢”、盡善盡美地演繹此曲,本文將從咬字吐字清晰、情感處理到位、氣息運用自如、舞臺經驗完善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咬字、吐字清晰
聲樂是語言的藝術,在演唱時要講究咬字、吐字清晰,特別是字頭及字尾的咬字,如前后鼻音的區分、翹舌平舌的區分及當地方言的講究在本曲中顯得尤為重要。如當我們在演唱“蘭”“眼”“線”等字時歸韻要歸到“an”上,而不要歸到“ang”上,看似簡單的歸韻在演唱時要重視。 而在演唱“黃”“夢”等字時,要歸韻到“ang”。唱不準就會給聽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形成“聽歌不明其意”,我們不能給聽眾帶來“不專業”之感。同時,在演唱“誰”“實”等字時要咬好字頭,將字頭自然發出,準確咬成“sh”,而在演唱“死”等字時要將字頭唱成“s”。字頭不能咬得“太緊”而造成演唱部位不放松、聽者聽之不輕松的狀態,我們要自然咬字,使人們聽之親切、自然。另外,在演唱本曲時還要注重方言的運用,如在演唱第二段“線線”“花花”時要唱成“線線兒”“花花兒”,這些發音充分運用了陜西當地方言的發音,[2]而在演唱第一段的“花花”時就演唱成“花花”就好,第一段是用的民族唱法,講究民族唱法發音,與原生態追求“方言”特性有著明顯的對比。另外,在演唱第二段“愛死個人”的“愛”時要演唱成“nai”,有著方言的親切感,詳見譜例1。總之,在演唱此曲時我們要反復傾聽自己的演唱,重視咬字、吐字及方言的處理,使人們一聽自己演唱就有非常專業的良好評價。
譜例1
(二)情感處理到位
歌者演唱作品時,其實就是在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這就要求歌者不僅僅是完成歌譜上的東西,而是要賦予作品情感、打動聽眾。本曲前奏、間奏歌詞只運用“蘭花花”三個字,但道明了本曲的歌頌對象是“蘭花花”,且隨著旋律音高的遞增,情感逐步加強,在演唱時要掌握好情感的遞進程度,逐步發展,深情演唱。第一段歌詞是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對蘭花花與戀人之間愛情進行描述,在演唱時要以這對戀人的見證者為角色定位,來演唱戀人的真摯愛情,在演唱時我們要將樂曲中的情景在腦海中呈現,并將這一熟悉的情景透過自己的歌聲呈現給聽眾,使聽眾有著美的享受感,仿佛聽眾就是蘭花花的見證者。第二段主要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演唱,是蘭花花和戀人間的直接體會,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演唱時要想象出戀人依依不舍的難忘之情,將人間最美的愛情完美呈現在歌聲中。
(三)氣息運用自如
“會呼吸才能唱好歌”,此處的“呼吸”是指歌唱中的呼吸,講究吸氣和呼氣的配合運用。在演唱本曲時我們要重視呼吸,呼吸前我們要先找對氣口,如“黃土坡上的情哦”為一個氣口,“溝里頭那個愛哦”為一個氣口。在演唱第一段“黃土坡上的情哦”等較短樂句時,運用氣息較少,我們吸氣適量即可,呼氣時隨著歌唱而緩慢放出。在演唱結尾句“常在那一搭”時,由于結尾漸慢處理,氣息運用較多,吸氣可以適當多一些,使演唱完美收官。另外,呼吸是配合的藝術,在演唱時身體要放松,特別是口腔、胸腔保證氣息暢通,并且隨著橫膈膜的配合完美呈現此曲。同時,呼氣時演唱的基礎,我們要重視呼吸對演唱此曲的支撐作用,如在演唱第一句“黃土坡上的情哦”時我們要伴隨演唱而氣息逐步呼出,而且呼出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適合為佳,我們要掌握對氣息的控制,特別是“快吸慢呼”的訓練,非常有益于此曲的演唱。值得注意的是,在演唱時歌者要放松,不要緊張,不能因為緊張而導致氣息上提而出現聲音擠、卡等現象,爭取對氣息的控制運用自如。
(四)舞臺經驗完善
作為一位歌者,在舞臺上演唱不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同時豐富的舞臺經驗也會給作品爭分添彩。首先在上臺演唱此曲時有得體的著裝,由于本曲第二段為原生態唱法、第一段為民族唱法,[3]身穿民族服裝或者原生態服裝演唱更加符合本曲,千萬不能衣著不整上臺,這樣會給觀眾及評委留下極壞的影響;其次,在演唱時歌者可以通過眼神、肢體語言等與觀眾溝通,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使觀眾賞心悅目地享受音樂。最后,在演唱時可以運用適當的動作來展開想象,如在演唱《蘭花花》時,身體側向一方,眼睛注視一方向前看,似乎能看見自己的心上人——“夢中的蘭花花”,給人享受之感。而且在演唱時適當的手臂抬起與放下的動作與歌聲完美融合能加深舞臺的表現力,進而完美呈現音樂。
結 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懷舊,也越來越喜歡創新,而歌曲《夢中的蘭花花》就是一首兩者兼得的經典歌曲,非常值得研究。
本文首先對本曲從曲式結構、旋律發展手法方面進行了細膩分析,之后又側重從強后鼻音、平舌翹舌音、當地方言三方面進行了咬字、吐字的探究,從角色定位、情景再現兩個方面進行了情感處理,從氣口、呼吸作用、呼吸方法、走臺放松與氣息的關系四個方面研究了氣息的運用,從歌者著裝、歌者與觀眾的神態交流、情景呈現三個方面闡述了舞臺經驗。
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進一步完善研究此曲的相關理論,并進一步推進民族音樂的發展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