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旺
【摘 要】 模糊限制語是語用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目前,模糊限制語的研究范圍較廣泛,包含話語分析、翻譯、語言習得等多個領域。本文將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為研究對象,具體分析其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情況,并探究其語用功能。
【關鍵詞】 模糊限制語 政府工作報告 語用功能
1.引言
在研究語言時,我們不僅需要結合情境研究語言的具體使用,也需要研究語言的形式,不同語言形式的選擇可能會表達說話者的特殊意圖。如當被問及“教室里面有多少人”時,“有20人”和“差不多20人”都可以作為這一問題的答案,出于不同的原因,說話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前者較為精確,可表明說話人十分肯定這一答案;如果使用后者作為回答的話,那么則表明說話人并不能夠給出肯定的答案,其中的“差不多”屬于模糊限制語,限定了回答的內容,避免答案有失準確性。模糊限制語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Lackoff將其定義為使語言變得更加模糊或不那么模糊的詞語。
本文將以2019年度政府工作報告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情況。政府工作報告屬于國家公文,是一種特殊的文本,其內容主要包括回顧總結上一年度的工作情況、明確新一年度的工作目標、任務等,其特點是語言平實、內容全面客觀、重點突出。
2.模糊限制語
模糊限制語這一概念最早由Lackoff提出,這一概念源于Zadeh的模糊集理論和Rosch的實驗報告。“模糊集理論”的主要思想是集合沒有固定的外延界限,元素屬于集合,其隸屬度可以是0,可以是1,也可以是兩值之間的任意實數。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Rosch進行了實驗調查,提出了原型理論,補充并挑戰了古典的范疇論。前人的研究引起了Lackoff極大的興趣,他總結了部分英語中的模糊限制語。在20世紀80年代,他又對這一概念進行了補充。值得注意的是Zadeh和Lackoff對其研究均在語義層面上。
從語用學的角度進行研究,Prince等將模糊限制語主要分為兩大類,即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可以改變話語的原意,或在一定程度上對話語進行修正,可具體分為程度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和范圍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前者可改變程度,包括kind of、more or less、有點兒、差不多等;后者可改變范圍,如about、roughly、大約、左右等。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并不改變話語的原意,而是補充一個結構表達某人的觀點或看法,主要作用是緩和語氣,主要包括直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和間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直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主要表達說話人的觀點,包括I/we think、I/we suppose、我認為、好像等;而后者主要是通過引用第三方的想法進而說明觀點并非來自說話者自己而是他人,話語是否正確取決于第三方,主要包括someone says that、人常說、據說等。
3.研究問題
作為一種正式的文體,政府工作報告的語言簡練、內容精確,筆者將《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作為研究文本,主要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1)政府工作報告中是否出現了全部四種類型的模糊限制語?(2)所出現的模糊限制語屬于哪些種類?各自的比例是多少?(3)模糊限制語的出現起到了什么作用,是否存在特殊現象?原因是什么?
4.政府工作報告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情況
模糊限制語可以對所說話語的真實程度和內容進行一定的修正,進而避免因語言過于絕對、武斷而影響話語的真實性。筆者按照Prince的分類標準挑選出《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模糊限制語并對其進行分類,得出以下結果:(1)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在兩萬字左右,但是模糊限制語出現的頻次極低,僅有50次;(2)所出現的50次模糊限制語中,有49次出現的是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僅有1次是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可能”;(3)49次變動型模糊限制語中有8次為程度變動模糊限制語,且均為“基本”,占比約為16.33%;另有41次為范圍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包括“近、以上、約、左右”等,占比約為83.67%。
首先,模糊限制語在文中出現的頻次較低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工作報告自身的特點。如上文所說,政府工作報告主要內容是總結上一年度國家所取得的成績并設立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標,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各個領域。因此,報告的內容均需要有一定的數據依據以保證其準確性。大多數模糊限制語的功能是使事情變得模糊,因此,如若過多的使用模糊限制語,則會導致內容變得過于模糊、不夠精確且不具足夠的說服力。
其次,就文章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情況來看,變動型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要遠高于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如上文所說,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并不會改變話語內容的原本含義,而只是通過補充一些額外的成分來使原本的語氣變得緩和一些。語氣緩和在大多數情況下表示說話人對話語真實度的不確定性。如使用在已經發生的事情上,則極不具說服力;如果緩和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則可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同時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緩和型模糊限制語的代表性詞語包括“我/我們認為他/她說、據說”等,主觀性較強。而政府工作報告不同于演講、辯論等其他形式,所發布的內容并不是說話人自己的觀點或看法,而屬于一種客觀性的總結,因此在文章中盡量避免使用。文中出現的唯一一個緩和型模糊限制語為例1。
例1: 適度提高赤字率,綜合考慮了財政收支、專項債券發行等因素,也考慮為應對今后可能出現的風險留出政策空間。
例1中的“可能”為直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此處使用該詞表達的含義為說話人或說話人的一方對未發生的事情的一種猜測,緩和了語氣,也提升了可信度。如果將“可能”去掉,原文則變為“考慮為應對今后出現的風險留出政策空間”,此處話語會變得過于絕對,意思是風險一定會出現,但是我們并無法確定,因此更改后的內容過于絕對。
文章中出現兩類變動型模糊限制語的頻率差距也較大。只有8處為程度變動型模糊限制語,且均為“基本”。
例2: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例3: 及時應對股市、債市異常波動,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
例2、3中的“基本”限定了隨后出現的形容詞“平衡、穩定”,改變了其程度。如果說“國際收支平衡”則表明現在已經處于一個平衡的狀態,但是“基本平衡”則避免了過度的肯定。例3中的“基本穩定”同理,表明了狀態并不是完全的穩定,而是處于一個使人可以接受的穩定程度。
范圍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在報告中使用頻率最高且詞語變換多樣,目的是使話語和實際情況更加接近。
例4: 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的較低水平。
例5: 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60%。
例4中如將“左右”去掉,直接改為“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的較低水平”,會給大多數讀者帶來一種過于絕對的感覺,其實這一數據仍存在在5%上下浮動的可能性,它只是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若將例5改寫為“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0%”,則表明其已經達到這一數字。將“接近”補充出來,內容則有較大的變化。“接近60%”表示尚未達到這一水平,但目前的狀態是無限接近。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數據已經較為準確,但是由于統計過程中仍具較大的困難程度,結果仍多少會與實際情況有一些出入,因此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會使數據更為受眾所接受。但是,通過觀察可發現一些較大的數據并沒有受到模糊限制語的限定,而直接應用了具體數值,如“精準脫貧有力推進,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386萬,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等,筆者仍建議將模糊限制語補充出來。
以上為此份報告中所出現的模糊限制語。但是通過觀察也可發現文章中仍存在一些可以改變程度的詞語,但是它們不在模糊限制語這一范疇內,如“深入、大幅、大力”等。
例6:深入推進精準脫貧,加強扶貧力量,加大資金投入,強化社會幫扶,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穩步提高。
例7: 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證照分離”改革在全國推開,企業開辦時間大幅壓縮,工業生產許可證種類壓減三分之一以上。
例8: 大力優化創新生態,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積極性。
以上詞語不能作為模糊限制語,主要原因在于模糊限制語是在原有程度的基礎上,通過補充詞語的方式來變動原意。而在上述三個例子當中,并沒有一個初使的程度,如“推進精準脫貧”并沒有指出以什么樣的程度進行推進,因此額外補充的“深入”等詞語只是給動作補充了一個程度,而并沒有改變程度。
5.結語
文章中出現的模糊限制語較少更能體現出政府工作報告數據精確的特點,同時通過分析各類文中出現的模糊限制語,筆者也探究了模糊限制語出現的主要原因及起到的作用。但是文章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最主要的不足在于此次研究所選取文本容量較小,可適當將研究文本擴大,比如將近五年或近十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作為研究對象,這也將作為今后的一個研究方向。在今后的研究中,筆者將根據文本的特點選擇其他類型的文本作為研究對象,如外交話語、談判話語等。
【參考文獻】
[1] 鄧軍,夏卓權.公司章程英語中模糊限制語的運用與翻譯[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3):123-126.
[2] 樊麗捷,閆麗俐.基于語料庫的美國總統辯論中模糊限制語的語用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01):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