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的審計工作模式很難適應新時代審計工作的要求,建立信息化平臺,實現審計數據共享成為未來審計發展趨勢,本文提出五點共享機制的實現途徑,為未來實現審計共享信息“一張網”提供參考。
【關鍵詞】審計信息 大數據 共享機制
審計工作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免疫系統”。隨著市場體制和經濟結構的不斷完善,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新時代,大數據改變我們收集處理數據的方式,但大數據信息在提高企業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為審計監督工作帶來障礙,提高審計共享信息“一張網”成為政府部門關注的焦點。信息共享能夠保證審計工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同時遏制企業運用大數據信息進行的違規行為,適應我國當前的發展現狀。
一、培養復合型審計人才
1.審計本身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復雜性,這就需要審計人員有較高的知識儲備,高端審計人才的匱乏成為制約我國審計建設的瓶頸。若想實現審計信息“一張網”,前提條件是讓審計人員的計算機水平跟隨時代的需求而有所提升,熟練運用計算機云技術和共享平臺,這樣才能夠實現信息共享的意義。因此,可以對現任審計人員進行審計軟件運用的專業性培訓,或者在高校中添加專業性課程,使學生了解現階段審計模式的改變,能夠運用審計軟件查找信息。
2.伴隨著審計對象的多元化發展,審計人員不僅需要精通財務、審計等專業知識,還需要對被審計的工程項目進行深入了解,我國在進行專業性較強的項目審計前,通常會對審計人員進行簡單的培訓或聘請專家輔助審計,但這種形式通常難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若想改善這種情況,第一,增強審計人員對所審項目的專業熟知度,審計人員不可能也沒有精力熟知所有工程項目,這就需要對審計人員進行分類,改進人才培養計劃。審計機關可以聯合高校開展方向性審計人才培養計劃,比如結合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等學科知識與審計專業知識結合授課,培養水利建筑方向的復合型審計人才,不僅能夠減少審計人員的負擔,還可以提高審計質量。第二,建立審計人才庫,根據審計項目的需要對審計人員進行分配,將審計人才送往其擅長的審計方向崗位進行就職。第三,可以創建復合型專業審計小組,小組中包括各項目專家和優秀的審計人才,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協調,提高審計小組工作成效。
二、推動內部審計的發展
內部審計在我國監督體系中發揮基礎性的作用,通常情況下,外部審計很難把控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企業在信息化平臺錄入的數據信息的真偽難辨。因此,需要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相互配合,內部審計是審計工作的第一道防線,能夠保證企業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降低審計風險。
首先,若要實現審計信息共享,構建審計“一張網”,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應當強化對接、積極聯動,實現數據共享、審計結構共享。并且內部審計應當對公司管理層進行有效地監督,預防管理層違背道德進行逆向選擇,出現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保證大數據環境下企業記錄的信息是真實準確的,提高審計的成效。其次,提高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在被審計單位中,內部審計人員發布的審計結果通常會受到公司管理層的干預,影響審計結果的質量。改變被審計單位的組織結構,讓內部審計部門脫離管理層的控制,由董事會或監事會單獨領導,提高審計信息的準確性。最后,若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級較多,組織結構鏈條較長,其內部審計監督重點通常集中在上層組織,會增加審計風險,需要將內部審計監督覆蓋到基層單位。同時,要求基層單位的數據信息處理方式與上級組織統一,以便于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實現信息共享。
三、對審計數據庫進行整理分類
隨著大數據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審計數據庫也應運而生,但由于政府部門及各企事業單位所應用的管理系統存在較大差異,造成各種數據的儲存形式各有不同,使得審計數據很難統一,面對統計標準各異審計數據信息,審計人員也會無從下手。異構審計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整理,仍會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這樣的結果難以體現大數據的優勢,反而成為審計工作的累贅,影響審計效率。因此,應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審計署的信息資源標準進行分析,對比現有的審計信息資源實際情況,構建審計數據中心信息分類標準并進行規范的資源編碼。通過分析設計審計信息資源核心元數據(根據數據的內容和特色,可通過檢索關鍵詞提取數據),可以根據核心元數據內容來提取審計信息。同時可以制作審計信息資源目錄以便審計人員進行查找,對目錄體系的內容進行實時更新,最大限度的為審計人員提供服務,解決異構數據的困擾。
四、適當放寬審計權限
目前,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很多關鍵性審計信息資料會被公司冠以“涉密文件”,從而拒絕審計人員的審查。雖說公司總是存在重要性文件不能對外公開,但其中也不乏管理層為遮掩公司內部問題所找的借口,使得很多信息真假難辨。同時,在大數據時代,許多審計軟件對重要信息都設有審計權限,審計人員無法了解信息資料的性質。因此,政府部門應該明確“涉密文件”的標準,或指定規章制度,要求公司對涉密信息進行登記,在政府部門進行報備,以此來降低重要信息摻假情況的出現。同時,為了能夠提高審計的全覆蓋,政府部門應該給予審計部門更多的權限,提高審計的廣度和深度,成立審計委員會小組,使其方便審查上級政府部門的審計信息。再者,讓審計人員跟蹤工程或項目的的建造過程,實現“預算跟蹤,聯網核查”的審計模式。
五、加大審計結果公開力度
社會公眾對審計結果能夠起到監督和評判的作用。然而,我國審計結果公告制度仍不健全,導致政府和社會公眾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公眾很難了解到審計監督的結果和成效,而審計結果又容易受政府部門的干預,通常公告的審計結果都是經過“過濾”后的結果,降低了公眾的參與程度。因此,應加大審計的公開力度,保障審計工作的獨立性,來提高審計的透明度,實現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相結合,雙管齊下,做到審計工作全覆蓋。
參考文獻:
[1]夏宏.實現審計全覆蓋方法分析[J].中州大學學報,2018,35(01):42-45.
[2]劉國常.審計治理體系中內部審計基礎防線的定位和優化[J].會計之友,2012(22):4-7.
[3]林忠華.聯網審計:困難與對策[J].開放導報,2016(03):65-69.
作者簡介:甘美泉(1995-),女,漢族,籍貫:黑龍江哈爾濱人,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