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媛


一、引 言
上世紀末以來,為了減緩WTO多邊談判實現利益共享所帶來的“貧困化增長”,自由貿易區為主的全球區域性合作組織迅猛發展。由于存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國際貿易面臨巨大風險,各國對多邊貿易談判信心大減,區域經濟一體化掀起高潮。自由貿易區是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國相互徹底取消商品貿易中的關稅和數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員國之間自由流動。但是,各成員國仍保持自己對非成員國進口的限制政策。截止2019年初,我國已簽訂了16個自由貿易協定,涉及24個國家或地區。在簽訂FTA的國家中,巴基斯坦既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也是我在南亞地區重要經貿合作伙伴,因此本文選擇中巴FTA為研究對象。中巴FTA于2006年11月18日簽署,2007年實施生效
二、中國-巴基斯坦間的貿易依存關系
自簽訂中-巴FTA以來,兩國的貿易日益密切。中國對巴基斯坦的貿易依存關系從1997年的0.36%下降到2016年的0.17%,下降了0.19個百分點;巴基斯坦對中國的貿易依存關系從1997年的1.67%上升到6.86%,上升了5.19個百分點。說明中國對巴基斯坦的貿易依存的越來越小,而巴基斯坦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越來越大。
從中國對巴基斯坦的依存關系來看,“兩國貿易額/中國貿易總額”總體呈下降趨勢,表明“兩國貿易”對“中國貿易總額”影響在下降,但近兩年略有回升;“兩國貿易額/中國GDP”指標呈下降趨勢,中巴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在逐步減弱。但兩國貿易對兩者的影響有所差異,占比來看,對前者的影響大于后者。
從巴基斯坦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來看,兩國貿易對巴基斯坦經濟與貿易的影響遠遠大于對中國的影響。其中“兩國貿易/巴貿易總額”呈上升趨勢,2016年是1995年的兩倍多;“兩國貿易額/巴GDP”指標顯著增長,2016年是1997年的3倍多。從這兩個指標可以看出,兩國貿易對巴基斯坦經濟與貿易的影響遠遠大于對中國的影響。
因為中國對巴貿易占中國對外貿易很小的份額,FTA成立后,中國對巴基斯坦的出口占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和中國從巴基斯坦的進口占中國對外貿易比重的趨勢變化并不明顯。且巴基斯坦從中國進口比重顯著大于對中國的出口比重,所以從研究FTA對中巴貿易影響的角度,FTA的建立對中國向巴基斯坦出口的促進作用理論上會大于對進口的作用。
三、引力模型
Tinbergen(1962)與Poyhomen(1963)最早將引力模型運用于國際貿易,他們分別使用引力模型進行研究,得出兩國間貿易規模與它們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距離成反比。本文中,運用了以下引力模型:
式中,Xjt表示t年中國對j國的出口;Mjt表示t年中國從j國的進口;Yct表示t年中國的實際GDP;Yjt表示t年j國的實際GDP;Nct表示t年中國的人口;Njt表示t年j國的人口;Dcj表示中國與j國間的距離;LANGcj表示中國和j國是否共同語言;ADJcj表示中國和j國是否臨界; FTAcj表示中國和j國是否簽訂FTA;和表示模型誤差。
式(3)和(4)中,加入了時間固定效應αt,解釋了宏觀經濟效應(例如經濟繁榮和衰退)對國際貿易流量的影響和時間趨勢。由于是單國模型,在進口和出口中分別加入個體固定效應和γt描繪被觀測國家的特定變量(例如基礎設施和要素稟賦等)。
式(5)和(6)中,加入了時間固定效應αt和國家組固定效應αcj。國家組固定效應解決了兩個問題,首先,控制了由于中國和貿易伙伴之間未被觀測到的異質性而導致的內生性問題;其次,控制了不隨時間變化的二元變量(例如距離等)。
四、中巴FTA貿易效應分析
(一)回歸結果
對于面板數據結構可以使用混合回歸模型,固定效應模型或者隨機效應進行估計。由于Hausman檢驗結果p=0.0000,故強烈拒絕原假設,認為該使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表明FTA系數在六次回歸中均不顯著,故無法提供中巴FTA促進中巴間貿易的可信證據。
(二)傾向得分匹配
由于固定效應結果無法提供中巴FTA是否促進中巴間貿易的可信證據,故采用傾向得分匹配尋找合適的對照組。進口匹配到的對照組是中國香港和吉爾吉斯斯坦,出口匹配到的對照組是尼日利亞和埃及。對兩組數據分別進行回歸,結果顯示:匹配后,進出口的FTA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匹配優化了回歸結果,匹配結果表明中巴FTA對中國對巴基斯坦的進出口有顯著促進作用。
(三)DID檢驗
為了進一步明確FTA對進出口的作用,本文運用雙重倍差法對進出口增長率的差異進行了計算分析與檢驗。通過計算,發現:2007年(2007-2016)后中國對巴基斯坦和其它非FTA成員國的出口平均增長率分別為6.19%和6.08%,中國對前者出口的增長率比后者高了0.11個百分點。此外,還計算了前10年中國對兩類國家出口的平均增長率,結果分別為15.74%和17.90%,差為2.16%,小于FTA生效后的平均出口增長率差異,結果表明,FTA促進了中國對巴基斯坦出口的平均增長率大約2個百分點。2007年(2007-2016)后中國從巴基斯坦和其它非FTA成員國的進口平均增長率分別為-0.80%和-2.02%,中國從前者進口的增長率比后者高了1.42個百分點。計算前10年中國從兩類國家進口的平均增長率,結果分別為5.15%和5.49%,差異0.34%,小于FTA生效后的平均進口增長率差異,結果表明:FTA促進了中國從巴基斯坦進口的平均增長率,大約平均增加了1.5個百分點。
五、結論
我國的貿易流量主要受巴基斯坦和我國的GDP、人口和距離的影響,GDP和人口對貿易流產生正效應,距離對貿易流產生負效應,共同語言對進出口產生顯著影響,臨界顯著促進了中巴間的進口但對出口的效應不明確。通過傾向得分匹配和DID的結果表明,中巴FTA的建立促進了中巴間的貿易,但是貿易效應很微弱。這可能是由于巴基斯坦國內市場競爭不夠充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的利好并未被傳導至消費者手中,大部分商品較國際價格高出30%,使得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不具有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蔡洪波,2010,《我國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流量效應:基于面板數據的引力模型分析》,《國際貿易問題》第1期。
[2] 陳雯,2002,《試析東盟自由貿易區對東盟區內貿易的影響》,《世界經濟》第1期。
[3] 郎永峰、尹翔碩,2009,《中國-東盟FTA貿易效應實證研究》,《世界經濟研究》第9期。
[4] 呂宏芬、鄭亞莉,2013,《對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區貿易效應的引力模型分析》,《國際貿易問題》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