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
【摘 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技術也需要跟著時代向前發展,因此農業技術需要從傳統模式中脫離出來,推進新型模式促進農民的有效增產,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動農業技術的發展,從而實現國民經濟中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分析了農業技術在農業中的重要性以及其面臨的困境,從而探討出新的農業技術發展模式。
【關鍵詞】 農業 技術 新模式
1 前言
當前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在提高農業生產率的同時,既能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又能推進農業的持續發展。然而目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矛盾突出,農業發展已由受資源約束轉變為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使得農民增收問題更為嚴峻。因此我國應大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變革[1]。從而使得農業科技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民增收。
2 農業技術推廣模式
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模式運用的主要模式還是多媒體,多媒體集聲音、圖像以及圖形于一體,可以真實、直觀以及生動的呈現在人們眼前,通俗易懂的模式使得農民也可以很快理解并運用。同時在農民學習互聯網知識的同時,有關部門會幫助其更好地理解掌握,在學習互聯網技術時,可以保證日后可以更快地建立農業技術的數據庫,以不斷學習的農業新技術推廣模式的發展。
3 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重要性
我國現階段面臨的主要的農業發展的問題是生產與種植技術的落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在農業領域方面較之以前取得明顯進步,但是由于許多對農業技術方面的問題還不夠深入,沒有實踐證明,所以農業技術的研究方面受到嚴重制約,有些農業技術的推廣范圍不夠寬闊,在有些偏遠地區的農業生產上得不到有效的技術支持。
4 組織創新性的農業技術推廣
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體就是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其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職能,它為了增加農民的收入,向農民或者農業合作社等經營單位進行技術性的推廣,在技術的推廣上進行一種組織上的創新,形成一種社會化的力量來參加農業技術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了農業技術的發展。
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的組織創新,要先創新農業的推廣體系,發揮農業推廣隊伍的骨干作用,要鼓勵高素質農民進入村級基層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中,發揮他們的傳、幫、帶作用,加速先進適用技術的擴散。要通過參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主持的科技項目,委托培養,在職培訓,技術指導等多種形式,加強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科技示范戶和農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他們技術推廣和科技致富示范帶頭作用[2]。各級農業行政、科研、教學、推廣單位要創造條件,營造氛圍,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積極投身依靠科技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偉大實踐中。
為了實現農業技術更好的推廣,需要充分調動企業、農民以及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來,以組織創新型的農業技術,來為農民服務,逐步,使得形成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互結合,使得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互結合,形成有效的推廣模式。
農民是農業發展的主體力量。建設現代農業必須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全面提高生產經營主體選擇、采納和應用先進技術的能力,促進科技向現實生產力主動滲透轉化。
為此,要充分發揮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院校和社會各方力量,適應農民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建立由政府組織、農業部門主導、農科教結合、社會廣泛參與的農民教育培訓網絡系統。要大力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抓緊啟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繼續推進農民科技書屋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努力把廣大農戶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
使農技推廣主體逐漸走向多元化,農業管理部門和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要引導企業進行科技成果開發、推廣活動、開展技術推廣服務工作,支持這些組織和企業的發展,鼓勵它們以多種形式向農民推廣技術,對農民進行培訓,促進農業技術推廣的創新發展。
5 基于電子商務平臺的農業信息化管理模式
農民實現增收增產的方式除了依靠農產品自身的質量優勢外,建立農業信息化的建設平臺可以把我們適銷對路的產品送達用戶手中,轉化成真正看得見的效益。其中電子商務模式就可以實現這一目的。電子商務可以大大降低農產品的物流成本以及時間成本,在現代發達的物流業之中,電商可以為更多中小型企業或者農民服務,足不出戶的將農產品銷到全國各地。
其中農業電商模式有三種,第一種模式是一種由政府建立投入的,具有公平性和公用性的專業的第三方服務平臺體系。這個平臺具有很強的服務功能,當雙方出現矛盾的時候,可以通過這個第三方的服務平臺得到公平公正的處理,同時在這個平臺上,要明確規定交易雙方的權利與義務。
第二種模式就是農民或者農業合作社,將農產品在目前已經相對成熟的第三方交易平臺上進行銷售。這種銷售方式要求農民或者農業合作社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技術技能,同時要懂得管理,有一定的市場開發能力。
第三種模式就是農企合作,這種合作方式仍然是借助目前已基本成熟的第三方交易平臺,在具備一定的科學技術技能的,對農業生產發展具有一定的了解的企業,在互聯網上進行農產品的銷售。在農業的生產條件,對于農產品的生產類型以及生產數量進行一定的指導,使得農業和市場中有了一個穩妥的后方,實現農產品的產銷一體化,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
6小結
完善技術服務模式和服務效率,完善農業技術推廣組織機制,對提高產品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和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3]。為了更好的推動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需要我們在社會企業以及政府的支持下,農企借助第三方服務平臺實現電商模式一體化,將本區域內的產品推銷出去對本區域的農產品提供電商服務,同時輻射周邊區域,將本區域內的特色產品以更好的形式推銷出去,擴大農村產品的知名度,推動了我國農業的信息化的發展,使得農業市場與生產經營單位實現了有效對接,達到農業增效和農民的增收的經營目的。
【參考文獻】
[1] 淺談農業生物技術在農藝學中的應用[J].王玉.種子科技.2017(03).
[2] 農業生物技術治理工作研究[J].朱玲莉,曲道政,徐美玲.安徽農業科學. 2017(29).
[3] 創新農業科技助力現代農業發展[J].劉藝瑋.吉林農業.201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