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娥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馬鈴薯是我國農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全球主要經濟農作物品類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技術水平的增長和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無公害農作技術越來越受到農民和農學機構人員的喜愛。無公害是指產地符合一定條件、生產符合一定規范、產品符合一定標準,認證符合一定程序的,取得合法環境品質優良特征標志的農產品叫無公害農產品。在此,僅以本文和大家就無公害馬鈴薯的種植技術試論下其技術構建和相關探索策略。
【關鍵詞】無公害馬鈴薯種植技術? 構建探索? 策略
馬鈴薯屬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2015年,中國啟動了馬鈴薯主糧化戰略計劃,主要意在通過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因此,可見馬鈴薯在我國人民百姓餐桌上的重要性。無公害馬鈴薯在生產栽培等基礎源頭上采用綠色農作技術,確保馬鈴薯的高產和食品質量,所以說推進無公害馬鈴薯的種植技術傳播是推行我國馬鈴薯主食計劃的重要舉措。
一、馬鈴薯種子的選擇
任何農作物在栽培之前都要對種子進行篩選,在選種過程中,以品相好、質量優的種子為標準,選擇優等的種子進行種植和培育,確保栽培的高產。優質的馬鈴薯種子需滿足兩個條件:第一、種子表皮光滑且表皮較薄,淺小芽眼的馬鈴薯優質種子;第二、種子大小均勻、年齡不得超過1年的種子為最好。
在選好優質種子后,我們可以進行種子的處理即晾曬。晾曬中,將優質種子裝進塑料網兜內,保證每袋網兜的重量控制在30公斤左右,最后將裝好的網兜有縫隙的堆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進行晾曬。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晾曬中,網兜堆放的層數不宜太高,堆放體積不宜過大;同時,需適當的根據天氣進行堆放角度的調整,預防受潮和霉變。
二、馬鈴薯種植地的選擇
優質土地且水源富足的區域是馬鈴薯種植的理想地帶。在土地選擇上,我們要注意幾點:第一、土地需土質疏松且排水性能優良,若排水不太理想,我們可以人工進行改善;第二、避免污染嚴重的土層地帶。很多地帶因水污染或農藥污染導致其土壤養分較差,這樣的土地盡量避免使用;第三、以養分較好、土壤空隙大的農地為目標進行選擇。空隙大其土地養分吸收能力強,排水性能均比較理想;第四、人工定期進行平整和翻動。要想無公害馬鈴薯種植基地的長期可持續使用,在每一種植季度結束后,我們需要人工性的進行平整和深翻,即松土,這樣對于土地的性能才有利。
三、馬鈴薯種植期間的施肥
在馬鈴薯的施肥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 “馬鈴薯的施肥主要為有機肥,在成長階段需適當進行化肥補給,同時要把施肥重點放在基肥和早追肥的環節上”。有機肥富含豐富的多元有機物質,不僅能提高土壤中的有機成分,幫助土壤疏松,同時對于馬鈴薯的增長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馬鈴薯的地表根莖和地下根莖的增長都離不開有機肥的培育。在馬鈴薯的花期,我們需要適當補給水肥來促進有機肥的養分釋放和供給。
基肥的補給要注意兩點:第一、在施肥中優先選用優質養分的有機肥進行施肥;第二、需要有機肥和三要素化肥結合進行施肥補給,其中三要素化肥的用量要以馬鈴薯整體的生育期用量的65%作基肥,剩下的35%作追肥。例如每1000平方米,產馬鈴薯,2250-3000千克的基肥施用量是:優質有機肥3000-4500千克、尿素18千克、過磷酸鈣30—45千克、草木灰225-300千克或氯化鉀15~22.5千克。將上述比例調和的肥料和有機肥均勻攪拌后,用作基肥在地下10厘米左右的土層中進行施用,則可以疏松馬鈴薯的地下根莖和土層,促進馬鈴薯根系養分的吸收。
四、馬鈴薯播種
適當的時期對馬鈴薯進行播種是確保馬鈴薯高產的重要因素。馬鈴薯屬于根莖繁殖類的農作物,所以我們在播種時需按照馬鈴薯芽眼的排列位置將其切成塊狀,然后通過壟耕作物的形式進行播種。每年3月份當天氣平均溫度超過25°C時,地下8-10cm處的地下恒溫為5°C時候,即可以進行馬鈴薯播種。播種壟播中,需要注意的是苗間的距離和開溝、覆土的方式。一般每壟的行間距在65cm即可,苗間距保持在30cm最佳,多以淺覆土、深開溝為主。
同時需注意,馬鈴薯可適當提前播種,早播的好處是能讓馬鈴薯的整個成長期相對寒冷,這樣馬鈴薯塊在成熟中就可以避開高溫。
五、馬鈴薯的田間管理
馬鈴薯的地下部分有地下莖、根、匍匐莖和塊莖。所以在馬鈴薯的額田間管理上主要分為兩步:第一、苗期管理。對于成長的幼苗及時給予管理,少則多補,確保土壤的疏松和養分的充足,定期進行灌溉和生長關注;第二、莖期管理。此時,馬鈴薯處于成熟生長期,我們需要對其進行培土和肥料施撒,同時注意水源補給和定期灌溉。同樣,通過觀察馬鈴薯的地上莖,我們可以清晰的掌握馬鈴薯地下莖的成長狀況,定期根據生長情況進行肥料補給和水源灌溉,確保馬鈴薯的幼期生長健康,成熟期根莖飽滿,采摘期果實優質。
六、馬鈴薯的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喜歡陰涼,加上秋季是農作物病蟲害的高發期,因此要加強對馬鈴薯的防病蟲害管理。下面例舉幾例秋馬鈴薯常見的病蟲害及其防治方法,大家可以掌握下。
第一、環腐病。此病主要原因為播種時用了帶病毒的種薯,病期可達整個馬鈴薯生長期。幼苗時,環腐病表現為幼苗生長慢,葉子卷曲,偶見死亡;開花期,環腐病表現為莖葉由上到下逐漸枯死,莖葉內部可見明顯環狀腐爛。防治措施:謹慎選擇種薯,以健康無毒為優,注意刀具清潔。
第二、病毒病即傳染性病毒,病變表現為苗小、不長、葉面暗黃且呈現卷曲狀。防治措施:選擇抗病性強的種子同時預防蚜蟲,蚜蟲出現時可用2/5的氧化樂果以1:1000的比例稀釋進行噴殺。
第三、瓢蟲病害。瓢蟲以馬鈴薯果實為食,可降低產量。防治措施:可用4/5敵百蟲粉劑或4/5敵敵畏乳油各以1:1000的比例稀釋藥液進行噴殺,每10天噴1次。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無公害馬鈴薯是我國馬鈴薯種植的未來發展趨勢,因此,我們可以結合相關栽培技術進行完善。首先在選種、育種、選地上做好基礎工作;其次,在馬鈴薯的生長期和成熟期做好管理;最后預防病蟲害,確保馬鈴薯的高產。
參考文獻:
[1]王福雙.無公害馬鈴薯種植技術[J].種子科技,2016.
[2]楊暖.無公害馬鈴薯種植技術構建和探索[J].中小科技,2015.
[3]王峰.無公害馬鈴薯種植技術[J].鄉村科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