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銀行和企業是經濟體系中兩個重要的微觀經濟主體,銀企關系在現代社會居于重要地位,但銀企出現“雙難困境”,加之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為控制金融風險,銀行普遍采取收貸、壓貸等措施,打破了原有的融資均衡,加劇了企業資金緊張的矛盾,導致銀企互不信任,違約風險加大,加快了區域性金融風險持續累積,對傳統銀企合作關系提出了挑戰。
【關鍵詞】 主辦銀行制度 銀企關系 中小微企業融資
一、引言
近日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9年第二季度例會強調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將是持續性政策目標,相關領導人表示當前監管層正通過各類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小微融資的支持力度;在未來,政策層面將會對主要對接小微企業的中小銀行提供更大支持,現有大中型商業銀行也將朝著強化以客戶為中心的專業化、個性化服務轉型,加強線下業務與線上業務結合等方式,逐步提升小微企業信貸余額比重。
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新發放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為6.87%,比2018年全年該項利率(7.39%)低0.52個百分點。其中,五家大型銀行一季度新發放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是4.76%,較去年四季度下降0.13個百分點。而2018年3月到2018年末,全國小微貸款不良率從2.75%上升到6.2%左右。
綜上,雖然中央對于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一直以來都給予高度重視,但是在實踐中,效果以及力度仍待加強。在小微企業領域,不僅獲得間接融資的渠道比較困難,獲得長期限的資本金更是難上加難。
二、主辦銀行制度的優勢
所謂主辦銀行制度是指銀企雙方在一定機制的作用下建立起比較固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建立起銀企之間穩定的包括提供信貸、信托擔保、咨詢服務、派遣管理人員直接參與企業監管和治理等多方面關系。
這一制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日本和德國,發展成熟于本世紀50、60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總結來說主辦銀行制度具有以下優勢:(1)信息優勢;,長期穩定的銀企關系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選擇風險,方便銀行獲取更多關于企業和企業主的“軟信息”。因此,主辦銀行具有對企業的信息壟斷優勢,能更好的判斷企業風險,作出合理的授信決策。(2)成本優勢;對主辦銀行而言,直接參與企業經營,能夠降低銀行的監督成本。同時,混業經營模式下銀行內部業務相互交叉,共享信息可降低經營成本,形成規模優勢,企業不僅能夠以更低廉的利率獲得銀行相對長期的貸款,還能獲得多種金融服務。另外,主辦銀行的規模和聲譽為企業提供了無形的背書,幫助市場樹立起對企業的信心,也能降低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成本。(3)抗風險優勢;一方面,混業經營的模式保證了銀行資金來源廣泛,分散了銀行自身的風險;另一方面,長期穩定的銀企關系以及銀行和企業間的產權聯系讓銀行更注重企業的長遠發展,在企業陷入困境時銀行會在判明風險的基礎上提供合理幫助,助企業渡過難關。
三、推行主辦銀行制度,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
早在 1996年,我國出臺了 《主辦銀行管理暫行辦法》,開始在國企中進行主辦銀行制度試點。但當時銀企雙方均沒有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主辦銀行制度無疾而終。直至目前,主辦銀行制度在我國推行的結果差強人意,但在不可否認主辦銀行制是當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
開展信用貸款有效緩解小企業融資難題,當前信貸管理制度下 “羊群效應”和“搭便車”現象不僅影響信貸資源配置效率,并放大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主辦銀行制度下,減少了銀企間的信息不對稱,使部分企業的貸款模式由抵押貸款轉為信用貸款,有效滿足了小企業融資需求。主辦銀行基于信息對稱具有動產抵押管理上的優勢,有利于開展動產相關融資創新、降低小企業的融資門檻。引導信貸投向,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在當前信貸管理模式下,銀行競相追逐優質客戶,導致部分行業過度投資形成產能過剩。在主辦銀行制度下,主辦銀行能較全面掌握企業資金運用和投向等信息,有助于將金融資源配置到符合政策導向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優化信貸結構。
四、構建主辦銀行制度的政策建議
要發揮主辦銀行制對中小企業融資的積極作用,就應對原有的銀企關系進行改善。當前,應對融資困境,國內很多地方積極開展了新型主辦銀行試點,如湖北、山東等省份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行了“一對一”銀企合作機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著重在信息不對稱現象較為嚴重的小微企業領域實行主辦銀行制度。主辦銀行制度最大的優勢是通過建立穩定、單一、可控的銀企關系最大限度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實現增信與融資的雙促進,因此應在信息不對稱最為嚴重的小微企業領域率先實行主辦銀行制度。
(二)建立主辦銀行激勵約束兼備的銀企合作機制。一是明確銀企雙方進入機制。在“自愿、平等、互利、守信”的原則上,銀行和企業自由雙向選擇,基于準入門檻協商確認主辦關系,明確雙方責權,約定銀企關系由多頭到“一對一”的過渡安排。二是完善銀企雙方退出機制。實施漸進式的企業退出機制,通過逐漸降低貸款可得性和授信額度,并約定“一對一”關系解除緩沖期的對沖安排,防范道德風險。
(三)完善主辦銀行制度運行的配套政策支持。人民銀行、銀監及財稅部門應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支持。一是充分運用保費補貼、風險補償、稅收優惠等措施,發揮財政杠桿作用,支持地方金融機構實施主辦銀行制度,構建銀企關系。二是充分發揮央行面向小微融資的定向工具對主辦銀行發展的支持作用,例如小微專項金融債、再貼現等;符合支小再貸款規定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若實施主辦銀行,進一步提高支小再貸款的規模;三是優先在實施主辦銀行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展貸款保證保險。
【參考文獻】
[1] 孫兆東,張筱鈺.深化主辦銀行制度改革[J].中國金融,2019(04):39-40.
[2] 增進銀企互信 實現多方共贏——人民銀行日照市中心支行探索實施主行制度成效明顯[J].金融發展研究,2016(08):91.
[3] 霍成義,劉春華,石文華,王樹春.新型主辦銀行制的經濟學分析及制度邊際改進——以東營為例[J].現代商業,2015(20):186-187.
[4] 李濤. 戰后德日銀行體系對經濟發展影響的比較研究[D].武漢大學,2012.
作者簡介:周婷,女,漢,籍貫:湖南邵陽,研究生在讀,單位:湘潭大學,研究方向:商業銀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