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與經濟互為表里,相互作用。每一種文化都需要特定的“物”作為聯系依托的紐帶。對于朝鮮半島,乃至于東北亞而言“明太魚”就是這樣一種存在。“明太魚”打破了普通食材的刻板印象,而是作為朝鮮半島的一種象征符號而存在。
【關鍵詞】 文化 明太魚 朝鮮半島
“明太魚”作為東北亞海域內的一種生物,更是一種具有朝鮮半島文化表征的生物,同源異流一直被用來描述朝鮮半島與中國境內朝鮮族的關系,而“明太魚”在不同場域下的食用與表征含義則以文化的形式將二者緊密聯系。民族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生活智慧和適應策略的體現,又是這個民族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晶。
一.明太魚的前世今生
“明太魚”的名字即使是朝鮮初期,也沒有明確看到文獻記載,只是在《東國》中,“咸鏡道”的咸鏡道京城和明川的土山造申證,才出現了被推定為明太魚的魚名。相傳在600多年前的高麗時代,明太魚在江原道稱之為“從北海來的魚”即“北魚”。當時,在江原道沿岸抓了很多這種魚,古代人們因迷信認為“沒有名字的魚”是不祥之物,不能被食用的,所以當時沒有人敢食用,因此明太魚漁業也沒有發展起來。后來,在咸鏡北道朝鮮中葉嶺東的明川郡有一個漁夫,有一天他抓到了這種不知名的魚,他就把魚給了在衙門廚房工作的朋友。這個朋友就用這條魚為來辦公的觀察使做了一道菜。觀察使食用后覺得這魚的味道很是鮮美,便問這條魚的名字,可是在場沒有人能回答出來。于是觀察使就把所在轄區明川郡的“明”字以及捕魚漁夫的姓氏“太”字合在一起給魚命名。從此,全國各地都開始打撈這種不知名的魚,并稱之為“明太”。“明太魚”的名稱的通用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二.明太魚漫長的旅行
延邊和龍、龍井是明太魚全球的加工基地。這些魚來自遙遠的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他們不遠萬里,被運到和龍、琿春等地進行加工,又被銷往朝鮮半島,由于日本人喜食新先魚籽也有少部分明太魚被銷往日本。這種明太魚早期是作為“禮物”從朝鮮半島流動到了中國東北,。由于日本海的明太魚捕撈過量,加之全球變暖,致使日本海的明太魚資源急劇減少,俄羅斯占盡了天時地利,成為了世界明太魚捕撈大戶。正是由于這樣的供需模式,讓延邊成為了“兩頭在外”型加工產業,也是這樣的供需模式讓明太魚歷經了一次漫長的旅行。
明太魚首先從鄂霍次克海或白令海出發,在俄羅斯經過簡單的分揀、冷凍和包裝,就乘坐著巨大的游輪抵達了中國大連港,隨后乘坐著公路運輸抵達延邊,由于俄羅斯的天氣不適合明太魚晾曬、無法完成自然的冷凍-解凍使明太魚肉質松軟的過程,而朝鮮半島雖然具備這樣的氣候條件,但是卻由于高昂的用工成本無法完成明太魚的晾曬與加工,所以這也是明太魚在這次旅行中歷時最久的地方,抵達延邊的明太魚經過一系列的加工,冷凍或晾曬后,再次通過延邊的琿春港,運送至朝鮮半島與日本,進入到市場進行流通,便完成了它這一次漫長旅行的使命。
三.餐桌上的明太魚
韓國歌手姜山愛有一首歌曲叫《明太》,歌詞大意是“明太魚的魚子可以做明卵醬,內臟可以做腸卵湯,魚嘴做魚嘴醬,眼睛烤下來下酒,肉煮湯,油入藥”,正如歌詞所述,明太魚就是這樣一種全身皆可食用的魚類。
明太魚是朝鮮半島最愛食用的魚類,由于我國東北的朝鮮族與朝鮮半島是同源異流的文化、飲食圈,所以也酷愛食用明太魚。但與朝鮮半島食用方法略有不同,朝鮮半島主要是食用干太作為下酒“小菜”,生太做湯飯、而中國的朝鮮族則將明太魚變化出近五十種方法,但是最讓人無法拒絕的當屬黃太。首先將生太清理干凈,掛在風能吹到的地方,冬季的韓國,氣溫足夠冷,明太魚晚上被凍上而白天又能融化,明太魚經過這樣反復冷凍-解凍的一個多月,肉質才能變得松軟且有韌勁的口感。將整個明太魚干撕成一條一條的形狀放嘴里嚼,滿口生香。而中國境內則是10月份,前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和龍,龍井的國道上便可以看到高高的松木架上掛著一條條明太魚屹立在延邊大地的明太魚晾曬場。曬干的明太魚可以撕成絲蘸醬吃,其余各個部分可以做成魚頭泡飯、魚皮包飯、明太魚子湯,辣炒魚雜等等。中國的朝鮮族經過煎、炒、烹、炸、燉、煮、烤一系列工序,不僅將明太魚吃出了花樣,甚至將明太魚變成了一種飲食文化。最有名的當屬延吉市畫圖明太屋,畫圖明太屋成立于2004年,產品以明太魚和烤貝為主,該公司各連鎖分店已遍布延邊各個地區,并且成功向中國其他城市輻射,現已有店鋪延吉16家、大連、上海、營口、韓國各1家,形成了特有的“明太魚”飲食文化。
然而,明太魚對于整個東北亞的飲食影響遠不僅僅局限于朝鮮半島。日本人也食用這種叫做明太魚的食物,日本人常說的明太魚籽便是明太魚子,明太魚籽經加工后形成辛味、辣味、甜味、咸味等不同口味的明太魚子,成為配餐作料在日本人的餐桌上享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俄羅斯人們食用明太魚可謂簡單粗暴,我們吃到的“無頭”明太多由俄羅斯進口而來。由于喜食西餐的飲食特性,俄羅斯人打撈明太魚后直接在漁船上除去魚頭魚內臟進行冷藏,或是將明太魚攪碎做成肉糜,這種魚糜便成為了許多魚肉制品的原材料,如蟹棒、魚排、關東煮等,這些肉制品都是朝鮮半島的明太魚在俄羅斯的另一種存在。
一條明太魚就是這樣以不同的形態呈現在餐桌上,聯系著東北亞地區的日常飲食。
四.游在儀式場上的明太魚
盡管少數民族的魚文化研究尚未形成一個完善的整體體系,但都離不開“神化”這一特點,將魚視為賦予生命的生物便有了圖騰崇拜;將魚視為預測吉兇、旱澇的手段便有了魚卜、祭祀。除此之外魚文化不僅僅作為文化也是與經濟相輔相成的一種社會存在,對經濟產生了一種良性拉力。
在韓國人的國民文化中,薩滿教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薩滿可以祈福祭天,驅妖伏魔。明太魚與韓國人的祈福信仰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婚喪嫁娶中不可或缺的“食材靈物”。與明太魚有關的民間風俗一直流傳至今,并影響著中國的朝鮮族。
古朝鮮時期,先民認為為表示對神明祖先的尊重,祭奉獻給神明的祭品必須全部可以入口可食,禁止扔掉任何部分。而在朝鮮半島的魚類中只有明太魚完全符合這種苛刻的條件,所以,每逢祭祀節日,特別是清明節,明太魚就扮演著一種“溝通神明”的角色進入到朝鮮族的社會當中。清明節雖然歷經千百年的傳承與演變,但是它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卻并未發生實質上的變更,無論是何時、何地它所要表達的主題都是對逝者的懷念與敬畏,表現在朝鮮族社會中便是“上墳”這一習俗。古語曾說過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朝鮮族由于地域分布的不同,對于清明節上墳的風俗也會略有不同。無論是何種形式的祭祀,最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種儀式便是祭祀儀式結束后與逝者共食祭品,這些祭品均為冷食,其中明太魚營養價值高,食用后可強身健體,且品相較好又沒有魚的腥臭味易于長期保存,所以明太魚成為了祭祀儀式中是不可或缺的“靈物”。人們通過食用“供果”來沾染祖先或神靈的靈氣為自己祈福,渴求祖先的庇佑,因此在朝鮮族的祭祀活動中“明太魚”起到了溝通神靈的作用。
除此之外,明太魚還扮演著辟邪“靈物”的角色。明太魚長著大眼睛大嘴巴,朝鮮半島的先民認為它在水里能看得到很遠,可以聽到任何聲音,自然擁有可以在大海中阻止各種災禍的能力。所以朝鮮半島的人們在選定墳場或是新買了宅基地之后,會在地底下偷偷埋上干明太魚。新置辦了辦公室或是喬遷新居時,要舉行個儀式祈求平安富貴,之后在門口或是門廊內掛上一串兒用繩子穿起來的干明太魚,以此來阻擋瘟神進門。
朝鮮半島對薩滿文化的的崇拜,使得朝鮮半島的人們相信神靈的存在。明太魚在朝鮮半島的社會中不僅僅是一種食材,更是一種維系社會正常運轉的“靈物”。這種“靈物”的靈力來源于整個社會對于神的敬畏。
總 結
明太魚在東北亞地區的漫長的游歷,標志著明太魚已經不僅僅是東北亞海域內的生物,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表征符號。東北亞地區人們對于明太魚的不同飲食方式從側面展現了不同社會的氣候環境與民風,朝鮮半島居民不善于炒菜,喜飲酒,明太魚則以干太,下酒小菜呈現;日本人喜食醬料,生鮮,明太魚則以明太籽醬呈現,俄羅斯人喜食西餐,明太魚則以肉糜的方式呈現。
也是這樣一條魚將朝鮮半島,中國與俄羅斯的貿易緊密聯結,俄羅斯海域捕撈,中國境內加工,出口銷售朝鮮半島的方式,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明太魚“兩頭在外”的出口加工模式。所以,明太魚對于朝鮮半島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生物,更多的是形成了一種專屬于東北亞地區的“明太魚”文化。
【參考文獻】
[1] 潘朝霖.水族魚圖騰析.[J].廣西民族研究.2001(3期,總65期)
[2] 張國強.韓國南海岸別神祭.[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3卷5期)
[3] 寧波.影響魚文化的主要因素.[J].中國水產.2008(3期)
[4] 鐘珂.京族魚文化在哈節中的表征與傳承.[J].河池學院學報.2010.8(30卷4期)
[5] 徐萬邦.赫哲族魚文化.[D].中央民大.2011.8
[6] 呂俊梅、郭晉勇.哈尼族與日本關于魚的文化對比.[J].紅河學院院報.2013.10(11卷5期)
作者簡介:崔金南,女,延邊大學國際研究生學院2017級,研究學科:民族學,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