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無釉不成瓷,釉料在制瓷工藝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釉料分為傳統仿古釉料和現代化工釉料,現代工藝下的配釉技術早已公諸于世,而傳統制釉法卻鮮為人知。懷揣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們來到景德鎮和樂平交界的邱家村,對景德鎮古釉傳承人童流子大師進行一個專訪,通過這次采訪,加深了我們對釉料制作工藝的認識,將采訪內容和要點編輯成文,會對研究景德鎮制瓷工藝的發展史提供珍貴的口述史資料。
【關鍵詞】 景德鎮 傳統釉灰 非遺傳承 陶瓷工藝 口述史
一、作坊附近多礦區、距離樂平較近
壽安鎮距離進坑古村并不算遠,值得一提的是,路過進坑村之后,一路上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采礦場,足以印證古籍中關于進坑瓷泥的記載,蔣祈《陶記》有云:“進坑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嶺背、界田所產已為次矣[2]。”文獻上講得很清楚,這里是宋代最好的瓷土礦出產地。
我們還看到了擺放整齊的大量的曬干了的狼萁草,這種蕨類植物自從被應用到制釉工藝之中后,其地位和重要性便與其它普通的花花草草闕不相同。狼萁草在景德鎮周邊分布廣泛,產量大,著火點低,有利于提高釉的透明度,這些是其可長期作為釉灰煨燒的獨選原料的重要原因[3]。童師傅告訴我們,這些狼萁草來自南邊的樂平山區,并且均為野生植被。
二、傳承古法,不改初心
現代制釉工藝早已滲透到景德鎮制瓷工業的各個角落,無論是配方的設定還是原料的選取和粉碎方式以及最終的混合攪拌,都采用機械化的方法來完成。但在童師傅的作坊之中,我們看到的只有大塊的原生礦石,為數眾多的用以陳腐的水池,整齊堆放的狼萁草堆以及大小不同的碎石機。
在我們的詢問之下得知,童師傅制釉的原料均為從礦坑采掘到的原生礦石,并沒有添加工業化學成分;其加工方法也為碎石--陳腐--焙燒這一傳統古法。童師傅還介紹說,古法制釉包括四個步驟:1、石灰石的選擇;2、煅燒;3、消解;4、用狼萁草隔層堆疊煨燒。這四個步驟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此外,童師傅強調他的理念是拒絕市場化、商業化、和連鎖化,他認為制釉作坊之所以能夠經營下去,靠的就是保密的配方以及拒絕市場化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真正的仿古釉料。而進行市場化生產最終會使傳統工藝流失以及大量化學制劑被使用。
聽完這些我們忍不住反思:是否真的應該區別看待市場化的后果和影響,而不應把它當做萬能良藥;有多少中國的傳統技藝在所謂“市場化拯救一切”、“市場化是萬能良藥”的言論之中變了味道甚至消失的無影無蹤。
三、繼往開來,順應時代
傳統的制瓷工藝中,礦石的粉碎依靠的是水碓,清代詩人凌汝錦的昌江雜詠(選二首)寫道:重重水碓夾江開,未雨殷傳數里雷;舂得泥稠米更鑿,祈船未到鎮船回。百種佳瓷不勝挑,霽紅霽翠比瓊瑤;故家盆盎無奇品,不羨哥窯與定窯[4]。水碓是舊時制瓷工匠利用流水落差為動力,帶動碓桿,引動碓錘碓碎瓷石的工具。
四、政府在傳統制釉工藝傳承中的作用和表現
(一)、總體關注度不高。在目前中國的非遺傳承過程中,政府往往是背后的主要推動力。2006年5月20日,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編號Ⅷ—7。 2009年10月,“景德鎮傳統手工制瓷技藝”已通過專家評審,正式代表中國申報聯合國201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但是,唯獨在傳統制釉技法的傳承和發展中似乎并沒有給予過多的關注和支持。
第一個原因可能是對環境污染的擔憂,傳統制釉工藝不僅要求大量的原生礦石,而且需要用狼萁草進行焙燒,還要進行陳腐和淘洗。因此整個生產過程之中會產生大量的粉塵、濃煙和廢水。第二個原因則是工業化確實比傳統手工制釉技術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運用機械化生產方式最能體現一個地方生產力水平和技術實力。
(二)、缺少資金和政策的支持。景德鎮政府另一個需要補齊的短板就是對制釉工藝傳承中的資金和政策幫持力度不夠大。從童流子大師的講述中我們得知,在他經營最困難的時候,市政府并未給予及時的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還好后來興起了一股收藏熱和復古風潮,仿古瓷器的大量生產使得對傳統釉料的需求量大增,童師傅的作坊才得以繼續經營下去。
但是,許多靠手藝吃飯的作坊抵擋不了工業化的浪潮而難以為繼,甚至昔日馳名中外的景德鎮十大瓷廠也紛紛在市場改制中不復存在。如果市政府能夠在發展工業化生產的同時,對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給予更多的幫助,景德鎮制瓷業一定會更加的一枝獨秀、與眾不同。
(三)、相關知識產權和專利技術的保護措施不到位。善于模仿一度是景德鎮興盛的主要原因之一,無論是宋代仿定窯、鈞窯等窯口還是元代的仿龍泉、明代的仿哥窯以及清代中期對古代的近乎完美的復制,這些似乎在告訴我們,景德鎮的大師可以把失傳的工藝找回,可以把沒落的工藝復興,也可以照搬過去的工藝和產品,使其更加完美。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里自古以來就對知識產權和專利的保護不夠重視,即便到了現在也是如此,尤其是陶瓷工藝由于缺乏嚴格的判斷依據,很難認定某一生產流程是否構成了抄襲和侵權。
所以,童師傅建議景德鎮政府應當根據本市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制定行之有效的更具針對性的知識產權保護法。
六、總結
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想更好的傳承下去,除了傳承人自己需要堅持傳統并且不斷推陳出新之外,也需要政府大力保護和支持,更需要千千萬萬個像我們這樣的,熱愛傳統歷史文化,珍視手工技藝的社會大眾從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為非遺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楨,許垂旭.傳統釉灰的制法及其工藝原理[J].陶瓷學報,1986,(第1期).
[2] 余勇,鄧和清著. 宋代景德鎮陶瓷窯業狀況 蔣祈《陶記》研究[M]. 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2.06.
[3] 吳軍明,羅婷,熊春華,虞會青,范志偉.釉灰制備原料和工藝對其組成的影響[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6,36(11):3709-3713.
[4] 童光俠,景德鎮.談談清代浮梁的三組鄉土詩歌[J].景德鎮高專學報,1998,(第3期).
作者簡介:薛冰,男,1991.12月生,漢族,河南焦作人,單位:景德鎮陶瓷大學,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文物學,所在省市: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