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上市公司與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使得頻繁變更事務所成為一個相對普遍的現象。根據已知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共有228家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然而,一向秉承審計獨立性的會計師事務所在被頻繁變更的背后到底隱藏了哪些秘密?文章通過對上市公司一些信息的整理和挖掘,并以*ST烯碳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為例,挖掘其更深層次的變更動機。
【關鍵詞】 上市公司 會計師事務所 變更
一、引言
眾所周知,在證券市場,會計師事務所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有用性和決策性決定了其作為“經濟警察”的地位,被人們寄希望于對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做出公允、合理的判斷。其二者的“密切”關系同樣決定了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重要性,并且探究其原因對促進審計工作的獨立性、證券市場信息的可靠性都有重大影響。根據審計的連續性原則,注冊會計師只有經過多年的分析和了解,才能形成對上市公司業務的基本認識。但是,有趣的是,近年來,上市公司在短期內頻繁更換事務所似乎成了“家常便飯”,會計師事務所被“炒魷魚”現象呈現出高燒不退的態勢。
以下一些對文獻的簡單歸類,主要說明了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動機和原因。
(一)購買審計意見
一般地,上市公司通過變更會計師事務所來實現購買“滿意”審計意見的愿望,以填補事務所出具“事與愿違”審計報告的缺陷,這個敏感的行為足以引起監管層和投資者的高度重視。Lennox(2000)認為,上市公司不管如何變更事務所,都對其購買審計意見產生影響。同樣地,該結論也在耿建新和楊鶴(2001)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即上市公司在發生事務所變更后,其收到的標準無保留意見要顯著多于變更之前。另外,也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表明,具有審計意見購買動機的公司往往能夠如愿以償,實現審計意見的成功購買(李爽和吳溪,2002;唐躍軍,2007),并且朱小斌(2001)通過比較企業更換事務所前后的財務狀況,提出后任事務所很可能會縱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的猜想。
(二)財務困境與破產危機
研究表明,連續為負盈利的上市公司更容易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目的是為避免退市。Bryan、Tiras和Wheaktiey(200l)認為處于財務困境的公司與更換事務所存在負相關關系,即上市公司為防止退市而選擇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同時,在學者王春飛(2006)的研究中發現,上市公司通過更換會計師事務所來實現企業財務的“扭虧為盈”,即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
(三)審計收費
國內事務所的低價競爭隨著其數量的增多也愈演愈烈。顯然,上市公司更傾向于選擇審計收費較低的事務所(Bockus和Gigler,1998)。 同時,也有學者指出,選擇審計收費較低的會計師事務所也是上市公司防止退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諸如地域問題、管理層變更以及強制輪換等原因也會引起事務所變更,本文以*ST烯碳為主要研究對象,著重探討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后的審計意見改變。
二、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變更趨向性分析
截至2017年,共涉及230家上市公司更換審計機構,相比2016年的228家,增幅基本持平。其中,更換事務所的上市公司占其總數的7.27%,明顯低于13家ST或*ST上市公司占這類企業總數的17.33%。由表1.1可以看出,當企業財務狀況持續下降時,更可能傾向于變更事務所來影響審計意見。并且ST或*ST企業在發生變更后,審計意見變好,因此不能排除其購買審計意見的嫌疑。
三、案例分析
在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中,*ST烯碳(000511,SZ)因在近幾年連續4次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而備受關注,且大多變更事項發生在年報披露之前。*ST 烯碳,原名為沈陽物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石墨類產品、石墨烯及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等。于1993年5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但在接下來的兩年該公司連續出現虧損,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有關規定,于1998年4月對該公司股票做出了“ST特別處理”。
2014年以來,公司經歷了頻繁更換會計師事務所、財務負責人短期內離職以及連續兩年年報業績預告“變臉”等事件。其中,*ST烯碳的營業收入由17.75億元下調至16.50億元,且其凈利潤由預盈變為虧損,即盈利4816.29萬元變為負2.7億元。如此業績反轉,不經令人深思。而彼時*ST烯碳將這一切歸于時任的審計中介,對其頗有怨言。公司高層一致認為,由于大信會計師事務所在執行審計程序中因溝通環節缺失,使得雙方信息不對稱,致使公司盈余管理疏漏,造成公司重大會計差錯調整,因此,使得企業對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公開表示異議。由此,當年*ST稀碳的內控審計報告被出具否定意見。
盡管如此,異議背后的數據追溯調整和重述,使得大信會計師事務所最終出具了標準無保留的財務審計報告。但很快,大信便與*ST烯碳分道揚鑣。至此,*ST稀碳已經在短期內實現了由瑞華變更為大信再到上會會計師事務所的“蛻變”。但進入2016年,公司的年報審計工作最終交由中證天通會計師事務所。值得思考的是,2015年*ST烯碳的業績“變臉”卻在幾易審計機構后愈加激烈。原預計其2015年凈利潤為1354萬元,隨后便將其下調1127萬元,顯然,該調整并未得到中證天通的認可,最終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綜合來看,上會事務所的主動解約和中證天通的被動更換,其隱藏在背后的真相是值得我們做進一步深刻探討。
鑒于*ST烯碳在其截至2017年6月14日止仍未披露2016年年度財務報告,在其后的幾日內,深圳證券交易所便披露了對 *ST烯碳和中興華會計師事務所的公開譴責處分公告。由于*ST烯碳頻繁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多發生在年報披露之前,這使得事務所并沒有足夠充分的時間來了解公司業務以及真實的內部控制情況,其審計質量必然受到影響,尤其是在公司面臨業績持續低迷而遭遇退市風險的情況下,因此,*ST烯碳未免有寄希望于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而獲取較好審計意見的“最后掙扎”的嫌疑。
四、結論與意見
本文通過對2016 年度企業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引起審計意見變化,以及對*ST烯碳的案例分析后發現:企業通過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獲得較好的審計意見來扭轉其因財務狀況不佳導致退市危險的局面;此外,對于像*ST烯碳短期內頻繁變更審計機構的企業,其深層次的原因更值得我們深究。當我們面臨因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引起審計意見發生重大變化時,對于監管層,要加大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力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對于頻繁變更審計機構企業要及時約談事務所并提醒其可能存在的風險;對于會計師事務所,要避免可能存在的審計風險,及時與企業做好事前溝通,深入全面了解其內部控制體系,保持審計的獨立性;對于企業,不能把業績只依靠事務所的對外報告,要明白這些數字并不是只寫在紙上的數字,而是需要企業真真實實的做好業績,不能“名不符實”,而要實實在在。
【參考文獻】
[1] 白憲生. 我國上市公司年報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原因分析——來自我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 太原科技大學學報, 2010, 31(2):90-94.
[2] 王李. 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變更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 會計之友, 2010(4):90-91.
[3] 楊慶功. 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研究[J]. 煤炭經濟研究, 2006(4):74-76.
[4] 胡娜. 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及對審計質量的影響[J]. 商業會計, 2010(1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