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瑋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事關國家糧食安全。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河南要扛穩糧食生產安全這個重任,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河南省是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長期以來,河南用占全國6.25%的耕地,生產出占全國10.3%的糧食,小麥產量更是居全國第一。
產糧大省如何守好“中原糧倉”?近年來,面對經濟保持較快增長,保障發展用地壓力持續加大的現實,河南省始終牢牢堅守耕地保護紅線,持續保持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為糧食生產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礎。
7月,素有“中原糧倉”美譽的河南再傳喜訊,全省夏糧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小麥畝均生產收益414.34元,比上年提高43.34元,增長11.7%。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來到新鄉市延津縣,在田間地頭眺望,剛收割的麥茬昭示著夏糧豐收的金黃底色,綠色的花生苗承載著秋種生長的蓬勃希望。
“今年剛收完小麥種上花生,秋種小麥、夏種花生是河南農業的輪作習慣。”延津縣土地整治中心主任何志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由于地處黃河故道,這一帶曾經處處是縱橫交錯的深溝、起伏不平的沙丘和茫茫無際的鹽堿洼地,風沙災害尤烈,當地人稱,一晚上的風沙能把一個村子的房屋和人都埋進去。
據何志剛介紹,延津縣約有耕地94萬畝,大部分是黃河改道后留下大面積沙荒地,土地鹽堿化嚴重。2009年6月,延津縣國土局申請立項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項目,于當年10月批復開始動工建設。
通過連續5年的壓茬推進,昔日的鹽堿地變成了田成方、樹成行、路渠配套的美疇良田。延津縣新增耕地達3.97萬畝,工程建設規模50萬余畝,通過田、水、路、林、電綜合整治,初步建設成了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耕地質量平均提高了一到兩個等別。
鹽堿度較高的土地對于強筋麥種植可謂得天獨厚。2012年,延津縣與茅臺集團合作,打造了國酒茅臺有機小麥原料基地,為全縣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除了整治鹽堿地,荒地的再利用也為延津縣的糧食產量提供了保證。
在延津縣東屯鎮,有904公頃的荒地通過整治變成了高產農田。
記者觀察到,在這里,新修建的水渠、田埂不再是用混凝土和漿砌塊石硬化的“三面光”水渠,而是與周邊的田間地頭融為一體的“生態渠”。“生態渠”采用生態護坡袋對輸水渠道進行生態護坡,既保證輸水功能,又涵養生態。
“生態護坡袋里面有多種草籽,隨著時間推移,草籽生根發芽,對渠道進行生態護坡,防止水土流失,綠化環境?!焙沃緞偨榻B,通過平整土地、增加水利灌溉設施、生態防護等工程,改變土壤的沙化和鹽堿化,形成了田塊平整、適宜機械化操作的高標準農田,有效增加了糧食產量。項目區還在探索玫瑰等花卉種植和深加工,進一步帶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發展。
地處豫北的滑縣是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全國小麥生產第一縣。
滑縣耕地195萬畝,其中高標準糧田達155萬畝。全縣種植小麥面積180萬畝左右,小麥產量穩定在18億斤。白馬坡、衛南坡、留固片是河南省最大的高標準糧田示范區,面積達50萬畝。
白道口鎮鎮長付進毓告訴記者,鎮上的高標準糧田項目是省里最早的高標準糧田示范區,滑縣糧食生產核心區。全鎮的12.8萬畝耕地基本實現高標準糧田建設全覆蓋,都能做到旱能澆、澇能排,平均畝產可以提高200多斤。
“原來老百姓澆地都是自己打井,三四十米深,弄個柴油機一點點抽水,太慢而且代價太高?,F在地下都埋著(灌溉)管線,刷(電)卡澆地,方便得很,成本大大降低了,老人、婦女都能輕松種田?!?付進毓說。
白道口鎮的種糧大戶白學杰今年的夏種實現了豐收,地里的秋作物種上了花生和辣椒。
“以前畝產大概是七八百斤,今年豐收,畝產能到大概一千三四百斤。除了人工費和租金,一畝地還能掙四五百元。” 白學杰快人快語。他告訴記者,自家的承包地只有20余畝,如今耕種的300多畝地,大部分是通過土地流轉來的。
得益于高標準糧田建設,節水灌溉、刷卡澆地、機械化耕種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省人力。集中連片的平整耕地,也為土地流轉,實現大規模成片種植提供了條件。
大規模建設高標準糧田,資金投入是保障。付進毓介紹,省里確定了“統籌安排,集中使用”的原則,整合農業、水利、國土整治、農業綜合開發等各項涉農項目資金,合力推進高標準糧田建設。
在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內,記者看到,配套的氣象服務站、農技推廣區域站和電力服務站,全天候為農民提供農技普及、農情監測、氣象信息等服務。
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河南省共投入700多億元,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3600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400萬畝。
耕地紅線不僅是數量上的,也是質量上的。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既要守住18.65億畝耕地數量紅線,又要守好良田沃土的耕地質量底線。
2017年6月,河南省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實際劃定10223.21萬畝,比國家下達目標10206萬畝多出17.2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已經劃定,禁止隨意調整,除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外,其他任何建設不得占用。
事實上,與其他地區不同,地處廣袤平原地區的河南,耕地保護工作更有自己的“煩惱”。
“只要平原區就是耕地,只要是耕地就是基本農田,基本農田保護壓力非常大?!?河南省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處長李中偉直言。
“河南始終將耕地保護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落實?!?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余紀云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據悉,2015年以來,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加強耕地保護的一系列意見,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配合、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耕地保護工作機制。省、市、縣、鄉逐級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建立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體系。
為守好全省每一寸土地,河南省深入推進“管控性、約束性、補救性、建設性、倒逼性、懲治性”六重保護措施。嚴格管理,守護好每一寸耕地;土地整治,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節約集約,盤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嚴格執法,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用地的同時,持續保持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余紀云直言,河南省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也是由傳統農業大省向新興工業大省“爬坡過坎”的時期,但河南將始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目標紅線。
那么,如何統籌耕地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合理用地保障?
“首先,對于重大工程,我們是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庇嗉o云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全省新增建設用地20萬畝,主要用于保障國家重點工程,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如鄭萬、鄭濟、鄭徐、中部通道等重點項目建設。
其二是盤活存量。通過嚴控新增建設用地,加大存量土地盤活力度,充分利用城鄉存量建設用地,緩解建設占用耕地的壓力,不斷完善“增存掛鉤”機制,強力推進批而未用土地盤活利用。2018年,河南省共處置批而未供土地33萬畝,盤活閑置土地7萬畝,均居全國第一。
此外,結合脫貧攻堅工作,河南省還建立了宅基地復墾券制度,將貧困地區農村建設用地與城市建設用地遠距離轉化,為脫貧攻堅提供了“真金白銀”的支持。復墾后的新增耕地仍返還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耕種使用。通過利益調節機制,充分調動了老百姓對于保護耕地的主動性、能動性。截至目前,累計交易復墾券11.40萬畝,收益227.28億元。
其三是堅持補救性保護,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
“南水北調工程在河南占地超過30萬畝,涉及耕地占補平衡全靠自己實現,就是統籌占補平衡,全省一盤棋?!庇嗉o云直言,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嚴格落實占補平衡政策,對于沒有落實占補平衡或未達到占優補優的,堅決不批準用地,并建立了占補平衡“縣級保障為主、市級調劑為輔、省級統籌為補充”的三級保障體系。“十三五”以來,全省共保障建設用地占補平衡73萬畝,全部做到了占補平衡和占優補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