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
摘要:本文集中討論當前新經濟的主要發展形式——新的產業、新的發展模式以及新的商業規劃模式。指出“三新”經濟統計存在量化難、變化快、盡統難三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完善制度、加大研究、改變統計方法等措施。
關鍵詞:“三新”經濟 統計工作 問題 建議
一、“三新”經濟統計的定義
所謂“三新”經濟通常指“新的產業、新的產業發展形式和新的商業發展規模”,具備了很明顯的“新時代經濟形式”的經濟模式。它從相關經濟活動的發展性質、服務載體的特定形式和相關要素的組合模式等方面出發,分析了新類型的經濟活動。其中:新興產業通常會使用一定程度的科技方面的成果或者技術:新的形式通常是指在發展技術的基礎上,盡可能的滿足當下行業的發展需求,進而產生新的環節等:新的商業模式通常是指整合和重組了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內部的條件和方法,從而實現企業發展的價值和用戶的需求,進而在行業內形成有效的合理競爭。因此,“三新”經濟統計是以“三新”經濟為統一對象,加強各級政府對于經濟活動的管理力度和一定程度的調控,從而準確量化發展的整個動態轉變過程。
二、“三新”經濟統計存在的問題
(一)“三新”經濟活動復雜,量化難度高
到目前為止,除了少數產業活動明確且比較有代表的新經濟形式,很多的“三新”經濟體仍是在傳統的經濟實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且這些新經濟體還存在跨行業生產的現象。它們不僅是通過資本聯系,也可能是通過技術或者服務模式聯系在一起。想通過數據全面反映“三新”經濟的狀況,簡單地通過“法人獨立核算”法進行統計是無法實現。但若把具有“三新”經濟特征的經濟活動從經濟主體中剝離出來進行量化統計,既缺少剝離的標準、方法,且統計的結果也可能不如人意。
(二)“三新”經濟活動變化快,匹配難度高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在各個領域的不斷滲入,“三新”經濟的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層出不窮的新業態發展起來,新型服務方式也大量產生,原本的新經濟也有可能轉變為傳統產業。在實際調查統計中,企業的產業活動描述相對抽象,單以國民經濟行業編碼描述與“三新”經濟行業活動標準匹配性較低,即使企業存在新經濟行業活動,在劃分為新業態還是新產業或是新商業模式上也有很大的難度,若僅憑個人對“三新”經濟的范圍認定恐有失偏頗。
(三)“三新”經濟涉及廣,盡統難度高。
“三新”經濟活動涉及面廣,數量多,變化快,不僅存在于規模以上法人單位發展中,更活躍在不少成長型中小微企業內。根據現行的統計制度,在規模以上法人單位的“三新”統計中,存在著指標數據能匯總,但新經濟活動分不出的局面。另外,針對規模較小的中小微企業中的新經濟活動,想通過對樣本企業調查獲取新經濟數據,那么樣本企業的代表性及抽樣的方式是否符合“三新”統計的要求,對數據的準確性起關鍵作用。
三、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三新制度
一方面,在現行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原則上,根據“三新”經濟產業的變化,細化“三新”行業界定,增補新產業,刪減已轉傳統產業的行業,盡可能確保統計與核算的相關性。另一方面,在現有的統計報表基礎上,根據“三新”統計核算的需求,優化統計指標設置,滿足不同的產業活動量化的需要。
(二)進一步加大統計研究
一方面,深度開發和應用“三新”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以互聯網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比如2017年度淮安市統計科研課題: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統計制度方法研究,很大程度上挖掘除了“三新”相關統計數據,也促進了對“三新”數據的應用和開發。另一方面,為了對“三新”經濟發展狀況和問題進行深度分析,必須提升對“三新”經濟統計數據分析能力,實現對“三新”經濟相關數據的深度分析與政策評估,提高預測和判斷能力,及時發現“三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索“三新”經濟的發展速度及結構變化。
(三)進一步改進統計方法
一方面,改進統計方法就需要探索“三新”統計經濟發展的方法。結合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在中小型企業中進行抽樣調查,不斷地改進調查的方法,根據企業所記錄的數據等進行全面統計和核算,與此同時積極引入互聯網技術,結合傳統的調查數據、工作記錄以及大數據中“三新”統計調查的基礎性數據,形成穩定的工作流程,實現現代化“三新”統計的發展。另一方面,還需要不斷地建立健全“三新”經濟核算方法,拓展統計范圍,細化核算過程,建立有針對性的“三新”經濟統計核算方法,力求全面、準確反映“三新”經濟的發展規模、效益及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