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韋穎

一、引言
近年來,國內各高校旅游類專業發展迅速。2017年全國開設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608所,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共招生5.9萬人。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性強,可為社會輸送大批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地方本科院校培養的旅游人才卻呈現出嚴重的“高不成低不就”現象: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學生普遍基礎欠扎實,只有極少學生畢業后能“高位”就業或繼續深造;另一方面,由于學校的人才培養機制未實現與行業的需求有效對接,地方本科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的崗位實操技能不強,實踐能力甚至不如大專院校學生。與此同時,新時期行業內對旅游人才的需求出現了新的變化,旅游企業對員工的技能及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學生實踐性、創新性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倡導個性化、多元化等教育理念,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主導的教育觀正契合了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旅游行業人才需求發展特征,因此基于這一理論構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旅游人才職業能力評價體系,并對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職業能力進行測評,研究結論可為未來應用型旅游人才培養指明方向。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型旅游人才職業素養評價體系構建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機構
美國心理學教授加德納在其專著《心智的結構》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結構[1]。他認為個體所表現出來的是一個開放的、相對獨立的智能組合。他認為每個人至少有以下八種智能: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奏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存在智能等[2]。
(二)應用型旅游人才職業素養評價體系構建
基于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結合當前創新能力培養要求,確定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旅游人才職業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此體系內含以下具體維度:1、言語-語言智能包括語言表達、閱讀理解、外語能力、應用能力等;2、數理-邏輯智能包括思維整合、數學技能、邏輯推理、計算機能力等;3、視覺-空間智能包括繪畫臨摩、方向感、視覺藝術、空間知覺等;4、身體-運動智能包括肢體表達、肢體運動和身體敏捷等;5、音樂-節奏智能包括音樂技能、藝術欣賞、凈化心靈和鑒賞能力等;6、交往-交流智能包括人際交往、分享協助、辨認感受、團隊合作等;7、自我-自知智能包括認知自己、自我約束等;8、自然-觀察智能包括科學調研和探索自然等;9、創新-創造智能包括靈活特質、優良品質、開拓進取、智能創新和綜合知識等。各具體指標又設計了對應的觀測變量,并使用李克特五點量表進行度量。
三、調研設計及實證分析
調研選取在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和邵陽學院實施,上述院校是湖南省典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調研對象為大三和大四年級學生。2019年4月中旬,課題組在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進行了預調查,并根據被調查者反饋的意見,再次對調研內容進行調整。最終調研于2019年5月在兩校實施,最終收回有效問卷132份。
從表1可以看出,在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職業能力九個維度中,自身評價最高智能是身體—運動智能和交際—交流智能維度得分最高,其次分別是言語—語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創新—創造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得分最低的是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從各維度得分來看,應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形象思維方面具有智能傾向,適合技能、技術型的工作。另外,抽象思維智能有待提升,在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意學生數理邏輯能力和空間感知能力的培養。
就各維度的具體指標而言,運動智能各項得分均在3.5分左右,說明學生身體素質普遍較好;語言智能總體得分較高,但其中外語技能得分不高,反映了學生外語水平有待提高;交流智能維度中,各指標得分均在3分以上,說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較強;觀察智能和創造智能得分處于一般水平,反映學生尚未養成良好的主動認知觀察和創新意識。另外,視覺空間智能總體得分較低,這表明學生空間感不強、空間思維能力不足;邏輯智能中“思維整合”、“數學技能”、“邏輯推理”得分均低于3分,表明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并不具備運用數學技能進行邏輯分析,這也與學生的生源背景有關,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八成以上為文科生。
四、研究結論及啟示
本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論構建了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旅游人才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湖南省兩所代表性高校學生的調研,獲取了學生職業能力的相關信息。結果發現,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運動智能和交流智能方面得分較高,而在邏輯智能和空間智能方面得分偏低。由此可知,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而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其它的各項智能得分一般,均應在未來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有針對性的予以強化。
為此,可從以下方面著手優化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第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優化專業課程體系:以企業需求為導向設計課程,重視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調整課程結構,突出課程內容的多樣性;開設多樣化的選修課程,提升學生鑒賞能力和文化素養。第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方法,實現個性化教學: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擴大學生智能發展空間;探尋多種旅游教學方法,發展學生優勢核心智能。第三,優化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注重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第四,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法多元化。
【參考文獻】
[1] 霍華德·加德納[美],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47-50.
[2] 馮丹.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旅游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作者簡介:王晶晶(1987-),女,湖南株洲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旅游教育,韋穎(1997-),女,廣西河池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旅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