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王瑾群 譚夢琪

【摘 要】 隨著原有的社區養老模式供給出現嚴重的結構性失調,國家開始大力支持新型“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然而在其進一步的推廣過程中“鄰避效應”問題日益突顯。對社區居民鄰避心理的傳導機制進行探究,排除這種新型養老模式發展的鄰避困境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發現:(1)居民感知風險會對認可度產生負向影響,感知有用性則對認可度產生正向影響;(2)主觀規范易感性在兩個過程中均起到一定的正向調節作用,相比較而言主觀規范易感性對感知風險與認可度之間的調節作用更強。
【關鍵詞】 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 鄰避效應 主觀規范易感性
一、引言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原有的社區養老模式供給出現嚴重的結構性失調,許多養老院增加床位之后卻出現大量的空置床位。國家政策開始大力支持新型“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然而隨著社區“嵌入式”養老院的進一步推廣,其鄰避效應問題越來越突出。以上海為例,市政府擬在2018年以前實現新增社區“嵌入式”養老院54所,截至2017年11月,僅實現31所,其中有18所是因為受到了社區居民的阻撓和抗議導致項目遲遲不能動工。經過走訪,本文發現社區居民認可社區“嵌入式”養老院的社會福利功效,但反對養老院入駐自己所在的社區。這種看似錯位的心理即典型的“鄰避效應”。
盡管在鄰避效應的實證研究中,其理論框架與傳導機制已較為成熟,但大量的學術研究依然聚焦于環境問題,聯系到養老模式的研究只是寥寥。本項目從社區居民感知的角度,深入分析在主觀規范易感性強弱程度不同的情景下,社區居民鄰避心理產生機制,有針對性地給出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建議,以化解社區居民的鄰避情節。
二、模型的實證分析
(一)理論模型框架
雖然目前態度-意向-行為研究領域中雖然許多理論模型層出不窮,但技術接受模型始終是國內外學者運用最為廣泛的模型之一。在利用TAM模型進行分析時需要結合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引入外部變量或是整合其他模型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模型對消費者行為的解釋能力。
社區是一個特殊的組織,組織當中個體的態度必然會受到組織中其他成員的影響,鄰避效應的發生又往往伴隨著一個群體性行為的發生。而TAM模型在強調感知風險、感知有用性對個人態度影響的同時,卻忽略了主觀規范易感性對該過程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引入主觀規范易感性作為調節變量增強模型的解釋力。綜上,本文選取技術接受模型作為基礎,并引入了主觀規范易感性作為調節變量,以增強研究模型的解釋。
馬奔和李繼朋(2015)把鄰避設施大致分為三類,而養老院屬于污名化與心理不悅類鄰避設施。E. Pol和Di Masso兩位學者通過對鄰避效應進行定性比較分析發現社會對風險的感知風險感知與鄰避現象密切相關,是其發生的必要條件。Ognjen ?aldarovi?學者在針對克羅地亞地區的鄰避現象的研究中也同樣認為較高的風險感知往往會加劇鄰避效應的激烈程度,通過對公眾的感知風險進行管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鄰避效應的發生。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社區居民感知的社區嵌入式養老院風險對社區居民的認可度有負向影響。
鄰避設施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成本和利益分配結構的影響。一般來說鄰避設施除了本身會給社區帶來負外部性以外,還會引發成本-利益分配結構的失衡,正是因為負外部性和成本-利益結構失衡使得居民滋生鄰避情結,抵觸養老院入駐本社區,并以群眾性抗爭活動的形式爆發鄰避沖突。社區居民所感知到的社區“嵌入式”養老院有用性正是居民對養老院所引發的利益獲得感知的體現。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社區居民感知的社區嵌入式養老院有用性對社區居民的認可度有正向影響。
鄰避效應往往以一個群體性行為的發生為標志。社區是一個特殊的組織,組織當中個體的態度必然會受到組織中的其他成員影響,也就是社區內部的某一個體其態度受到該社區其他居民認可度的影響。養老院屬于典型的鄰避設施,存在著一定的負外部性。感知風險則是公眾對鄰避設施負外部性的一種主觀評估,而這種主觀評估由于受到社區其他居民認可度的影響,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會與實際的情況存在較大的誤差,一般是夸大了其負外部性,而這又直接導致了鄰避效應的發生。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社區居民主觀規范易感性將正向調節社區居民的感知風險對社區居民認可度的影響。
在人際影響理論的基礎上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果:當個人認為參考群體會支持某一特定行為時,個人將會傾向于從事該行為。人際影響的傳導機制是通過影響消費者的主觀規范易感性來進而影響他們的決策。此外,個人對社會影響的反應是存在差異的,即個體的易感性并不相同,且這種特質不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基于此提出如下加假設:
H4:社區居民主觀規范易感性將正向調節感知有用性對認可度的影響。
(二)量表設置
本文采取李克特五點量表的形式,要求受調查者進行評分。風險感知題項部分以Slovic的風險感知測量模型為基礎,并結合社區嵌入式養老院的特征劃分為危害性,擔心程度和可控性三個維度。感知有用性主要參考 Davis (1989 ) 量表,根據“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的現實語境與有關專家進行討論后對原有量表進行適當調整最終形成了兩個變量的題項。
(三)模型分析結果
通過運行 SPSS21.0 和 AMOS 24.0,根據實證分析結果,本文認為感知風險、感知有用性直接影響社區居民的鄰避心理。其中感知風險負向影響居民的認可度,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居民的認可度。同時在本文研究中,將主觀規范易感性引入到鄰避效應理論中,探討社區居民主觀規范易感性對居民鄰避心理的影響的差異。研究發現主觀規范易感性對居民感知風險與認可度之間的調節作用是十分顯著的,即當居民具有較強的主觀規范易感性時,感知風險對認可度的負向影響作用越強。相比較而言主觀規范易感性在感知有用性與認可度之間的調節作用較弱。最后,本研究還發現感知風險與感知有用性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即高風險感知會降低居民對養老院的有用性感知,而高有用性感知同樣也會降低居民風險感知。
三、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通過對武漢市社區嵌入式養老院的實地考察和走訪調查,我們了解到目前武漢市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的推行效果欠佳。雖然居民認可這類養老院會帶來更多的社會福利,擁有更好的實施效果,但是大多數居民對這類模式的養老院還沒有完全信任和接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型養老模式的發展。要提高居民對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的接受程度,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要降低居民對這種模式的感知風險,第二是要增加這種新型模式的感知有用性。根據這兩點研究結果,本文認為針對嵌入式養老模式現存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政府、居委會、街道辦和企業等主體都應該積極采取行動,推動這種新型養老模式的發展。
在降低居民對社區嵌入式養老院的感知風險方面:政府應當對居民進行宣傳和引導,加快規章制度的制定,規范嵌入式養老模式的運營程序,同時政府應該盡量減少這類養老院對社區原有公共設施的擠占,減少居民對這類養老院的抵觸心理;社區居委會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協助舉辦各種有意義的養老活動,加大對嵌入式養老模式的宣傳力度,加強對社區嵌入式養老院的監管,督促運營商針對其對社區居民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的方面進行整改;企業應加強與政府、街道辦和社區的合作,為居民提供更多保障,針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提出應急預案,嘗試建立養老服務志愿者的激勵機制,以降低居民的感知風險。
在增加居民的感知有用性方面:政府應該加大對這種新型養老模式的扶持力度,加大政府開支,為養老院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務設施,增加老年人使用的方便程度,同時鼓勵創新,為老年人提供一些操作簡單,使用便捷的設備;企業可以加大對養老院服務員工的培訓力度,包括員工對禮貌用語的使用、設備的熟練操作等,提高員工的素質水平和專業素養,從而提高社區嵌入式養老院的服務水平,增加老年人的好感,在價格方面,企業可以在這類養老模式走上正軌之后,綜合考慮成本價等因素,適當降低收費標準,以此來降低老年人的養老成本,提高用戶的感知有用性。
【參考文獻】
[1] 陳瑩.社會治理視角下社會組織嵌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研究[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7,(01):38-42+34.
[2] 馬奔,李繼朋.我國鄰避效應的解讀:基于定性比較分析法的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15,16(05):41-51.
作者簡介:劉媛(1997-),女,天津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6級市場營銷專業本科生
王瑾群(1997-) ,男,海南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6級市場營銷專業本科生
譚夢琪(1999-),女,湖北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6級市場營銷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