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愛芹
摘 要:文章從語文優質課評選活動入手,以聽課觀摩的視角介紹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從板書示范、閱讀教學、細節處理、才藝展示四個方面探討了語文教學的成功做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細節;修養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9-0077-01
五一節前夕,山東省濱州市小學語文優質課評選活動在美麗的鄒平市梁鄒小學舉行,筆者有幸參加了這次活動。置身于課堂教學之中,看到各位教師氣定神閑,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一朵朵美麗的浪花,他們或淺唱低吟,或手舞足蹈,或激揚文字,不僅令學生陶醉,更讓聽課教師連聲贊嘆。這樣的功底豈是一日可為?本文就聽課所見所聞談一點感想。
上課伊始,教師都會這樣告訴學生:“請同學們認真看老師板書課題。”教師在此向學生傳遞的是這樣一個信息:寫字如同做人,寫字就應該工工整整地寫。筆者最初意識到板書的示范作用,是多年前在一次語文教材培訓會上,當時觀看了于永正老師的錄像課《廬山的云霧》,于老師工整板書,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筆者便十分注意板書的工整規范,并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這十幾節課,每一位教師都注意到了這一點,筆者的心里真是由衷高興,倍感欣慰。由此可見,教師板書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視。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的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師的引導調控是第二位的。”著眼于學生自主發展的閱讀教學,應該是一個“先學后教、先讀后導、先練后訓、先放后扶”的過程。”文玉燕老師所執教的《人物描寫一組》一課就是這種理念的充分展現。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這一片段,學生默讀,找出印象深刻的語句,然后交流自己的收獲,教師相機出示相關語句,引導學生體會:嘎子心里在想什么?精神面貌怎樣?你眼前出現一個什么樣的小嘎子?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理解落實到句子中,把它讀出來,這就是著眼于學生自主發展的閱讀教學。在后面的教學中,教師通過集體大聲讀、指名讀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思維活躍,體會到了抓住人物的動作來描寫人物的方法,加上教師極富激勵性的評價語言,教學效果非常好。可見,在課堂上,用欣賞的眼光、贊賞的話語去激勵學生,是教師的必修功課。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們都非常注意這一點。馬振玲老師教學《鄉下人家》一課時,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農家的生活給人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一位學生找出了“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教師馬上給予肯定 “你說出了作者的感受”,并順勢提問“思考作者是怎樣寫出鄉下人家的獨特、迷人的風景的”,過渡自然,學生很快從文中找出了有關語句。課堂交流的過程就是讀書、思考、感悟的過程,學生認真地讀,充分地悟,環環相套,絲絲入扣,如行云流水。學生通過個性化的朗讀,充分體驗思考所帶來的快樂。看似平常的提問,卻把學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層次的探究世界。文老師的課親切、自然,看似平淡,卻彰顯出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學智慧。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 這十幾節課中,所有教師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課標精神。
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專家于永正老師說過:“教學中能給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體構思與設計,而是對細節的處理,是一句機敏的話,一個得體的動作。”十幾位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都有其獨到之處,其中筆者更喜歡馬振玲老師的教學——嚴謹、科學。《鄉下人家》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幾株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理菊,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顯出一派獨特的農家風光。” 在指導學生閱讀這個句子并思考“芍藥,鳳仙,雞冠花,大理菊”之間為什么用逗號而不是頓號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這句話進行體會,學生恍然大悟,理解了其中的原因。這個細節處理得巧妙極了,令聽課的老師耳目一新,不禁佩服其獨特的教學藝術。緊接著馬老師出示了不同季節開放的花,啟發學生思考“你想用什么詞語形容它”“聞聞它的味道,用什么詞語”“想想描寫它的姿態的詞語”。在教師一步步引導下,學生思維活躍,不但豐富了知識積累,而且進一步理解了“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的意思。這個細節的處理,不僅使得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提升,令聽課教師贊嘆不已。
本次活動最后,安排了教師展示環節。十幾位執教教師,或朗誦名家名篇,或講自己的教育小故事,或說評書,或現場展示自己的書畫作品,都表現出了自身扎實的基本功,尤其是粉筆字的書寫,工整規范,值得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學習。
縱觀十幾節語文課,真是如春風化雨,這與他們平時的努力與積累是分不開的。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博采眾長,積淀教學素養,既要繼承和發揚多年來積累的成功經驗,又要大膽創新,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豐富多彩,讓語文課堂煥發應有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李洪勝.潤物細無聲[J].當代教育科學,2003(16).
[2]周燕玲.摭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甘肅教育,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