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箏曲《溟山》是由著名古箏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王中山先生根據湘西地方音樂素材創作的一首特色鮮明的作品。這首作品細致地描繪了幽遠、神秘的大山在一年四季中多樣的變化,古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描寫的正是山在不同角度所給人的不同感受。這首樂曲也正是借山喻人,作者用山在四季之中的變化來暗喻人生中心境的變化。音樂灑脫奔放,主題鮮明,發展并均衡了雙手快速指序的技術,有很大的創新。本文將對該樂曲各個部分的演奏注意點進行淺析,并闡述對演奏技法的理解,希望能為演奏者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內涵及音樂處理方式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箏曲;《溟山》;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32.3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溟山》運用了西方樂曲的創作技法,共分為引子、慢板、華彩、快板、尾聲五個部分,它具備了西方音樂中帶引子和尾聲的多段式結構特征,樂曲每一個部分的段落擴充主要是通過主題的變化重復而創作的,它的第一次主題是在慢板中呈示出來的,全曲圍繞這個主題進行展開,主題共有四句,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起承轉合,如果套用創作手法,引子是“起”;慢板是“承”;快板是“轉”;尾聲是“合”,在此傳統手法的基礎上,加入了華彩段,使音樂賦予了新的調式色彩。
一、引子部分演奏技巧
這一部分描繪的是山谷幽遠、安靜、空曠的一種感覺,烘托出作者交錯復雜的情緒,內心的種種矛盾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首先,第1—4小節可以做擦弦處理。根據張力和樂曲的需求,在力度速度上做文章,可厚重、可縹緲,音色要非常神秘,迎合作品創作風格,為引子增添一種神秘和悠然,引子段描繪的是冬季的大山,擦弦的效果很像是一絲凌冽的風從山中穿過,所以觸弦角度要略微傾斜,以保證擦弦效果。另外,前4小節還要采用壓弦彈法,無論是中指還是大指,都要注意力量的下沉,多運用手臂與身體的帶動。引子中的左手按滑并不是很多,但很重要。滑音多出現在小二度的上滑中,如第5小節處,要注意音準關系。第10小節開始出現了連續三連音,在右手不變的情況下,左手是進行跑動的,向低音區的跑動距離右手越來越遠,張力自然也越來越大,所以不僅是速度加快,它的力量也在加大,在音響和音程的距離上也是同樣加大的,演奏時三連音要有均勻感,左右手要連貫。第11小節中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指序,演奏時要處理好內在的無限循壞,從慢到快,從左到右,從弱到強,然后慢慢無限循壞。第12小節處的雙手撮音在演奏時要注意,雖然大指是旋律,但不要過度突出,而忽略掉其他手指,四個手指用力要均勻,以保持和聲的豐滿,觸弦速度要快,角度要垂直。這個地方很像是敲小軍鼓的感覺,手指是鼓槌的尖,要撐住,手臂就是鼓棒,要有重力的下沉。引子最后4小節為泛音樂句,演奏時除了泛音的準確性,也要注意旋律語氣和走向,尤其是連續泛音的地方,為了突出靈動性,可以把最后一個音強調出來。
二、慢板演奏技巧
《溟山》的慢板共有兩部分,第一個部分主要是由搖指技術構成的,表現了春天里秀麗的自然風光,重疊的山脈,雄偉、壯觀,仿佛一座大山的畫面由遠及近,連綿起伏的雄偉高山,給人一種亦真亦幻的意境,讓人倍感神秘。第二部分速度稍快,左手節奏鮮明的律動,很像是人們提供音樂的鼓聲,右手就像是人們歡快的舞步。
慢板第一部分中,右手為連續搖指,起承轉合非常的規整,演奏時要注意搖指的密度與連貫,過弦的痕跡要通過強弱的變化來減弱。左手伴奏中有很多空拍,要注意節奏準確,空拍要有律動感,可以運用止音技法,讓左手的伴奏有一種長短交錯的感覺。雙手是交替進行演奏的,要注意對位的準確。
慢板第二部分中,第30—44小節左手的伴奏,要多運用小指,這樣的音色會比較厚實,小指的觸弦面要大,手腕放松,運用小臂的力量帶動,低音部分的音色比較醇厚、深沉,再加上左手單獨演奏比較容易出現雜音,所以在演奏時要注意止音的合理運用,止音要果斷、輕巧。47—55小節中左手伴奏為大撮,要注意手掌的控制與手型的穩定,音色也要同樣的厚實。第51—52小節出現了快速十六分音符,首先要注意指法安排,隱伏旋律是大指上,從高到低,演奏時要注意音樂的變化和弦位的變化,大指要主動,做出來兩個聲部的感覺。56—68小節左手伴奏為分解和弦,要運用手腕和身體的帶動,讓每一個分解和弦里面的每一個音都緊密的聯合在一起,追求音樂的流動感,另外指法安排要順手,音色音量要均勻,在避免雜音的基礎上,去聆聽左手的旋律。從第59小節開始,右手出現了低音搖指,這一部分最好采用懸腕搖,由于左手分解和弦伴奏出現在高音區,左右手距離過大,所以要注意保持身體的平衡。
三、華彩段演奏技巧
過渡段又稱華彩樂段,樂曲第一次主題出現之后,與之前音樂所描繪的黎明前大山的神秘不同的是它巧妙地使用了bB大調,來表現這種空曠、靜謐的感覺,使情緒上有一個鮮明的對比,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過渡作用。
74—75小節為呼應式旋律,演奏時要把握好句子的呼應性,要有山谷中對話的感覺。第77小節中出現了大量按音,首先小二度的音準要準確,不能有滑音的痕跡。過渡段是一個非常有彈性的段落,尤其是在較長的樂句中,要注意好氣息的連貫性。
四、快板演奏技巧
在繼華彩樂段之后,快板段落由春季過渡到了夏季,右手拍擊琴弦以及琴板的技法制造出了強大的聽覺沖擊力,拉開了整個快板的序幕,掀起了整首樂曲的高潮。
為了更好的表現樂曲的內容,在快板中多次運用了敲擊的演奏技法來模仿鼓聲,使音樂更加歡快熱鬧,這種模仿少數民族鼓舞中輪番敲擊的畫面與樂音相融,創造出一種立體的音響效果。80—90小節主要為敲擊琴弦,要注意手腕的放松,同時手掌不能繃著,敲擊要有彈性。第118—133小節左手出現了快速指序,演奏時要注意手型的穩定、指尖的撐住、指根的主動以及內在的順指。要注意與右手搖指的配合,左手的顆粒性與搖指的線條形成了點與線的對比,音色方面,左右手分別位于低音區與高音區,厚重與清透的音色對比,仿佛是群山峻嶺中的潺潺流水的感覺。從134小節開始是樂曲的第二次轉調,音色明亮的搖指給緊張急促的快板帶來一種流動、豁然開朗的聽覺感受。演奏時要注意右手搖指與單音的音色統一,旋律線條也要一致,同時要注意節奏的穩定。從第156小節開始,樂曲轉回原調,同時拍子也不斷在變化,要注意節奏的穩定與律動的轉換。快板中的撮音非常多,演奏時要將力量集中在指尖,通過小臂帶動把力量爆發出來,由于撮音大多出現在低音區,為了避免雜音,觸弦速度要快,并恰當運用止音。
五、尾聲演奏技巧
尾聲和引子素材很像,演奏技巧也大致相同,但音樂作用是不一樣的,引子是為了引人入勝,尾聲是為了回味無窮,要把握好感情處理。
六、結語
《溟山》作為現代前衛箏曲的典型代表,大膽地將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手法相融合,音樂風格新穎,演奏技法獨特,轉調處理巧妙,旋律細膩又灑脫,對比鮮明,演奏方面均衡左右手演奏技術,充分發揮了古箏的表現力。樂曲內在情感十分豐富,作曲家通過不同演奏技巧與音色的轉換,展現出了心境的變化。該作品極大地豐富了現代中國箏曲,并為之注入了新的生命元素。本文通過對樂曲各個部分演奏技巧及注意點進行淺析,希望給初學《凕山》的古箏演奏者在這首樂曲的技術上以及情感表達上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趙夢甜,隋欣.淺析現代箏曲《溟山》的內容及演奏要領[J].藝術研究,2015(3):178-179.
[2]朱恒.淺析古箏曲《溟山》創作風格特征和演奏技法[J].音樂時空,2015(6):68.
[3]張艷.箏曲《溟山》音樂內涵及其表現探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5.
作者簡介:劉雪琦(1998—),女,河南大學音樂學院本科在校生,研究方向: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