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制度成為環境發展的瓶頸。新制度經濟學家視制度為經濟領域的一個內生變量,制度在長期經濟增長的分析中至關重要。文章選擇2000年-2015年間發布的環境行政法規進行文本分析,運用環境制度文本框架對環境制度文本績效進行衡量,探究環境制度文本績效對環境問題的反應后發現:制度文本績效對環境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解決目前所存在的環境問題的關鍵途徑是要創新完善環境制度。
【關鍵詞】 環境制度 制度文本績效 環境問題
一、制度與環境制度文本
不同的經濟學對制度內涵的詮釋不同:新經濟學家道格拉斯·C·諾斯在不同著作中對制定的定義有不同的表述,但是究其本質都與康芒斯的“制度是對行為的規范”異曲同工,T·W·舒爾茨也同意這一觀點,諾斯更突出的優勢在于將制度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兩類,舒爾茨而是把規則界定行為的領域分為社會、經濟和政治。國內也有很多學者對制度的定義進行了探討,典型的是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和新制度經濟學將結合提出制度定義,典型的是黃少安(1995)將制度定義為系一列規則,這種規則是在特定社會范圍內統一的、對單個社會成員的各種行為起約束作用的。林毅夫同樣視制度為一種個人遵循的行為規則,但其從制度、制度安排、制度結構三個層次詮釋了制度含義。雖然上述經濟學家對制度定義有著不同見解,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制度是規范人的行為準則”是被大家認可的。環境制度是預防環境污染、保護現有環境和改善環境問題的法律依據和治理指南,是調整特定環境社會關系一系列法律規范所組成的規則系統的統稱。
制度結構是制度分析的基本理論前提,對于龐雜的制度不同學派的經濟學家劃分了不同的層次。其中,諾斯依據制度形式將制度劃分為由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約束制度、國家規定的正式約束制度和實施機制三部分所構成的觀點方法為大多數經濟學家所接受。這里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之間的區別除了程度上的差異外還包括是否成文,禁忌、習俗和傳統大多數目前僅留存于人們行為和思維習慣之間,沒有像正式規則中的憲法、成文法、普通法、具體的內部章程一樣納入法律范圍。制度分析的組成要素具有多個層面,盧現祥(2005)將制度分析分為五個層次:制度文本、制度安排、制度領域、組織、制度績效。環境制度文本就是與正式規則相切合的環境成文法,本文選取的是對國家、政府和企業個人的經濟活動具有環境約束力的正式制度文本。
二、環境制度文本績效與環境改善
(一)環境制度文本數據選擇與測算
本文意在分析環境制度文本績效對環境問題產生的效應如何,所以在選擇數據集的時候將制度文本定位在資源環境制度體系,但是由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涵蓋的形式廣泛,且各個時期發布的制度文本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因此為了保證文章所選數據集的有效性,將數據集類型定義為行政法規,考慮到數據測算需要根據發布法規的內容,所以僅包括內容較完整的意見、辦法、條例、方案,排除決定、通知、批復等通告性文件。數據集的時間定位在2000年-2015年,時間跨度很大,共選擇了33個數據作為此次制度文本績效測量的數據集。
文章的測算方法為:(1)首先將數據按照發布時間順序進行編碼,分別為1-33號。(2)本文借鑒楊立華 常多粉等(2018)設計的制度文本理論框架,將制度文本按照內容分為理念規劃層、基本制度層和操作實施層,其中理念規劃層的三影響因素分別是;制度理念、制度目標、制度范圍;基本制度層的三影響因素為治理主體、治理工具、治理客體;操作實施層三影響因素為行為策略、監督方式、保障措施。制度文本每一層的影響因素為1,每一層定義值為3,制度文本定義值共為9。根據發布行政法規的內容進行人工甄選,如果發布的制度文本內容包括一個影響因素則得1,不包括此影響因素則為0。例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中,詳細內容包含對制度目標的說明則定義值為1,缺失監督方式的詳細解釋則定義值為0.(3)根據上述算法,得出制度文本績效總值后除以3,得到制度文本績效每年終值,同時把同一年法規文本績效取平均值。我們將所選數據集進行制度文本績效測算后,得到結果。
(二)制度文本績效與環境現狀
為了使制度文本績效的測算結果與環境現狀問題產生反應,我們拋棄了以往傳統環境問題的測算方法,在制度文本績效測算方法上進行改動使之適應環境績效的衡量。測算方法如下:(1)我們根據《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按照水環境、海洋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物、土地利用、林業、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環境投資、城市環境和農村環境十個類別分別統計出2000年-2015年環境情況;(2)文本實施后第一個五年的治理數據年均值與文本實施當年進行對比,指標越高越好的情況下,均值高于文本實施當年,則定義值為3,等于則定義值為2,低于則定義值為1(指標越低越好則相反);(3)根據上述測算方法,將每個類別下的指標進行定義值測算,分別求出定義值后取平均數。為了更好地反應環境制度文本績效與環境問題之間的關系,我們進行了繪圖對比。
三、理論探討與政策建議
我們從上述分析,環境制度文本績效與環境現狀之間發展趨勢相近,這要分為兩段時間來看:在2010年之前,制度文本績效曲線高于環境問題曲線,說明制度文本是否有效對環境問題能否得到解決具有很強的影響;在2010年之后,制度文本績效曲線低于環境問題曲線,說明現行制度文本已經對環境問題的改善作用不大,環境制度文本的發展已經到達瓶頸。解決目前所存在的環境問題,創新制度是關鍵途徑。
作者簡介:劉琪(1994-),女,民族:漢族,籍貫: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學歷:在讀研究生,單位: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審計質量控制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