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流量時代”,新媒體為追求流量出現 “新聞敲詐”、“新聞尋租”等新聞倫理亂象,及其不利于新聞倫理的發展以及大眾媒介素養的提升。文章通過社會迭代、“后真相”等方面分析此現狀成因,并對新媒體視域下建設更加健康、有益的網絡生態提出“四方協作”的建議。
【關鍵詞】 新聞倫理 社會迭代 后真相
新媒體為實現“流量變現”而出現“新聞敲詐”、“新聞尋租”甚至對“真相”進行編劇式加工和情感解讀,從某種角度上說,對于“后真相”的輿論生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且有違新媒體內容創作者應遵循的新聞倫理。
一、概念闡釋
“新聞倫理”或稱“新聞道德”,譯自英文“ Journalism Ethics”,這一表述出現于20世紀40年代,這是嫁接新聞和道德哲學的概念。新聞倫理“是調整長期專業實踐中從事新聞信息傳播活動的人們所形成的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1]。是新聞傳播業的行業倫理,記者或大眾媒體本身遵循一般社會道德和行業的專業標準,理性的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職業行為。
二、我國新聞倫理的問題和成因
(一)隨社會迭代發展
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新聞傳播開始轉型,大眾傳媒已進入商業市場。然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媒介系統只是適應了改革初期的媒體市場化進程,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媒體機構的事業單位的性質。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該體系已成為集團傳媒業進一步發展的枷鎖。為了生存,商業媒介在競爭中其道德標準和倫理標準每況愈下。類似有償新聞等經濟利益驅動的非法運作現象并不少見,而一味追求發行量及收視率使得內容媚俗化的現象也普遍存在。
2.新的信息技術和社交媒體讓昔日被動的受眾得到賦權成為新的傳播主體,這促進了公共參與,活躍了公共領域,給媒介生態的送來很大改觀。在個體公民和社會加入媒體的話語權力競爭之前,信息披露和輿論監督一直是主流媒體的自上而下。而此時公眾則開展了新型的新聞監督,以反映現象,揭示事實,表達意見的形式自發地進行全面監督。比如,近年來,大眾媒體成功披露的大部分腐敗案件線索皆來自網絡。
3.“人人”傳播時代的到來消除了專業記者和業余報道之間的技術障礙,使新聞產品能夠在更深層次上實現全球傳播。這不僅影響了傳統新聞的各個方面,隨之而來的是給新聞倫理帶來了新的挑戰。由于普遍的專業水平較低,公民記者和非專業記者中會存在更多不規范甚至違法的行為。
(二)“后真相”亂世
移動互聯網的確改變了大眾的訴求渠道、言論尺度、互動頻率甚至價值觀念,新聞生態已經產生劇烈變化。移動互聯網技術使信息傳播速度更快,但它并不能保證信息的真實和客觀內容,因此基于事實但偏離事實的情緒化流動,構建了網絡空間的新話語——后真相。它把傳者及受眾席卷進一個借用事實建構、解讀、發泄情緒的場域。它是一種不正常的輿論生態,人們只在意情緒和主張,而忽略事實。而關于后真相潮流出現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1.技術賦權與認知偏見。由于精準推送等技術,使受眾頻繁接觸同質信息,與異質信息相隔絕,久而久之就會陷入一個故步自封的信息“回聲室”,認知偏見隨之加深。與此同時,網絡信息加工者憑借數字技術手段,對信息文本進行便捷化或可視化處理,引導受眾情緒,調侃事實真相,為后真相添磚加瓦[2]。
2.娛樂至上的道德相對主義。網絡空間的去中心化及隱秘性性使得一些網民試圖擺脫現實社會倫理的束縛,并開始重視“個人中心論”以及道德多元性,隨之形成道德相對主義。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既然社會文化是多樣的,而道德標準又是由文化建構起來的,那么它就應該具有多樣性,不能按照某種道德標準進行跨文化的評價[3]。所以一些網民越來越重視個人情感和欲望的表達,提倡至上和娛樂的錯誤觀念,拒絕任何來自自己以外的道德評價。
3.職業道德自律的缺失。在紛亂的新媒體傳播亂象中,媒介主體自身的職業道德自律成為至關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因為碎片化及爆炸式信息的競爭環境,傳統媒體江河日下,新聞理想反而成了矯情的代名詞。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一些媒體人員拋開職業道德,扮演著玩弄真相的角色,以迎合觀眾的情緒,從而提高點擊率和頁面瀏覽量。
三、總結
自媒體不是法外之地:自媒體的發展,首要應該保持正確的價值觀,要承擔起自己作為媒體傳播真實、客觀信息的原則,切勿為了眼前利益罔顧事實,渲染焦慮和恐慌情緒。如果任由自媒體新聞倫理失范現象自由發展,那么最終會劣幣驅逐良幣,給公眾利益帶來巨大損失。
試錯成本將逐漸提高:當硬新聞退場,調查報道衰落,媒體精英集體出走,傳統媒體主導的新聞世界坍塌的時候鑒于社會輿論和政策的壓力,自媒體的試錯成本將逐漸提高,那些畸形的自媒體商業運營模式,“三觀不正”的煽動民粹的生意經,早晚都會進行不下去。
四方協作是致勝之道:從政府角度來看,要強化把關力度,對自媒體亂象“動真格”和“零容忍”,并加大懲治力度 ;對自媒體平臺而言,要實施“既嚴又全”的過濾機制,智能區分良莠,并且實施賬號責任制以及網絡黑名單制度;對于內容生產者 ,要有自己的價值堅守和價值擔當 ,不要為取悅受眾而“失向”,不要為吸引眼球而“失真”,不要為刻意迎合而“失態”;最后對于受眾,雖然媒介素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提高的,但是隨時保持在線的判斷力及求真態度才能在紛雜的媒介亂象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而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看待這些信息才能在復雜的社會思潮中不偏離導航。唯有這樣的四方協作,才能鼓勵創作者積極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更加健康、優質、有益、多元的網絡生態。
【參考文獻】
[1] 黃瑚主編:《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20頁。
[2] 王義:《美國民主在“后真相時代”能存活嗎?》,《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12月15日。
[3] 王曉升:《道德相對主義的方法論基礎批判——兼談普遍倫理的可能性》,《哲學研究》2001年第2期。
作者簡介:龍猷(1993),女,研究生,貴州大學,550025,社會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