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背景與現狀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形成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放在同一層面,同等重要的位置,彰顯了黨和國家重視環境,重視生態的決心。十八大也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構想,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美好生活。
在這一過程中,我國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十九大報告系統梳理了過去五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成效,包括: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積極推進;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領導者等。十九大報告還提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目標和未來工作部署。這些都展現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后,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我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居住水平的強大毅力和決心。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生態觀念的核心思想就是人與自然二者之間的對立統一,這一思想在極大程度上指明了人類如何處理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道路。因此,人類的發展,不能脫離自然,不能過多的依賴自然以及開發自然。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原理則突出強調了在自然界中的勞動對象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自然為人類提供了重要的生產資料,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必須與自然緊緊相依。在馬克思理論中,自然是獨立的客觀存在,人類依賴自然而生存、發展。但是,人類是自然的主要認識主體,并且隨著人類對自然認識的不斷深入,其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同時,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自然在改造人類的同時,人類也在不斷的改造著自然,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有機關系。人類生存、發展有兩大基本關系,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以及人與之人之間的物質關系。人與自然二者之間有著互相制約、互相依存的辯證關系。
馬克思的這一思想為我們在國家發展建設中如何處理好經濟與生態的關系提供了深刻的理論指導。
三、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江蘇省處于中國東部沿海,屬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自古以來江蘇省一直是中國物產最富饒、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尤其在改革開放以后,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江蘇一度成為發展的“排頭兵”,曾經涌現出多個“明星城市”。在生態文明的提出和實踐中,江蘇省也走在了全國前列。早在2011年7月江蘇省委、省政府通過的《關于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在新的起點上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的決定》中,江蘇省就把生態文明建設工程作為推進“兩個率先”的“八大工程”之一,提出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在2013年,省委、省政府又頒布了《關于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程 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意見》,明確地把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出臺后,江蘇的推進生態文明與美麗江蘇建設的進程明顯加快,省委省政府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規章制度,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在全省黨和政府、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江蘇省生態建設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例如,2019年7月發布的第二批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名單顯示:江蘇省南通市、淮安市、鹽城市、泰州市、宿遷市上榜。至此,江蘇省全省13個地級市中已有9個城市建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城市,數量居全國之首。2019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上,江蘇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4處世界遺產。這些都是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成果。
四、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挑戰和對策
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雖然江蘇省在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江蘇省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并沒有減輕,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巨大的人口壓力、資源的匱乏等限制了江蘇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步伐。
首先,江蘇省自然環境不樂觀。資源方面,江蘇省資源儲量較匱乏,全省95%以上的能源,98%以上的有色金屬資源,都需要依賴外部供給。江蘇坐擁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二,但是江蘇人口密度居于全國前列,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等直轄市,人均水資源位于全國后列,屬于水資源短缺地區;江蘇省森林覆蓋率僅為2%,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水污染嚴重,居民用水和工業廢水排放污染又使江蘇省水體治理壓力加大。江蘇省空氣質量優良率為67.9%,低于全國平均和周邊的浙江、安徽、上海等省份。
其次,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不平衡。省內經濟較好的蘇南地區經濟優先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先于蘇北、蘇中地區發展,但仍存在著許多問題。蘇北、蘇中地區由于早先受到政策和交通條件的限制,發展一度與蘇南地區拉開較大差距,承接了蘇南的產業轉移后,蘇北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但是由于沒有處理好經濟與生態的關系,部分地區又優先發展經濟而犧牲環境,在發展化工產業對環境本就產生更大壓力的情況下,為了提高產能不顧安全生產的要求,污染了環境,導致蘇北地區環境問題頻發,拉大了與蘇南地區的差距。2019年響水縣化工廠爆炸給周邊環境、居民生活,人身及財產安全帶來極為惡劣的影響。
總體而言,江蘇省既有生態文明建設先天優勢,又面臨著特殊困境與挑戰,我們必須扎實踐行生態文明的建設要求,以推動綠色發展的果敢行動,讓生態生金富民,讓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越來越強。
作者簡介:陸晨(1993—),女,江蘇省鹽城市人,碩士,江蘇大學,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