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現如今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群體,然而大學一年級新生相比較而言,處于剛剛由高中向大學轉變和適應的過程當中,比較有特殊性。其心理的表現也不同于大學其他年級的學生。人們服飾著裝的選擇標準也不僅僅是保暖、御寒的表現化意義,而是逐漸由物質的需要轉向了精神的滿足,是一個人個性和心理表達。本文通過觀察法從大學新生對服飾著裝選擇的角度淺析大學新生的心理。
【關鍵詞】 大一新生 服飾 心理
一、大學新生入學后的改變
每年的金秋九月左右是各大高校新生開學的集中時期,新生們在經過“十年寒窗”苦讀,帶著金榜題名的喜悅,躊躇滿志、滿懷期望地步入了大學校園。隨著大學生活的逐漸融入,開始了正常的學習生活之后,最開始的新鮮感退去之后,將面臨著周圍環境一系列的改變。這種環境的驟變,導致新生入學后出現了許多問題,其心理上最為波動。
(一)學習環境的變化。在高中階段進行的主要是基礎教育,但大學的學習環境更多的是強調個體學習的自主性,學習的性質、范圍、內容、教學方式與高中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種學習、學術環境之下,對所學專業的了解,對未來研究方向的確定,都需要學生自己決定。
(二)社會角色的變化。對于剛剛人學的大學生社會角色的變化,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討論一是校內角色,二是校外角色及社會角色。
從校內角色上來講,大學生入學后必須認識到自己的平凡。高中時,不少人在校內擔任一定的職務,是受人尊敬的優等生,而經過高考這一關后,能進人大學校園里的人,經歷或多或少相似,原來高中校國里的優等生在人才濟濟的大學校園里,更多的轉變為不擔任任何職務,無任何影響力的普通學生。
從校外角色來講,中學生的心理和思想正在發展過程中,對于自己的未來職業選擇和社會性角色仍然很迷茫,而大學生的就業方向是大致確定的,進入大學后,大學生的社會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同時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要比中學生嚴格得多,標準也高得多。
(三)生化方式的變化。大學新生多是第一次離家,在中學時,父母親友都在自己的周圍,學習外的一切事情都可由他們處理;進人大學后,,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轉變,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孩子遠離家鄉,一切事情都要由自己處理,同時還要兼顧好日常的學習,可以說,真正的獨立生活開始了,這對剛入學的大學生來講不能不算是一項挑戰。特別是個人錢財的管理,大多學生沒有“理財”經驗。
二、服飾心理的重要性和特點
服裝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和重要,隨著社會物質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服飾選擇標準已不再完全以必要性為依據,而是逐漸由物質的需要轉向了精神的滿足,服飾的選擇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另外,隨著社會化交往活動的日益增多,作為社會成員,人們特別關心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常常把服飾作非語性符號,向他人傳遞一系列的復雜信息。這些著裝行為的表現都蘊含著心理學的規律,分析和了解這些心理活動,就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著裝,了解其心理活動。
一個人的著裝是自身心理的某種表現,也能夠對別人產生一定的心理反饋,了解穿衣的心理動機和服裝美學的心理基礎可以更好的了解一個人的心理狀態。
服裝行為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價值觀,興趣和態度,價值觀是人們決定行動和對事物做出判斷的直接動機的動力。每個人的的價值觀不同會選擇不同類型、款式和顏色的服裝,對待服裝態度也會不一樣。人都依靠感覺和知覺了解其周圍的世界。人對現實的態度,表達著自己想要什么或者反感什么,在對服裝上的態度則表現為喜歡什么樣的服裝。人對現實的態度直接對應著人們的行為方式。表現在他們如何去得到他們所要得到的東西,如何去拒絕他們所反感的東西。例如,如何去買到自己喜歡的服裝,如何去想方設法買到自己所喜歡的服裝等行為。一般來說,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決定他們的行為方式,而人習慣了的行為方式又體現了他對現實的態度,同樣也表現在著裝方面。
消費者的服裝消費行為是由其心理的、經濟能力的等多方面的因素來決定。此外,還與其社會層次密切相關,不同經濟水平、文化修養、職業等反映人們社會層次的因素也都影響著人們的服裝消費行為。
三、大學新生的服飾心理
大學新生最為大學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無時無刻的接收著各種文化和時代新觀念的沖擊。隨著當今社會不斷發展、文化多元化,現在的大學生仍以學習為主,但是在學習的方式方法上,他們不僅眼界更加寬闊,而且要求更高、需求更多、自主性更強,當代大學生的含義已經遠遠超過了學習者身份所能包含的內涵。因此,當代大學生對服裝的需求和審美在心理上呈現豐富多彩的特征。
如果把服飾觀問項內容歸納為9個因素,分別為服裝流行性、性魅力、協調性、重要性、心理依賴性、自信感、身份象征性、顯示性和追隨性因子,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聚類分析,得到對著裝持不同態度的3種類型:隨意型、時尚型和追隨型。
隨意型的大學生相對而言不太關心服飾觀中的各個因素,雖然對自己的服裝的魅力有所重視,但是對服裝的流行性、自信感、重要性等不太重視。這類學生對著裝不太關心,大部分的著裝十分樸素,服飾觀較為傳統。這與家庭經濟背景、大學生所處的環境有關。
時尚型的大學生除對服裝協調性、性魅力和追隨性不重視外,對服裝的流行性、重要性,心理依賴性、自信感、身份象征性和顯示性都極為重視,他們是追求個性化的流行時尚追求者。他們對流行時尚特別敏感,對于服飾打扮態度積極,是大學生中的流行先驅者,這類新生中家庭環境都比較較好,思想很活躍,追求個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一類型學生人數不太多,但隨著國家經濟的日益發展呈上升趨勢。
追隨型大學生對服裝的協調性和追隨性很重視,特別是對追隨性特別重視,屬于緊跟流行趨勢的類型。這類學生相對較多,這也是大一學生逐漸適應大學生活,對自身的個性化展示有需要的表現。
總而言之,通過對大學新生的著裝的觀察,可以適當程度上了解這個學生的性格,個性,情緒甚至價值觀等。從這個角度,可以對高校學生工作在學生心理教育和日常管理中,起到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吳昊,男,武漢紡織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