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社會流動的規模愈來愈大。2017 年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指出,我國流動人口規模已達到2.45億人。家庭化的遷徙模式開始凸顯,遷徙人口日益傾向于在遷入地長期居留。那么,幼年遷徙對成年后收入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幼年遷徙通過什么機制影響個人收入?回答這個問題有利于決策者更有效地改善經濟機會,降低不平等程度。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擇校而居。從古至今父母對于居住環境的選擇都與子女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同時也折射出良好的生活環境對小孩成長的重要性。本文論述的對象是幼年隨父母遷徙的子女,其中既包括農村人口遷徙也包括城市人口遷徙。關于勞動者收入的決定因素,在非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人力資本理論對于勞動者收入的決定因素作了詳細闡述。但是人力資本理論并沒有解釋具有類似的自然稟賦、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個人,其收入水平差異很大的問題。而社會資本理論的產生為上述問題的解釋提供了適宜的理論框架。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幼年遷徙對人力資本的影響;接著在人力資本理論的基礎上,加入社會資本對個人收入的影響,建立一個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共同對成年收入產生影響的理論框架。
1.幼年遷徙對人力資本的影響
人力資本是決定勞動者收入最重要的解釋變量之一,是附著在勞動者身上的獲得性技能,與物質資本一樣,需要通過投資的形式進行積累,且教育為人力資本最有效的投資。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從三個角度分析遷徙對人力資本的影響。
從家庭因素看,父母特征對遷徙者的人力資本投資具有正向影響;父母特征更具優勢的群體選擇子女隨遷的動機更大。從學校角度看,學校質量或資源對遷徙者的人力資本投資具有正向影響。 Potochnick(2013)的實證研究表明,遷徙子女所在學校的總體資源較高,有利于他們的學業成就。從區域角度分析,遷徙方向具有指向性,即更傾向于遷徙至環境更“好”的地區。而經濟水平更好的地區勞動力市場相對較為繁榮,教育質量和技能培訓等資源方面更加豐富,對遷徙家庭更為有利。因此,這些家庭有更多的資源投資于子女的教育。這意味著,遷徙家庭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更公平的機會。
結合以上分析,幼年遷徙對人力資本具有正向影響。在控制家庭和區域特征之后,理論上幼年遷徙對人力資本仍具有正向作用。我們認為可能的解釋為遷徙子女的家庭與本地居民的家庭相比更為注重人力資本投資,表現為對學校“質量”的選擇上。
2.幼年遷徙對社會資本的影響
社會資本在教育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中國這樣的“人情”、“關系”型社會、父母的社會關系可以視為特殊的人力資本,父母可以通過自身積累的社會資本幫助子女獲得更豐富的人力資本投資渠道。從微觀層面上看,社會資本有助于個體人力資本獲得準確、可靠的信息,降低外部信息的不對稱。由此可見,遷徙行為使得原來的社交網絡受到限制,從而不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人才“東流”后不僅自身發展較好,也沒有產生對當地人才的“擠出”效應。而“西進”的人才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擠出效應。產生這種差別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制度與社會資本的契合程度。對于流入到落后地區的外來人才而言,是進入到了一個相對穩定、封閉的社會關系網絡之中。而東部地區對人才引進的需求是一種內生需求,沒有受到當地社會資本的排斥。因此,在東部地區發展相對于中西部,依賴社會資本的程度較低,更加有利于人力資本回報的公平獲取。即市場經濟越完善的地區受到社會資本負面影響相對較小。
3.幼年遷徙對成年收入的影響
在前文分析中,幼年遷徙對人力資本具有正向效應,而對社會資本具有一定的負向效應。而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對勞動者的收入都具有重要決定作用。那么人力資本的正向效應與社會資本的負向效應究竟孰輕孰重呢?我們直接分析幼年遷徙對成年收入的影響,從而反推二者“力量”的大小。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環境在塑造孩子的未來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根據國外的實驗性研究已經證實,一個孩子成長的社區環境對其收入向上流動的前景有重大的因果影響。對某一個水準的教育與家長收入而言,其子女的社會流動機會會隨著父母所居住區的平均收入而發生從單倍到雙倍的變化。基于此可知,遷徙至越“好”的地區,幼年遷徙對成年收入的正向影響越大。從而反推可知,市場經濟越發達的地區,關系網絡更加流動開放,受到社會資本限制的作用越小,人力資本的正向效應大于社會資本的負向效應,從而提高成年收入。
結合以上三方面分析可知,有關遷徙的研究及相關政策的制定,一直是我國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本文從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角度,理論分析了舉家遷徙對子女收入的正向效應。這一效應隨著地區間經濟發展條件的不同而變化。為此,我們提出以下三條建議:
第一,要積極破除遷徙壁壘,降低舉家遷徙成本。舉家遷徙不僅可以增加家人相處時間,提高家庭幸福感,同時還能降低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人力資本投資不平等,有利于促進社會流動性。而遷徙成本是影響舉家遷徙決策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應該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以切實解決隨遷子女的入學、落戶、就醫治療等問題,減少遷徙成本,降低家庭式遷徙門檻。
第二,改善中西部地區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以弱化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政府應當加大對各類學校的經費投入,加強對學校經費使用情況的監督,同時推進東、中西部良性互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第三,優化勞動力市場結構,增進勞動力市場的公平性與開放度。一方面,要全面落實工會系統改革創新的要求,積極推動工會改革成果向基層延伸,不斷提高工會組織吸引力凝聚力戰斗力。另一方面,政府應當健全勞動力市場管理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維持勞動力市場的正常運轉。
作者簡介:劉芳,1995,女,漢族,湖南岳陽,學生,碩士,湘潭大學,研究方向:收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