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基于2007年至2016年部分國家各技術指標進行比較分析,說明了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仍然較為明顯,進而從理論分析出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正向作用。研究結果表明,近年來中國技術發展迅速,但是相對于西方國家,存在著研究開發經費強度不足,基礎研究經費短缺,申請專利質量不高等。最后本文基于上述結論對我國的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各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 技術創新 經濟增長 R&D經費強度 自主創新
1引言
在經濟快速擴張的同時,本文提出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增長過快,資源能源消耗過大,環境破壞嚴重,行業低迷,附加值低,增長速度放緩等等。特別是近兩年來,中國在“新常態”下的經濟走向以及如何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為當前政府工作的重點。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經濟增加值的提升,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推動,“大眾創業與創新”已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我國在創新層面上的錢財明顯增加,推動了技術創新的進程。我國的研究投入經費總量也增加了,即從2007年的3710.2億元擴展到2016年的15676.7億元,R&D經費十年間增長了3.2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7.4%。從技術創新能力看,專利申請量從2007年的6264.03萬件增加到2013年的16478.64萬件以上,即明顯提升說明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具備影響。
中國關于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層面的闡述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兩者之間的聯系闡述,二是影響機理闡述。關于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趙昕等人的研究發現,盡管山東省經濟發展對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技術創新成果的增長并未轉化為經濟效益。李朝洪和李侃蔚的研究發現,技術創新能夠帶來很多的經濟利益,并且還可以帶動經濟的快速增加。張宇的研究發現,每一個創新節點對經濟增長的效果存在差別,研發投資對經濟的效果要比別的節點效果小。宋之帥等人研究結果發現,經濟在長期快速發展時,技術創新的人才投入量與專利產出量是互相作用、互相推動,而在短期內,經濟的發展變化與這兩者關系更為密切,并且推動效果明顯,但是反向效果不佳。盡管近年來技術創新人才和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有所增加,但卻落后于對研發、專利等對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大多數技術人才與研發支出相結合納入創新投入指標,然后分析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從中我們了解到大多數學者都將技術人員或研發經費當作技術創新投入,把專利申請數量當作技術創新。產出直接將這些序列與宏觀經濟數據共同整合,進行回歸分析,然后使用計量經濟分析的結果進行解釋,最后得出的結論是類似的,即技術創新投入、產出和經濟增長之間有一定程度的正相關關系,并且推動經濟增長存在較長的滯后期。
2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經過對經濟增長的研究、相關文獻的梳理以及對技術創新的定義和構成,本文得到以下兩個發現。我們認為技術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增長起到支撐作用,反過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技術創新活動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體現在通過增加創新主體的科技成果產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服務組織的服務能力,塑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優化產業結構來促進經濟增長。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層面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和產業層面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是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經濟增長的直接成果和主要指標。
經濟的快速上漲在引領技術創新體系層面發揮著首要作用。首先,地區GDP的快速增加提高了當地政府的財政投入。政府投入更多資金用于技術創新和發展、優化經濟、政治、文化和自然創新環境,提供更多便利的創新服務。同時產生出更多的中介服務機構,從而刺激創新主體的熱情(如公司,大學和研究機構),使他們更多地投資于創新活動。其次,個人平均GDP的增加提高了人均需求。大量的消費需求間接拉動了創新主體技術創新的利潤,為企業擴大業務規模和開展創新活動提供了財務保證,并且增加了從事技術的企業數量。
3相關數據分析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R&D經費支出國,經費總量居美國之后,超過歐盟28國的經費總和。但我國依然存在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經費結構不夠合理、經費來源單一等問題。R&D經費是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在報告年度內全社會實際用于R&D活動的經費總和,包括用于R&D活動的直接支出,間接用于R&D活動的管理費、研發活動人員的勞務費、原材料費、固定資產的購建費,以及與R&D活動相關的基本建設支出和外協加工費用等。一個經濟體的R&D經費投入總量是測度經濟體研發活動規模、評價經濟體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是綜合國力的體現。
2016年,我國科技經費投入力度繼續加大,全國共投入R&D經費15676.7億元,比上年增加1506.9億元,增長10.6%,增長率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相比2007年經費總量3710.2億元,我國R&D經費十年間增長了3.2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7.4%。而從世界各國R&D經費的投入情況看,全球R&D經費主要集中在三個地理區域:北美地區、歐洲和東亞地區。2015年全球R&D經費支出總量接近20000億美元,美國以4960億美元居于世界首位,約占全球總額的26%;中國R&D經費支出為4080億美元,占全球總支出的21%。根據美元現價可比價計算,我國2016年R&D經費總量為4502.01億美元,較美國5110.89億美元低了11.9%,超出歐盟28國的經費總和3922.02億美元14.8%,當年的日本為1686.45億美元。目前,我國R&D經費規模已達到世界第二位。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經合組織2014年科學技術與工業展望》中預測,中國的R&D支出將在2019年前后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2018》報告,R&D經費支出反映了經濟體提升科學技術能力的意愿,這種意愿反過來又能夠推動創新。2000至2012年,中國R&D經費以18%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速增長,遠遠超過美國4%的水平。可以預見,若以現有增速繼續增長,中國的R&D經費支出很快將躍居全球首位。2007至2016年,基于美元現價計算,我國R&D經費年均增長率為15.4%,領跑其他R&D經費投入大國,其中,韓國為7.7%,德國為5.5%,兩國分別超過了5%的年均增長率。
盡管我國R&D經費強度提速顯著,但距發達國家水平仍有差距,尤其與日、韓等鄰國相比,差距更為懸殊。R&D經費強度不及科技發達國家的一部分原因,在于GDP的高速增長造成的經費強度被稀釋。以日本為例,我國GDP總量是日本的3倍以上,但日本R&D經費強度僅是我國的1.5倍左右。相比其他發達國家,我國在創新研發活動上的傾注和努力程度并不落后。然而,美國在GDP總量和R&D經費總量上均大于我國,且R&D經費強度是我國的1.3倍,相比美國,我國R&D經費強度是不足的。
4結語
隨著各國對創新活動日益關注,各行各業逐漸認識到建設技術創新體系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通過上面各種技術指標數據對比發現問題,同時探究了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聯系。它為中國實行創新驅動發展方案,建立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經濟加速增長提供了理論參考。
研究發現,建立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經濟的持續增長也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基本保障。目前,一些發達地區已經在技術創新體系和經濟增長之間形成了流通圈。也就是說,某個地方的經濟發展越快速,這個地方的技術創新也就越頻繁。隨著創新要素的逐漸積累,技術創新體系將越來越全面,經濟也將得到高速發展。雖然短期內技術創新不一定會促進經濟增長,但不能否定長期內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有根本作用。因此,要加大技術創新以不斷提升技術能力,當然技術創新的內容要合理安排。不僅重視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的投入,以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而且更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投人重視技術創新知識的自我積累,尋求原創性技術創新,以在世界市場上獲得競爭力。在重視技術創新的同時要完善技術創新制度,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加快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切實有效地提高技術創新形成生產能力的速度,加快經濟增長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李朝洪,李侃蔚. 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相關關系實證研究[D].長春:東北林業大學,2014.
[2] 宋之帥,楊善林,龍丹. 科技創新人才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3.
[3] 唐小童.珠三角地區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12.
作者:蔣雨涵,女,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