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典主義時期主要指的是1750-1830年這一階段,以海頓、貝多芬、莫扎特以及舒伯特生活的時代。在這一階段,西方音樂從巴洛克風格轉向了古典主義這一具有樂觀、明朗、流暢、優美的風格特征,同時還具有簡潔的和聲以及嚴謹的曲式結構,在一些作品中還具有和聲變化豐富、旋律對比鮮明、聲部層次清楚、創作手法多樣等特點。
【關鍵詞】古典主義;鋼琴音樂;審美;發展
【中圖分類號】J624.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交響樂之父——海頓
海頓是交響音樂的鼻祖,他的作品中到處都體現著音樂節奏流暢、旋律優美、幾乎沒有戲劇性的沖突等特點,他的音樂風格也為剛誕生的古典樂派作品奠定了獨特的形式。他的音樂風格形式完美,曲風精致,引人深思,作品充斥著幽默感,里面的精彩和聲、轉調與前人完全不同,給人一種開闊的心境,提高了人們對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認識。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不穩定,政治暴動,文化生活被政治獨裁者壓迫,高層的富貴資產階級獨裁者只顧自己享樂,不管底層人民的死活。在這一階段,海頓延續了巴洛克的音樂風格,結合了主題素材的創作形式,關注音樂主題的進行而產生出的樂曲組合,抨擊了當時的時代不公,為崇尚自由的人民提供無限想象。他不喜歡在作品中表現出太多濃烈的感情,而是更加看重作品中含有戲劇性的主題創作,他的音樂材料主題大部分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利用最簡單的技巧,像面對面稀松平常的談話似的表現世俗的生活常態。樂曲風格樸素、簡單、平易近人,音符明朗、樂觀、幽默,同時,樂曲結構也給貝多芬的創作提供了靈感啟示??傊?,他的創作具有拋棄時代糟粕的意義。柴可夫斯基曾對海頓給予了高度的贊揚,認為海頓是交響樂創作的重要一環,他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引導了后來的莫扎特。
二、音樂神童——莫扎特
莫扎特是著名的音樂大家,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共創作了六百二十二部被后人傳頌高度贊揚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中主要有具有個人代表特色的歌劇,被人熟知的安魂曲、協奏曲以及交響曲,以及宗教音樂、藝術歌曲等作品。他的曲風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770年之前的作品體現意大利古典樂派的風格;中期的作品反映出嘉蘭特和海姆樂派的雙重類型;30歲以后的莫扎特的曲風略傾向于巴洛克風格,他的古典音樂體現出深遠流暢的意境。
莫扎特的音樂曲風細膩、淡雅,曲調優美,旋律動人,結構不失嚴謹認真,明顯體現出超然物外的古典主義風格。音樂創作充分體現了歌德的“藝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藝術”理念。同時,他的音樂結合了藝術的端莊,最終形成完美的、內容完全不同的作品合理結合,這是最為難能可貴的。他的音樂給人一種凝重和難得的悲愴感覺,總是那么雍容華貴。雖然說真正的音樂是由悲傷和歡樂組成,表現人類的真實靈魂,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但是莫扎特擅長通過優美的旋律表現悲傷和痛苦。
通過對海頓、莫扎特這兩位音樂創作的風格分析我們發現,這一時期鋼琴音樂的特點在音樂上流暢的旋律,摒棄了復雜的對比起承轉合的手法,伴奏的旋律使用清淡的手法,以此推動音樂作品緩慢流暢地進行,在具有嚴謹邏輯性的同時又具有高超的技巧、一致的動機,句法清晰,結構平衡對稱,音樂篇幅大多較長,層次豐富,大量使用長顫音,這一特點來源于巴洛克時期的古鋼琴音樂。音樂體裁和來源都是大家身邊息息相關的。隨著中產階級地位的上升,音樂不單單只屬于皇室貴族的娛樂活動,而是開始屬于人民。
三、鋼琴音樂作品的具體分析
(一)《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
《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是海頓在晚年時期創作的五首鋼琴協奏曲中的作品之一,這首鋼琴協奏曲創作的背景是他在準備離開埃斯特哈齊宮去往英國的前一天晚上為瑪麗安娜·馮·根青格醫生專門創作的作品。這一時期也正是海頓在維也納開始作為獨立的音樂家進行演出,被認為是能夠代表海頓具有古典主義風格的鋼琴協奏曲之一?!督礒大調鋼琴協奏曲》主要由三個樂章組成:表現出幽默氣氛和歡快節奏的快板樂章奏鳴曲式;流露出優美和浪漫的像歌曲般柔軟樂章三部曲;洋溢著朝氣蓬勃的升級與活力的小步舞曲樂章回旋式。這首作品海頓向觀眾展示了他獨具自己風格的活潑、快樂的情感,又帶有浪漫主義時期的風格,同時又具有歡快可愛的情緒。我們可以從這首鋼琴協奏曲中感受到海頓對音樂的喜愛,同時從作品中也能感受到他對人生、社會等方面所保持的豁達樂觀的心態,能夠感受到他的質樸、健康的情感。
(二)《d小調鋼琴協奏曲》
《d小調鋼琴協奏曲》是莫扎特小調性作品類型的代表之一,于1785年完成,隨后在維也納首次演出,莫扎特在這部作品演出中親自指揮。當時的維也納脫離了薩爾茨堡的控制,自由的創作讓他的協奏曲變得歡快,這個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體現了莫扎特一貫音樂創作風格的樂觀向上,但是在此基礎上增添了比較少見的憂傷的感情基調。第一樂章開始于弦樂隊演奏的色彩暗淡的d小調,且持續不斷地很弱的為鋼琴演奏做背景式音樂,隨之由鋼琴演奏主題快速進行的旋律,并發展至整個樂章。第二樂章以F大調和降B大調為主,由回旋式曲式結構和一個小的結尾構成,開始于鋼琴在降B大調上的華麗獨奏,這個主題旋律極富有感情。這個樂章的下半段轉變為激烈的、狂奔的主題,與前半部分形成鮮明對比。在第三樂章中,首先是由鋼琴演奏出一段波瀾漣漪的旋律,隨后由樂隊對這一曲調作出快速熱烈的回應,接著鋼琴演奏出灰暗不明的旋律氛圍,緊接著樂隊轉向歡快的F大調,一直到鋼琴獨奏的開始,進行演奏主題的變化,在重復木管樂器演奏的旋律上,最終在D大調上快樂的結束。
四、古典主義鋼琴協奏曲特征
古典主義時期它是一個時間段,同時我們又可以把它定義為一種文化風格,它不僅是新的時代的到來,而且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社會背景、文化表現。從時間的角度看,這一時期的音樂有人把它定位為巴赫的去世做為新時代的開啟,也有的人把1730年做為開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我比較傾向于海頓音樂創作的成熟期是古典主義的開始。通過上述我們討論的海頓、莫扎特這兩大代表人物為例,通過對他們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和作品的分析,突出強調了古典主義時期鍵盤樂的特點。
古典主義音樂的風格是世俗化的美。在古典主義時期,鋼琴音樂逐漸面向平民百姓,不再是第三等級與位高權重的上層政治人士所專有,音樂家們逐漸從貴族和教會專有轉向平民。18世紀后,人們在長期受到封建專制主義的壓迫,第三等級與位高權重的上層政治人士沖突逐漸加劇,人們渴望得到自由的愿望愈加強烈,直接影響到古典主義的回歸。
古典主義音樂的風格表現了人們渴望自由的愿望。通過對這兩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分析,我們發現這一時期的音樂更趨向于理性和客觀,主調音樂逐漸取代了復調音樂,因為古典主義時期的藝術開始追求簡潔、規整,且受德國文學審美的變化,德國人自古嚴謹,而古典主義音樂的搖籃則是維也納;巴洛克時期復調音樂的聲部太多,且過于華麗和龐大,無法極致地抒發個人情感,以上的多種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音樂風格的變化,更易于聽眾理解、欣賞。
五、結語
作為鋼琴藝術史的重要發展階段,古典主義音樂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在社會進步思想的熏陶下,對理性格外追求,他們強調社會道德的力量,音樂表現形式樂觀、明朗、流暢、優美,創作手法簡單,具有豐富多彩的情感體現。他們對音樂的追求,使得音樂不再僅是單純的樂譜,而且成為人們抒發情感的力量源泉,對音樂理念的創造性實踐,推動后來的音樂發展,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法]保朗多爾米,朱少坤等譯.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43.
[2][德]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79.
作者簡介:趙方(1999—),女,河南鄭州,河南大學2016級本科生,研究方向:音樂學鋼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