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
【摘要】國檢將音樂學科地位上升到新層次,建構題成為筆試的一類必考題型,如何進行建構題教學隨之提上議程。只有踏踏實實地把每節音樂課上好,跟著課標、教材方向走,加強樂理學習、總結答題技巧、改變教學模式,才能讓學生真正懂音樂、學音樂,體會音樂帶來的魅力,輕松迎考。
【關鍵詞】國檢;初中;建構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教育部展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是希望通過監測抽查全國各地學生樣本,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全民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提供有效參考。我國一些地區的教育之所以落后,究其根本在于教師的思想意識并未得到提高,抱著過一天算一天的想法混日子,結果害了學生。課標當中對于初中階段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培養要求是“豐富和提高藝術想象和創造力”,建構題正是學生們通過長期音樂課堂學習專業知識,并將理論結合實踐的一種最好的運用橋梁之一,更能夠發揮學生創造思維。參考近年來各類應對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試卷的出題方向,“建構題”是必不可少的一大類題型,更是考驗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試金石。
一、加強樂理教學內容刻不容緩
音樂基本理論(即樂理),是包括相對簡單(音符、節奏、節拍、和弦等)與相對高級(和聲、曲式、復調等)的基礎音樂理論。它是培養學生綜合音樂素養與能力的基石,也是學校音樂教學任務之一。我國多數地區的中學音樂教育仍處于不受重視的地位,“副科”概念迫使許多主課老師時常要走音樂課,部分學校專職的音樂教師數量不多,甚至沒有,主課老師兼音樂課教師身份的狀況較常見。術業有專攻,試問一位非音樂專業的教師如何能上好一節音樂課呢?或許這位老師不跑調,教唱過得去,可課標、教材、教參中要求的基本樂理知識他們要如何教呢?久而久之,自然形成教師不教、學生不學的現象。
第一,歸納幾個主要版本教材的樂理知識點。全國各地音樂教材版本不同,無論人音版、人教版、蘇少版還是其他,單元不一,歌曲樂曲不一,但整體樂理知識大同小異,這就需要老師們在備課時多閱讀各個版本的音樂教材,對知識點分類梳理,條理清晰,備課充分,復習才能周到。第二,將樂理知識貫穿至每節課。樂理知識的教學無法一氣呵成,日常教學中,音樂老師們利用每周一節的音樂課,結合課標,循序漸進地滲透相關樂理知識,堅持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樂理知識的教學絕對不是音樂課的重點,更不是音樂課全部,但有了它,對于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以及音樂創造能力都有極大幫助,只要音樂教師們多花點心思備課,讓學生們在活動中了解熟知,相信枯燥無味的樂理知識教學也會變得豐富多彩。
二、總結建構答題技巧勢在必行
建構題,是將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運用到創造上的一種手段與方式,能夠極大地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們還能在學生答題結果中得到教學成效的反饋,可謂是一箭雙雕。談到“做題”,大部分人第一反應是語數英等科目,一直處于副科的音樂根本不受重視,故長久以來中國的初中生對音樂課的概念就是“看電影”“放松玩兒”,真真實實上課的著實不多,更不用談筆試。平時上課唱完歌,就是看視頻,期末考試隨便考一首歌曲,不管音準、節奏、節拍,應付了事。真正面對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之時,實打實做題,實打實考試。本人應對建構題總結出一套答題技巧,爭取讓學生們拿下基礎分,減少失分率,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第一,題目中出現“結束感”。無論題目給出的調式是哪種,最后一個小節統一回到“1”。
四二拍,最后一個小節統一寫“1—”;四三拍,統一寫“1— —”;四四拍,統一寫“1— — —”。第二,題目中出現“中國民族五聲音階”。表示使用1 2 3 5 6當中的任意一個音,結合拍號,自行編創即可。第三,“二聲部”題型。根據音程概念,挑選較和諧的三度、四度、五度進行編創,完成題目中統一流暢的要求。第四,題目中出現“節奏型”。這類型的題目需要學生掌握音符、音符時值、拍號這三個知識點。第五,識譜猜曲名。這類型的題目難度系數較大,學生必須會讀譜、能視唱,算是對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考核題型。綜上所述,無論哪類型題目,都需要學生能夠掌握教材當中涉及的所有基礎樂理知識,并靈活運用。
三、改善古板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自2015年音樂國檢消息一出,全國上下的音樂老師都惴惴不安,可國檢真的難于上青天嗎?本人是參加第一屆音樂國檢的初嘗者,表面上大家手忙腳亂,無從下手,深思過后不難發現,這是音樂學科翻身變主人的好時機,只要平時不偷懶,真不值得憂慮。依稀記得,2015年3月8日收到被監測的消息,5月26日學生正式接受音樂監測,短短不到2個月的時間,如何應對這打破教材無范圍的考試成了音樂老師們最頭疼的話題。在省、市、區教研員們的引領下,在與失敗中終于尋找出最合適的一條迎考之路,抱著“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心態勇往直前。可即便歸納了所有知識點,老師們更多選擇填鴨式的方式強加給學生,生怕他們漏學、不學,無形中加大學生們的壓力,更容易導致學生們喪失學習音樂的興趣,這與教育部的初衷相違背。
第一,疏導學生心理壓力。如果說國檢給音樂教師們造成壓力,那最苦的必是參考的學生們。初二年下學期不止有生物、地理的小中考,還得應對音樂、美術、語文的國檢,加上建構題又是一種綜合型題型,學生要多做題,多總結,才能變得更加熟練,不及時疏導的話,容易造成學生心理負擔過大,變得抑郁。第二,音樂課中保持高情商。這里所指的高情商,主要表現為不輕易發火、不辱罵學生。老師們在備考的疲憊狀態下,面對理解力差的學生,多少會有一些情緒上的波動,這是人之常情,但學生永遠是未成年人,和一個小孩計較,即便贏了也不值得光榮。一個高情商的人是不輕易發火的,他們總能在最后關頭選擇一些讓自己立馬冷靜下來的方式,例如深呼吸。第三,尋找建構題達人充當小老師。建構題涉及知識點范圍太大,想要大部分學生能掌握,一對一是最好的方式,可無形中給老師們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抓住學生面對成年人有戒備心理而面對同齡人卻沒有的心理特點,音樂老師們可以在改題過程中找出一些做的特別理想的學生,并提問試卷中出現的樂理知識,如果過關,就讓他們指導基礎知識特別差的學生,而后再由老師們進行輔導。這樣不僅能解除了差生因為不懂知識點而產生的焦慮感,還能以優帶差,增強進步生的自信心,更能減輕教師輔導的負擔。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是國檢的真正意義。音樂國檢中“建構題”不單單是一種題目類型,更是學生日常學習樂理知識的積累,更是音樂教師教學成果的試金石。從二十世紀就在不斷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的學生”,口號很響亮,現實很悲催,真正做到的沒幾所學校。所以,國檢的出現無疑是音樂老師們的救命稻草,我們要抓住機遇,坦然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