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京九
【摘 要】 經濟責任審計是我國獨有的審計監督手段,在中國已運作了很長時間。經濟責任審計功能的充分發揮,可以有效抑制貪污腐敗、行賄受賄等職務犯罪行為的發生。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充分運用,可以有效防范領導干部職務犯罪風險,鼓勵領導干部加強自律以及自我約束能力,遵守法律、履行職責,從源頭上遏制腐敗滋生。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 官員腐敗 治理效果
一、引言
經濟責任審計是經濟監督體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一種監督方式(蔡春、陳曉媛,2007)[1]。它與一般審計的最大區別在于其審計對象不是組織而是自然人,是將領導干部以及其責任履行情況納入監督體系,對其公共權力的行使和國家治理責任落實情況進行考核和評估的一種審計方式,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權力制約和監管機制,可以有效防止腐敗滋生。有關經濟責任審計的研究文獻發現,政府審計能夠在政府官員行使權力,履行責任過程中發揮約束矯正功能,將官員貪污腐敗的想法扼殺在搖籃里,提升政府的廉潔性(Reichborn 和 Kristin,2013)[2]。
馬志娟(2013)將經濟責任審計與政府問責聯系起來,認為對腐敗進行治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政府問責的落實,進而加快責任政府的建立[3]。李江濤(2011)從免疫系統觀以及經濟控制論角度,通過審計力量、執行力度以及審計業務量這三個衡量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研究發現:強經濟責任審計力量和執行力度,可以有效防范領導干部職務犯罪風險,鼓勵領導干部加強自律以及自我約束能力,遵守法律、履行職責,從源頭上遏制腐敗滋生[4]。
我國現階段腐敗問題較為突出,反腐倡廉建設迫在眉睫,要想提升國家治理水平就要把腐敗治理放在國家治理的突出位置。腐敗滋生最主要原因就是經濟利益的驅使,權力的高度集中,缺少制衡以及監督機制的缺失使得某些人毫無節制的濫用權力,為個人謀取私利。從腐敗產生的原因出發,以黨政干部經濟責任落實情況作為探尋治理貪污腐敗的最佳途徑的切入點 。
二、經濟責任審計與腐敗治理的關系
(一)腐敗治理是經濟責任審計的目標之一。經濟責任審計是對領導干部公共權力的行使和國家治理責任落實情況進行考核和評估的一種審計方式。政府官員的經濟責任在于合理、高效的分配獲得的公共資源,最大限度的擴大社會福利、保障財政收支的真實合法。而腐敗治理就是懲戒侵吞公共資源、損害公眾利益的人。因此,政府的腐敗治理反映了經濟責任審計加強廉政建設的目標追求。
(二)經濟責任審計對腐敗治理有威懾、揭露和懲戒作用
劉家義(2008)的免疫系統觀指出:“審計監督具有預防作用,經濟責任審計作為一種國家審計方式,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其次,審計監督還具備一定的揭露功能,通過對這些違法違規、貪污受賄等行為的審計,可以進一步揭露出中國在制度、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漏洞,為這些機制的改善提供了思路。通過經濟責任審計功能的發揮,可以有效抑制貪污腐敗、行賄受賄等職務犯罪行為的發生。
三、積極責任審計腐敗治理的困境
在審計全覆蓋的大力號召下,我國經濟責任審計正在大面積開展,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現階段,針對腐敗治理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缺乏一部專門的腐敗治理法案,導致腐敗行為界定不清晰,部分官員以各種手段“打擦邊球”,反腐工作無法依法進行,缺乏透明度。法律的滯后,阻礙了經濟責任審計與腐敗治理的結合,削弱了經濟責任審計對腐敗的威懾功能。
(二)經濟責任審計與審計問責嚴重脫節,審計結果未得到充分利用。有效進行審計問責是治理腐敗的有力工具之一,是腐敗治理的關鍵部分。但是,目前,中國經濟責任審計與政府問責銜接存在很嚴重的問題,出現嚴重脫節的狀況。仔細研究當前在經濟責任審計狀況發現,許多審計結果最終都被擱置,涉事官員通過各種手段逃避責任,審計結果未達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未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三)審計制度存在缺陷。在經濟責任審計的實務中,大多數審計人員和被審計單位對審計的認識局限于對存在的問題的調查研究。被審計單位在被審計之后常常將工作重心放在如何進行改進上,忽視了對制度的合理性的考慮,對審計建議幾乎不予采納,導致類似問題頻發,陷入審計-治理-再審計-再治理的循環。
四、改進建議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經濟責任審計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強有力支撐,嚴重削弱了經濟責任審計對腐敗的治理效果。鑒于此,中國應該加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快腐敗治理的法治進程,建立一套科學、有力的反腐機制,使腐敗治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懲治領導干部經濟責任缺失、貪污腐敗、收受賄賂等違法違規行為。
(二)提高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的透明度。在大數據時代,媒體和社會公眾對于政府的監督作用越來越突出,提高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透明度,使社會公眾、媒體加入到對官員公共權利運用和國家腐敗治理的監督中,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政府官員帶來了一種無形的壓力,使其無時無刻不在他人的監督中,這也體現了政府對建設廉潔政府的態度,回應了社會群眾對廉潔、高效的服務型的期望。
(三)整合審計機關與其他審計主體,形成聯動機制。在經濟責任審計對腐敗進行監督和制約的過程中,各個組織治理結構應該團結起來,主體多元化才能將政府、社會群眾、媒體、檢查機關等聚在一起,各方積極配合,數據共享,優勢互補,合力完成積極責任審計對貪污腐敗的治理。但是在職責安排上,各個政府組織之間應該進行明確劃分,做到權責清晰避免交叉,以防出現互相推諉責任、資源浪費等問題。
【參考文獻】
[1] 蔡春,陳曉媛.關于經濟責任審計的定位、作用及未來發展之研究[J].審計研究,2007(01):10-14.
[3] 馬志娟.腐敗治理、政府問責與經濟責任審計[J].審計研究,2013(6):52-56.
[4] 李江濤,苗連琦,梁耀輝.經濟責任審計運行效果實證研究[J].審計研究,2011(3):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