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的動力源。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創新形式也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線性創新轉化為網絡創新,離散式創新轉化為集成式創新,封閉式創新轉化為開放式創新。本文針對創新形式三個方面的轉化分析其動因,由此引入“創新生態系統”的概念,然后再對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構成及其特征進行深度分析,從而提出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對策。
【關鍵詞】產業創新生態系統 層次結構 創新范式
0 引言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李克強總理多次在政府報告中強調了科技創新、創新創業,鮮明地表達了我國對創新領域的高度重視,由此可見,大力發展科技,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對于提高我國的綜合競爭力尤為重要。
1 創新范式的轉化及動因
(1)創新范式的三種轉化形式。① 從線性創新轉化為網絡創新。熊彼特(1934)最早提出“線性創新”這一概念,隨后的學者們都開始認為創新是按照研發、生產、銷售這樣的單一路徑展開的。直到莫里厄等(1979)提出,技術創新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依賴技術和市場之間的相互配合,人們才逐漸相信創新與合作的緊密關系。② 從離散創新轉化為集成創新。 起初,創新活動是離散的,這不僅體現了創新活動的獨立性,同時也說明創新活動是在單個組織內部完成的, 主體與主體之間沒有足夠的交流及合作。但是,隨著現代技術的復雜程度不斷提高,創新要素的整體性與相互關聯行就愈加重要。張華勝等人(2002)豐富了集成創新的概念,他們認為,集成創新是創新的主體、客體和環境等要素的集成,以一個系統的形式來實現共同創新。③ 從封閉創新轉化為開放創新。傳統的技術創新是封閉的,通過內部資源的利用與整合,創新活動得以展開。20世紀90年代,開放式創新取代了封閉式創新。 Chesbrough(2009)闡述了“開放式創新”這一概念,即是在創新體系是開放的前提下,技術創新告別了以前那種簡單、線性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加復雜、多元化的反饋機制,這種機制糅合了是科學、技術、生產、需求等諸多要素。
(2)創新范式轉換的動因。在這個新時代,創新主體與創新環境的關系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新的變化,而技術經濟的革新是創新生態系統形成的前提條件與力量來源。在科技與信息高速發展的背景之下,技術的革新、知識的分布擴散使得單個主體對于知識、技術以及資源的掌握愈來愈匱乏,從而只能通過尋求產學研政的緊密聯系,動員外部力量來補充能量庫,以此應對機遇與挑戰。
2 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
(1)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興起。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是在特定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有序組合,是企業與國家層面上的集合。 隨著全球價值鏈不斷地縱向深入,以及知識廣泛地傳播,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已經能夠實現創新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加快資源的空間積聚效率。越來越多的地區意識到建立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創新生態系統存在于各行各業中。
(2)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構成。創新活動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的積聚,創新主體和創新主體之間、創新主體和創新環境之間進行知識、技術、信息的交流,從而形成相互依賴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創業主體一般是由企業、大學、研究院等組織構成,而創新環境則一般由經濟、科技、文化等構成。在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中,大學、科研機構、研究型企業共同組成研究群落,主要負責產品與服務的生產及交付。
(3)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特征。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動力完全取決于系統內部創新主體之間進行的協同演進,通過自我約束、系統內部相互作用;同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還具有多樣性和穩定性的特點,知識、信息、物質間的溝通和傳遞是復雜多變;而穩定性則代表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抵御外界影響的能力和進行自我修復的能力: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弱,表示它容易受到外界干擾,抵御能力弱,自我修復能力較差;反之,則可以進行快速自我修復。
3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策略
本文嘗試給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提出三條策略:(1)構建產業的知識平臺以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知識是企業競爭的根本要素,因此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關鍵之處在于搭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知識共享平臺。由行業協會搭建的、由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所構成、幫助主體進行合作交流和知識共享的平臺。高校與科研機構負責研究和傳播新知識、利用相關的師資力量培養出創新所需的人才和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為創新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2)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體系。政府可以通過頒布政策等強制性手段實現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政府的戰略引導作用,從而形成一套有效的創新政策管理體系。政府應當制定科技發展的長遠目標,出臺關于創新、技術、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政策,增大網絡連接密度,使不同的政策之間始終保持關聯度。同時,還可以通過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提供經費支持,成功引導產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節奏。(3)增強科技滲透,培育創新環境。創新文化以一種群體所擁有的、相似的價值觀及意識形態,去影響其他人的思維方式,這對創新變革具有重大的意義。所以,要增強科技滲透,全方位地推進科技和創新文化的整合,努力營造出創新主體間能夠有效進行知識交流及共享的氛圍,為創新活動不斷注入創意因子。增強文化科技人才的引進及培養的力度,進一步加快建設服務平臺與創意設計平臺,努力提升產業的科技和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顏永才.新常態下企業創新生態系統與自主創新戰略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5(5):74-77.
[2] 呂玉輝.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要素模型與演化[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9):25-28.
[3] 曾國屏,茍尤釗,劉磊. 從“創新系統”到“創新生態系統”[J].科學學研究,2013(1):4-12.
[4] 冉奧博,劉云.創新生態系統結構、特征與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3):53-58.
[5] 張華勝,薛瀾.技術創新管理新范式:集成創新[J].中國軟科學,2002(12).
[6] 樓高翔,曾賽星,鄭忠良.集成創新的范式演變:從個體創新到供應鏈技術創新協同[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3).
[7] 張運生.高科技企業創新生態系統邊界與結構解析[J].軟科學,2008,22(11):95-97,102.
[8] 張利飛.高科技企業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9(4):57-61.
作者簡介:潘思靜(1994.8.7),女,漢族,籍貫:四川達州,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重慶工商大學,研究方向:創業與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