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永
【摘 要】 2019年4月18日,財政部會計司發布《關于<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適用<增值稅會計處理規定>有關問題的解讀》(以下簡稱解讀),對加計抵減政策的會計處理做出了明確規定。本文主要對解讀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改進建議。
【關鍵詞】 增值稅 加計抵減 會計處理
2019年3月20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和海關總署印發了《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規定:自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許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10%,抵減應納稅額。4月18日,財政部會計司發布《關于<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適用<增值稅會計處理規定>有關問題的解讀》(以下簡稱解讀),對加計抵減政策的會計處理做出了明確規定。本文主要對解讀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改進建議。
一、對解讀的分析研究
解讀規定: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取得資產或接受勞務時,應當按照《增值稅會計處理規定》(財會【2016】22號)的相關規定對相關業務進行會計處理;實際繳納增值稅時,按應納稅額借記“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等科目,按實際納稅金額貸記“銀行存款”科目,按加計抵減的金額貸記“其他收益”科目。解讀的實質在于:企業如果沒有實際享受到抵減稅額時無需進行會計處理,等到實際享受到抵減稅額時再進行會計處理,處理的方式是直接計入“其他收益”。“其他收益”是2017年5月份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該準則2017年6月12日起施行)新規定的會計科目,該科目用以核算與企業日常活動相關、但不宜確認收入或沖減成本費用的政府補助,屬于損益類科目。企業如果想清晰反映加計抵減額的計提、轉出和實際抵減,可以自行設置一個備查簿用以詳細登記相關的內容。
二、解讀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一)解讀未考慮“其他收益”科目的適用范圍
目前,大部分企業不執行《企業會計準則》,而仍然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但《小企業會計準則》并沒有進行設置“其他收益”科目,財政部在《關于修訂印發2018年度一般企業財務報表格式的通知》(財會【2018】15號 )提及“其他收益”科目的時候,也只說明僅適用于《企業會計準則》,而沒有明確說明適用《小企業會計準則》。也就是說,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的納稅人并不使用“其他收益”科目,而是繼續將相關政府補助計入“營業外收入”。筆者建議:財政部可以將上述解讀補充為:加計抵減的金額貸記“其他收益”或“營業外收入”科目。
(二)解讀未對如何計提、調減做出規定
解讀只規定了計提的“加計抵減額”實際抵減應納稅額時的會計處理,而對如何計提、調減加計抵減額未加以說明。筆者認為,解讀之所以未對該事項加以規定,可能是因為財政部認為增值稅加計抵減的計提、調減無需進行會計處理,或者是考慮增值稅加計抵減畢竟只是一個臨時性的政策(有效期為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為了一個臨時性政策調整“應交稅費”二級科目的會計設置,似乎沒有必要。但公告已經明確規定:“納稅人應單獨核算加計抵減額的計提、抵減、調減、結余等變動情況”,因此可以說解讀的相關規定并不完整,應加以完善。
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在“應交稅費”科目下增設二級科目“增值稅加計抵減”,用以單獨核算加計抵減額的計提、抵減、調減、結余情況。理由在于:(1)公告規定,已計提加計抵減額的進項稅額,按規定作進項稅額轉出的,應在進項稅額轉出當期,相應調減加計抵減額。如果要對計抵減額進行單獨核算,就必須單獨設置明細科目(2)公告規定,納稅人應按照現行規定計算一般計稅方法下的應納稅額(以下稱抵減前的應納稅額)后,區分不同情形加計抵減。筆者認為,上述表述意味著加計抵減不參與“應交增值稅”科目的計算,這一點跟增值稅差額抵減不一樣,所以不應在“應交增值稅”明細賬設置專欄。筆者建議:相關的會計處理可以這樣進行:
(三)計提當期加計抵減稅額
在本環節,可以比照差額計稅的處理方法,在產生加計抵減稅額時,借記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額,貸記遞延收益。這樣處理的原因在于:此時還無法判斷預提的可抵減稅額在未來到底能抵減多少增值稅;此外,國家稅務總局并未明確因加計抵減政策產生的收益,是否屬于政府補助,是否應繳納企業所得稅,可以暫時把這部分加計抵減稅額計入遞延收益,等到真正抵減應納稅額時再轉入其他收益或者營業外收入。
例如:A公司為從事現代服務業的一般納稅人(符合加計抵減政策條件),2019年8月產生銷項稅額100萬元,可抵扣進項稅額60萬元,上期留抵稅額5萬元。
應納稅額=100-60-5=35萬元,產生加計抵減稅額=60×10%=6萬元
借: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 6? 貸:遞延收益 6
2、實際抵減應納稅額時:
(1)抵減前的應納稅額大于零,且大于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的,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全額從抵減前的應納稅額中抵減,直接沖減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即借記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 貸記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同時將遞延收益轉為營業外收入或者其他收益。
例如:A公司為從事現代服務業的一般納稅人(符合加計抵減政策條件),2019年6月增值稅應納稅額為10萬元,當期加計抵減稅額為2萬元,
借: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 2? 貸:遞延收益 2
借: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 2 貸: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 2
借:遞延收益 2? 貸:營業外收入? 2
如果抵減前的應納稅額大于零,但小于或等于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的,會計處理與上例相同,區別在于:未抵減完的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結轉下期繼續抵減。
例如:A公司為從事現代服務業的一般納稅人(符合加計抵減政策條件),2019年6月增值稅應納稅額為10萬元,當期加計抵減稅額為12萬元,
借: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 12? ?貸:遞延收益 12
借: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 10 貸: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 10
借:遞延收益 10? 貸:營業外收入? 10
(3)如果當期應納稅額等于零,只需計提即可,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全部結轉下期抵減。
例如:A公司為從事現代服務業的一般納稅人(符合加計抵減政策條件),2019年6月增值稅應納稅額為0,當期加計抵減稅額為2萬元。
借: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 2? ?貸:遞延收益 2
3.加計抵減政策執行到期后:加計抵減政策執行到期后,納稅人不再計提加計抵減額,結余的加計抵減額停止抵減,增值稅加計抵減余額轉入相應的成本費用。
借:主營業務成本或管理費用
貸: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額
例如:2022年1月,加計抵減政策執行到期,A公司還有尚未抵減的增值稅額2萬元,一次性轉入當期費用。
借:管理費用 2? 貸: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額 2
三、總結
增值稅抵減作為國家出臺的一項最新的稅收政策,幾乎可以涉及全部企業,相關的會計處理也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費用、利潤的核算,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對增值稅抵減業務的會計處理規定加以修改完善,便于企業進行統一的處理。
【參考文獻】
[1] 田志良.問題導向的增值稅會計實務研究【J】.《財會通訊》,2019(3)
[2] 徐瑩瑩.增值稅部分費用化問題探究【J】.《財會通訊》,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