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宇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鮮明的發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偉大號召。期刊作為展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場續寫繁榮文化、求創新、求發展的建設大潮中,必將成為先行者和推動者。在互聯網和數字媒體風靡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讓期刊發展與時俱進,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正確定位期刊出版的本質,探索期刊出版的創新發展日趨重要。本文從新時代期刊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期刊出版的本質和創新三方面進行闡述,希望對新時代期刊出版有所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 數字媒體 挑戰和機遇 期刊出版的本質 創新
一、新時代期刊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僅體現在對物質生活要求的提高,還表現在對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未來我們不僅要努力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要加強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設。我們要推動更多意識形態領域的生產,打造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提高人民的文化修養,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然而,在互聯網和數字媒體普及的新時代,傳統的期刊出版方式明顯已經不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和發展的需求。“其一,傳統媒體的呈現方式有了新的突破。除了以傳統的紙媒樣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如今更多的是以電子媒介的形式出現,比如網絡出版物、手機讀本、電子書等。電子讀物不僅在載體上發生了變化,相對紙媒更輕巧更易攜帶;而且在立體效果上優于紙媒,可兼具聲音和視覺強化效果,可以有聲讀物或視頻的形式出現。其二,傳統媒體的發行渠道不再是單一的郵局訂閱。除了固有的郵局訂閱和零售外,當下的出版物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數據庫、iPad、手機移動端等數字終端發行,其發行范圍之廣和傳播速度之快遠非傳統媒體所能及,渠道得到有效延伸。其三,傳統媒體的出版周期越來越靈活多變。傳統期刊的出版周期通常是每月一刊、每半月一刊或每周一刊;而數字媒體,期刊的內容發布遵循時效性原則,具有適時發布、快速刷新、信息翻新快、節奏強等特點。”
每一次信息技術的進步必將帶來媒體深層次的發展變化,傳統媒體受新媒體的沖擊,其受眾面日益縮小,市場占有率逐步下降甚至斷崖式下降。媒介的閱讀形式已漸漸被數字閱讀覆蓋,紙質媒介閱讀已變得越來越小眾,人們更多時候還是愿意選擇新媒體獲取信息。如今所有紙媒都面臨著新媒體帶來的挑戰,面對新的挑戰,媒體人必須順應新形勢,努力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否則,紙媒將被新媒體大面積覆蓋甚至取代,期刊出版自然也難以幸免。
面對數字媒體的沖擊,我們也不能過分悲觀消極而忽視這一新時代為期刊出版創造的機遇,要學會化危為機。首先,期刊的傳播渠道更加立體,形式更加多樣。除了傳統的訂閱和零售外,期刊還可以通過建立本刊網站增加瀏覽量,通過設計移動客戶端上的智能安裝軟件增加下載量,通過創建微信公眾號增加訂閱量,通過社交媒體,如微博,增加粉絲數量和點贊數。其次,期刊可以通過數字媒體獲得更全面、更有效的讀者信息和反饋,為期刊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高效的指引。
在新的國家發展要求和技術條件下,面對挑戰和機遇,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期刊出版的本質內涵,在新的定位下謀求創新。
二、期刊出版的本質
期刊是一種重要的出版物。“在社會發展中,期刊具有下面幾個方面的進步功能:傳播人類進步思想和文化,促進社會變革與發展的功能: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加速社會進步的功能;引導與推動學術交流活動,深化學術理論研究的功能;獨特的發現和培養人才的功能;貯存信息的文獻庫功能;豐富人們精神生活,促進人類健康發展的文化娛樂功能;期刊具有促進經濟、商業信息交流與合作的媒體功能。”
借著新媒體發展的“東風”,期刊出版可以藉此機會加強媒體融合發展,線上線下同步,紙媒網絡同步,讓期刊的傳播方式更快捷、影響力更深更廣,讓期刊的市場占有率變得更穩固。當然,我們不能不辨好壞,面對稿件揀到籃子都是菜。比如個別作家個人意識形態有問題,在稿件中發表錯誤觀點,甚至荼毒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對此,我們不僅需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充分認清期刊出版的本質內涵,還需要編輯、讀者、作者等的通力合作,始終在意識形態上堅持統一戰線,讓期刊成為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陣地。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也對文化改革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要求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而作為媒體人,要始終堅持把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在辦刊當中,我們必須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必須建立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并督促責任制的有效落地;必須加強隊伍的陣地建設和思想管理,不斷提高政治覺悟。期刊出版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政治理念,尤其在面對所刊登的帶有政治觀點的文章時。無論何時編輯都不能掉以輕心,不能自我認為只要刊物類別不屬時政類就可以高枕無憂,只要刊登的是學術型或科研報道方面的文章等,就不會涉及意識形態的問題。期刊是文化宣傳的重地,出版無小事,白紙黑字容不得半點差池。無論面對什么類別的稿件,編輯始終要有政治意識,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審稿,認真把握稿件的輿論導向,仔細甄別來稿的意識形態傾向,尤其是注意識別稿件是否存在動機不良的問題。對于問題稿件,尤其是存在思想認識問題的稿件,編輯要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
三、期刊出版的創新
(一)內容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可是,“文化自信”不只是一句口號、一個理論名詞。我們要在實踐中付諸行動,我們要讓“文化自信”成為現實。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和傳統文化。我們不僅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有領先世界的文明,還有令中國崛起的革命文化,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寶藏,脫胎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得益于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我們不僅要傳承,更要發揚。
堅守期刊出版的本質,就需要我們把這種與時俱進的“文化自信”融入到期刊出版的實踐過程中去。期刊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開辟專門板塊。比如,本刊可以根據地理情況,通過與作者約稿、專題報道、文化知識小貼士或知識問答等方式加強與讀者的互動,宣揚八一起義精神、井岡山精神以及新時代江西人民“敢想敢做,不畏艱苦”的革命者形象。此外,還要關注讀者需求的變化,尤其是變化發生的時間點,我們要隨時對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就讀者熱點,特別是與熱點相關的涉及重大理論的現實問題,我們要緊跟熱點作策劃、及時組稿,同時加強互動,就熱點問題和讀者展開討論,通過期刊及時做好相關理論的解讀,正確引導讀者。
(二)傳播方式創新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網絡視聽、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等新興產業”。作為紙媒之一的期刊,在新媒體時代想要擁有一席之地,就要順應時代發展大勢,加強面對新形勢的能力,及時轉型,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數字期刊是數字化時代的必然產物,是出版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它不僅運用數字化和新媒體技術賦予出版內容更靈活的形式,還具有節能、降耗、減排的綠色環保概念;既可以以此實現節流,又增強了隨機互動。期刊出版可以充分利用音頻、視頻、動畫等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提供互動性強、閱讀便捷、推送快捷的數字產品,可以綜合運用多媒體、APP、手機終端等各種媒體平臺開辟跨平臺、跨媒介的新型出版形態。期刊除了正常的依托紙媒定期推送內容外,還可以根據讀者的不同需求及閱讀愛好開拓線上推送內容;及時劃分具有相同閱讀需求的讀者群,以便推送內容時可以實現“一次制作,多次發布”,加強讀者有效閱讀的同時,充分實現資源共享。
(三)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在出版過程中,期刊主編對出版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決定主編人選時,有兩個基本條件必須要符合:一是具備相當高的政治覺悟,二是具有很強的業務能力。只有符合上述條件,才能保證期刊出版的方向和內容。決定主編人選的同時,還要及時成立主編管理下的編委會,為期刊的創辦及發展制定和把握方向。在知識產權越來越受重視的時代,對編輯的培訓除了保持開展傳統業務培訓以外,還要加強數字媒體技術及數字產品版權方面的培訓。此外,數字媒體的出現,使編輯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變化,數字化時代突顯的是信息傳播的速度和信息量的巨大,新媒體的特點使得編輯成為一個全天候待崗的職業。期刊編輯要打破傳統期刊出版的固定周期,追求及時發布的目標,增強時效性,實現實時編輯,有效地在社交平臺上表達自己。高強度的編輯工作必然要通過適時完善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激發編輯人員的活力,從而打造一支隨時能戰斗、高素質高水平的編輯隊伍,為期刊發展增添生命力。
期刊的人才資源不僅包括強大的編輯隊伍,還有忠實并不斷壯大的用戶群。
基于以上對新媒體時代期刊的新型出版形態的分析及不同用戶群的分析,期刊在“互聯網+”時代要根據調研針對用戶群的閱讀需求和閱讀愛好,推送滿足用戶需要的內容;并在服務用戶中發現新的需求,開拓新的市場,從而做大做強。
“互聯網+”時代期刊編輯出版的各個流程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去考慮問題。“受眾時代”的終結與“用戶時代”的開啟,是歷史的必然。沒有用戶意識的媒體是沒有生命力的。傳統的編讀往來,主要依托問卷、書信、座談會等形式開展,編讀往來很多時候勞心勞力還不見成效。新媒體時代,編讀往來的形式相比較要靈活高效得多,微信朋友圈、QQ工作群、郵件等各種通過網絡或移動終端建立的交流平臺,隨時隨地可以進行互動,得出交流結論。比如,《瑞麗》的“瑞麗女性網”就建立了包括電子雜志、瑞麗女性論壇、博客、數碼相框等新媒體形態的互動交流平臺,隨時隨地展開和用戶之間的互動。新媒體時代,期刊編輯要建立可提供線上線下服務的平臺,根據期刊的不同屬性從不同方向為政府、企業和公眾的需求服務。
總之,隨著中國新時代的到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反映在精神需求上,就是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隨著數字媒體時代的開啟,期刊的形態發生變化,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傳統媒體日漸式微,期刊應積極應對挑戰,適時調整,把握新時代帶來的機遇,化危為機。在內容、人才培養上銳意創新,在傳播、發行方式加快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為用戶提供滿意的服務,為人民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切實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