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中國朝鮮族發展問題對中國的未來發展以及周邊安全至關重要,是一個值得深入去探討的問題。希望通過本文對中國朝鮮族的發展對策分析,為推進邊疆多民族地區的治理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提供借鑒。
【關鍵詞】 中國朝鮮族 認同 交流
中國朝鮮族是現代國家政治疆界的分割而居于毗鄰國家邊境線兩邊或與國境靠近的民族。它在地理分布上是與朝鮮半島連成一片或者是相鄰的,具有相同的民族心理特征、保持有較統一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因為有共同的歷史、民族淵源、民族語言、文化,使他們之間的交流變得方便而頻繁,良好的周邊關系對中國朝鮮族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中國朝鮮族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朝鮮族既是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聚居在東北地區的跨境民族。[1]今天的朝鮮族是近代朝鮮移民的后裔。我國的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因素影響,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在近代以前主要表現為,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歷史上長期形成的東亞封貢體系。早在19世紀中葉近代中國朝鮮族的遷入已然開始,這是形成中國朝鮮族的歷史源頭。由于當時朝鮮封建統治下日趨沉重的生活壓力和連年不斷的自然災荒,特別是朝鮮北部在1869年遭受大災椎,一些朝鮮邊民因生活困難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沿岸一帶開墾耕地,同漢、滿等族人民雜居共處。朝鮮族在近代和現代遷入中國的過程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向前推進,朝鮮光復后,以前移民過來的朝鮮人陸續從中國返回朝鮮,留下來的則成為中國朝鮮族的主要部分。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正式承認了當時居住在東北的朝鮮人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的一員。從此 “朝鮮人”變成了我國的“朝鮮族”,正式擁有了中國合法公民的身份。
二、中國朝鮮族與地區之間的關系
中國朝鮮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非主體民族;而朝鮮一側的朝鮮族,則是其居住國的唯一民族。至于韓國與中國國內的朝鮮族,則由于在陸地上不接壤而成了“跨海民族”。朝鮮跟韓國之間的跨境民族問題并不像世界上絕大多數跨境民族寄望于跟周邊國家的相同民族合并,而是以自己為主,建立一個統一的朝鮮民族國家。說到底,就是要完成朝鮮半島的完全統一。中國作為世界性大國,在國際社會中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從地緣政治上來看,中國和朝鮮半島邊境緊密相連,西部的黃海對中國的海防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中國東北地區安全與朝鮮半島的穩定發展息息相關。跨境民族的妥善處理是維護東北亞安全的重要基石。
(一)中朝關系
自古以來中國和朝鮮就是唇齒相依的友好鄰居、好伙伴。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中國與朝鮮就建立起了外交關系。由于兩國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信仰共產主義并走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中朝關系的良好發展的基礎。朝韓分裂以來,特別是經過了抗美援朝后中朝更是筑起患難之交、鮮血凝成的牢不可破的關系。冷戰結束后,作為社會主義兄弟國家朝鮮和中國關系親近,經濟和能源方面對中國依賴性強,在長期被制裁和閉關鎖國的情況下,中國很多時候都被國際社會視為和朝鮮溝通的主要渠道,也正因為這一關系,中國因素在朝鮮半島跨境民族關系中的作用極其重要。 由于朝鮮國家專制色彩濃厚并且還受到國際社會的制裁與約束,1995年底,一些生活困難的朝鮮居民前來我國投親訪友,借機尋求救濟,這就刺激了一批朝鮮人非法越境到我國謀求新的出路。這些人就是我們最初稱的“脫北者”。“脫北者”不僅引起了我國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而且還對我國外交也構成了一定的挑戰。在朝韓統一問題上,中國支持雙方和平統一、提出“雙暫停”倡議,反對朝鮮半島擁有核武器,也呼吁韓美暫停軍事演習給地區氛圍降溫,這對朝鮮民族統一是有利的。
(二)建交以來中韓關系的走向
冷戰在和平過渡中結束,世界格局從兩級對峙向一超多強方向延伸發展。1992 年 8 月 24 日,中韓正式建立外交關系。自中韓建交后,兩國經濟合作迅速升溫。現在中國已然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進口來源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還是旅游的重要目的地。韓國也繼續成為中國重要的貿易和投資伙伴國之一。隨著兩國經貿交流的不斷深入以及中國中韓自貿協定的簽署是我國迄今為止對外簽署的覆蓋議題范圍最廣、涉及國與國之間貿易額最大的自貿協定。中韓自貿協定簽署后,給中韓之間的海運、貿易、投資等 領域注入了新活力,兩國產業也拓展出更多合作的領域。中國朝鮮族跟韓國的主體民族來往密切,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熱絡不斷。中國和韓國的經濟關系緊密相關,對韓國的外交政策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三)地區關系的多重因素影響
[2]朝鮮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跨境民族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個復雜的東北亞國際安全問題,大國利益高度集中,直接涉及到中、朝、韓、俄四國關系,間接涉及到日本和美國的關系,事態發展牽動整個地區力量平衡的關鍵點。其核心問題就是朝鮮半島核問題,也是六方會談中的主要談判焦點。由于跨境問題,一旦朝鮮問題失控,因為地理位置相連,首先會給中國、朝鮮和韓國三國直接帶來嚴重威脅,不僅僅是移民或者難民所引起的系列問題,更嚴重的是核武問題帶來的嚴重災難。冷戰結束以后,朝鮮半島冷戰堅冰曾一度消融。朝鮮半島問題的核心其實就是朝美關系走向。而朝韓關系的改善與朝美關系的變化直接聯系在一起。“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雙方在朝核問題上有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對立、敵視和互不信任歷史,再加上俄羅斯和日本的綜合影響,不可避免的依然成為國際沖突的潛在點。
三、對中國朝鮮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世界上有近3000個民族或族體,但是國家只有190多個。這足以說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是多民族國家,很多民族是跨國界而居,即是跨境民族。中國自然也不例外。朝鮮半島的民族主義具有十分頑強的生命力 ,這一特性在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過程之中深刻的展現出來,民族主義力量的強大之處在于它具有廣泛的群眾根基。我國也應該密切關注朝鮮民族主義對我國朝鮮族的影響,以防被有心之人借此煽動中國朝鮮族的民族獨立情緒。朝鮮跨境民族問題對我國處理自身跨境民族及與相關國家的關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促進國家與民族認同相融合
認同是人類獨具的意識活動,是情感和心理上的趨同過程,由于現代人類擁有多重屬性,每一個方面都有相應的認同表現,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中國的朝鮮民族,在自己的祖國擁有民族自治權,在國內政治體系有自己的代表、高級將領和科技人才,甚至連朝鮮半島的朝鮮族都為此感到自豪。這對促進我國與民族認同相融合大有裨益,應該繼續予以堅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歷史朝代更換的鏡鑒中古典《三國志·蜀志·馬謖傳》曾說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在跨境民族尤其是邊境地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凝結民族向心力,促進國家與民族認同相融合。
(二)促進民族全方位交流
中國邊疆少數民族由于自然、歷史、政治變遷等原因,很多民族都成為跨境民族,他們雖然與外部的統一民族同宗、同源、同根,彼此之間至今仍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當下都與中華民族保持著緊密的的政治經濟文化往來,在長期的相互交往中,絕大部分跨境民族不同程度上都會對中華文化有著自然的親近感。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經濟是民生的基礎,民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所在,發展經濟就是為保障和改善民生。跨境民族有其自身發展的特殊性,需要政府去努力扶持、正確引導。需要尊重當地的民族特色,鼓勵與中華民族其他民族間的溝通交流,促進彼此認同感的融合。國家層面應該大力支持發展適合該地區的產業轉型,必要時提供資金、行政、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技術性支持,同心協力為各民族共同發展。
(三)加強國內外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鑰匙。在世界政治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世界各國的相互依存關系不斷加深,整個世界的聯系日益密切,在國際社會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基本不可能由一國獨自完成,必須在全球相互合作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根本解決。因此,國家需要做的應該是要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溝通與融合,加強公民意識,致力于營造共同的國家歸屬感與認同感。促進國內外國家間的相互溝通、增進了解、消除誤解與矛盾,從而促進國際合作與諒解,支持主權國家為解決民族問題所作出的努力。注意克服大民族主義、狹隘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等不合時宜思想,致力于各民族平等友好相處。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個性特點,堅持共同發展原則,把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相結合,進行正確的民族主義思想、理論宣傳。
【參考文獻】
[1] 侯典芹.從地緣政治視角看中國朝鮮族跨境民族的形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0(04):20-26.
[2] 曹興.中國周邊安全中的跨境民族問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5(04):12-16.
作者簡介:朱柏勝(1994-)漢,男,廣東江門人,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婦女理論教研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