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河南省是中國的糧食大省,是我國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河南省的糧食產量不僅關系著我省人民的溫飽問題更是關系著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對糧食產量影響較為顯著的四個影響因素:耕地面積、水資源總量、農村從業人數和機械化水平。運用Eviews軟件對河南省相關數據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最后結合以上的分析和模型結果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糧食產量 區域差別 多元回歸分析
1引言
糧食問題一直是我國關系民生的大問題。目前,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是糧食自給率持續下降,糧食供給也越來越依靠糧食進口,國家統計網站上顯示2015年我國糧食進口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達到20%。在正常狀況下,全球每年糧食的可貿易量有限,2015年為3.32億噸,中國糧食貿易量的需求所占比重接近38%,國際糧食供給波動將顯著影響中國的糧食進口。除此之外,中國還必須要保證在任何特殊情況下都能夠買到足夠的進口糧食,這也加大了市場對中國糧食安全形勢的影響。
河南省作為我國農業和糧食生產第一大省,糧食總產量占我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一,不僅解決了本省的吃飯問題,而且每年大約外調一百億公斤糧食支援外省,所以河南省的糧食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糧食生產水平。保障河南省糧食生產能力,成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
隨著人口增加,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土地存量正在逐漸減少,在部分生產要素投入縮減的壓力下,要實現糧食產量的增長,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就必須了解河南省各區域之間的差別,從而因地制宜的實施政策及改善措施來促進糧食產量的提高。因此,對河南省各區域的差別進行分析,尋找河南省糧食生產在不同區域有哪些差別,并關注造成這些差別的主要因素,為制定合理的農業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在提高糧食生產效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及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進程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2區域間經濟技術發展差異對糧食產量的影響
2.1研究區域社會經濟狀況。近幾年河南省的第二、第三產業飛速發展,城鎮化速度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到城市發展導致農村從業人員逐年減少。農村從業人數減少直接影響到糧食的產量,為了彌補人力上的缺失就要運用高科技的種植方法與機械化種植。所以農村從業人員、種植活動中機械化程度共同影響著河南省的糧食產量。由于河南省各地區間經濟發展情況不盡相同也就造成了各區域間糧食產量的差異。
河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村從業人員還有較高的比重,這也表明了河南省的糧食生產還是主要依靠人力而不是機械,這也就造成了農村從業人數較多的豫東和豫南兩個地區糧食產量會高于其他三個區域的情況。另一方面農業機械化程度也是影響糧食產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機械化水平較高的地區主要是豫東和豫中兩個地區。高程度的機械化可以節約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同時也可以提高糧食的播種效率,耕種以及收種的質量,提高了糧食的存活率,降低了人為原因導致糧食產量下降的幾率。但是河南省的機械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提高在耕種環節使用機械化的比重,因為耕種環節是糧食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提高糧食產量最重要的環節,所以提高耕種環節的機械使用率可以極大程度上提高糧食產量。
2.2模型的設定。本文采取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來分析對糧食產量影響最大的因素,將耕地面積,水資源情況,農村從業人數以及機械化程度將作為自變量,糧食產量y將作為因變量。多元回歸分析可以清晰的顯示出這四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
設影響河南省各區域糧食產量y的因素有耕地面積(由于河南省各市耕地面積的數據不全,所以用河南省各市的農作物播種面積代替)g,水資源總量s,農村從業人數r,機械化程度(機械化程度無法用數值表示,所以用河南省各市的機播面積代替)j構成的線性回歸模型。本文相關數據資料均來自《河南省統計年鑒》。
2.3實證結果分析。運用Eviews軟件,通過對以上四個變量做最小二乘法回歸,得到回歸方程
y=744.539+0.250g-0.942s-0.521r+0.263j
根據回歸方程的分析,河南省大部分區域的糧食產量都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農村從業人員數量以及水資源總量基本上都呈逐年遞減的情況,這也就導致了這兩項的系數基本上都是小于零的;耕地面積的系數基本上都為正數,這也就說明耕地面積與糧食產量呈正相關;機械化水平這一項的系數全為正數,這意味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得糧食產量的提高。并且變量間均為聯合顯著,因此河南省的糧食產量并不是單個因素就能夠產生影響的。
3結論以及政策建議
3.1結論。耕地面積方面:河南省各區域之間耕地面積差異較大,其中豫東和豫南平原面積大,所以耕地面積就多于其他幾個區域。通過回歸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耕地面積對糧食面積是正相關關系,且對糧食的產量影響較大,耕地面積大的地區糧食產量明顯領先于其他地區。
河南省各市的耕地質量和數量情況不容樂觀,大量可以高產穩產的高質量田被占用,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及污染加劇,耕地利用效率不高都導致了耕地質量下降。而耕地質量的下降會導致耕地面積逐年減少,高質量耕地逐年減少,這也就會使糧食產量下降。
水資源方面:總體來說,河南省現在的水資源處于匱乏狀態,時空分布不均勻,水資源總量逐年減少而且地下水資源超采嚴重。河南省水資源空間分布與降水分布大體一致,總的趨勢是南多北少,山區少于平原。受氣候影響,河南省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劇烈。水資源的時空差異與區域生產力不相匹配。河南省南部地區水資源量相對豐富,但經濟較落后,無法將水資源量的優勢最大化的利用;中、北部地區水資源量較為貧乏,但經濟較發達,水資源的不充裕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這幾個區域的發展。
由于地表水匱乏,地下水成為河南省水源之一。但是地下水超采會導致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并且地下水也無法得到及時的補充,這樣就會形成大面積水位下降,從而會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從業人員方面: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村從業人數占全省從業人數市的72%,大部分人還是以耕種為生。近幾年呈現出來的趨勢是農村從業人數正在不斷地流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到城市去打工而不是留在農村耕種。由于近幾年的農村從業人員流失嚴重,機械化速度很難追上農村從業人員流失的速度,這也就可能會導致在不久的將來河南省的糧食產量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情況。
機械化程度方面: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是農業生產高科技化的一個方面。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走向高度機械化是必然的趨勢。近幾年,河南省的農業機械化道路正在穩步前進,這也將會是河南省未來的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逐步提高高精度到技術度的農用機械使用程度,并且在選種、早期胚胎培育和化肥的使用上都可以進行深入的研究,這樣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河南省的糧食產量,這也是目前來看提高河南省糧食產量最好的途徑。
3.2政策建議。本文針對河南省五個區域進行的研究分析,其中較為突出的是豫中地區、豫南地區以及豫西地區三個區域。豫中地區經濟發展最快,是河南省的經濟中心;豫南地區糧食產量最多,是河南省乃至全國的糧食生產中心;豫西地區糧食作物種植較少,但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環境決定了豫西地區可以種植其他的經濟作物來發展地區經濟。因此本文就這三個地區提出幾條政策建議:
對于豫中地區,需利用經濟優勢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用科學技術來代替勞動力,用科學技術來彌補自然條件方面的不足,從而使豫中地區的糧食產量得到健康平穩的提高。對于豫南地區來說,豫南地區是河南省的糧食生產主力軍,是河南省糧食生產的命脈所在。因此,如何保持豫南地區的糧食產量平穩不下降才是現在的首要目標。豫南地區應出臺相關的惠農政策,讓農村從業人員的流失不那么迅速,同時合理的有計劃地使用水資源,保持豫南地區的水資源得到可持續發展,最后還是要發展科學技術,畢竟農業的高度機械化已經成為目前的大趨勢。對于豫西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最大程度的利用該地區的各種資源,同時也要發展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同時還可以對經濟作物進行加工,有利于地區的經濟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冀楠.2011.河南省耕地變化及其對糧食產量的影響[D].河南大學.
[2] 劉金華.2013.水資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分析模型拓展及應用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3] 李青松,鄧素君,徐國勁,文倩,朱嘉偉.2015.河南省糧食產量波動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18):226-230.
[4] 李瑞華,李明秋.2009.河南省糧食產量影響因素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07):323-325.
作者:王賀,男,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環境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