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章鋒 孫玉海 梅鋼柱
摘要 ? ?闡述了潛江市當前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建設成效、技術應用效果、管理制度等農技推廣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今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建議,以期提高潛江市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
關鍵詞 ?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現狀;問題;建議;湖北潛江
中圖分類號 ? ?F323.3 ?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3-0212-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潛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國土面積為2 004 km2,耕地面積為7.26萬hm2,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有12萬hm2,其中糧食作物7.33萬hm2。全市轄23個區(鎮、處)、389個行政村,戶籍人口103萬,境內有全國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漢油田,轄3個省級經濟開發區、6個國有農場、16個鎮處,素有“曹禺故里”“江漢油城”“水鄉園林”“龍蝦之鄉”的美譽。潛江市先后榮獲全國第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單位、國家農業科技園、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中國蝦稻之鄉、中國小龍蝦之鄉等稱號。“潛江龍蝦”入選中國百強農產品公共品牌,并成為中歐互認地標產品。潛江市申報的“潛江蝦稻”“潛江蝦茭”被列入 2017年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潛江市高標準舉辦了全國稻田綜合種養、中國(潛江)蝦—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等重大活動。
近年來,潛江市高度重視農技推廣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為依托,不斷建立健全基層農技推廣和服務體系,提升農業科技含量,穩定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健全服務體系,穩定農技隊伍,逐步構建了一主多元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市圍繞“城鄉一體、走在前列”目標任務,初步形成“潛江蝦稻”“潛江稻蝦”“潛江大豆”“潛江蔬菜(瓜果)”“潛半夏”等特色產業格局。
1 ? ?農技推廣現狀
1.1 ? ?農技推廣服務隊伍建設進一步鞏固
自2005年啟動機構改革之后,2006年鎮處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整體轉制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更名為鎮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確定了17個從事農業公益性服務單位,實行“管理在市、服務在基層”的市級行政主管部門派駐制管理模式,人、財、物由主管局和當地政府共同管理。17個鎮處農技服務中心在2005年全市農村綜合配套改革時共有人員248人,其中臨時人員有78人、在編在崗人員有170人。現有在編在崗人員155人,其中退休22人、自收自支75人、財政供養 58人。從事專業技術推廣人員有54人,大專及以上學歷22人,中專學歷32人,高級職稱18人,中級職稱36人,50歲及以上12人,40~50歲42人。平均每個鎮處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有3人,人均承擔1 333.33 hm2耕地、1.11萬農村人口的技術指導。
1.2 ? ?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成效進一步凸顯
自2006年“以錢養事”新機制運行以來,潛江市農業局通過穩定推廣隊伍,增強了推廣實力、創新了服務手段、提高了服務效率,基層農技推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新成果轉化進一步提高。全市每年示范推廣優良品種逾20個,配套推廣新技術逾30項,高效模式15種,面積逾13.3萬hm2,舉辦各類試驗、示范樣板30個以上,面積逾2.7萬公頃次。二是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建設主要農產品基地,與龍頭企業對接,抓布局、擴規模、樹品牌、創特色,較好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三是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市建立了市有現代農業展示中心、鎮處有科技示范場、村組有科技示范戶的三級農業科技展示平臺,并在市、鎮、村三級建立了新技術培訓網絡,加強了新技術的培訓,每年培訓10萬人次以上;全市每年建設科技示范場30個以上,面積0.67萬hm2以上;每年培植科技示范戶500戶,其中核心科技示范戶200戶,輻射帶動農戶5 000戶;每年印發《潛江農業》《病蟲情報》等科技小報150萬份;建立了市、鎮、村科技咨詢平臺,市直和鎮處農技中心專業技術人員通過網絡咨詢服務農民10萬人次以上。四是人員素質進一步提高。每年組織基層農技人員參加全省知識更新培訓,17個鎮處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公益性服務人員已全部到大專院校和通過遠程教育平臺輪訓了1次。五是病蟲測報力度進一步加強。全市每年病蟲防治面積17.33萬hm2,挽回經濟損失1.5億元以上。
1.3 ? ?農業主推技術應用效果進一步提升
突出潛江蝦—稻、大豆、蔬菜、半夏等特色主導產業,在穩定糧食產能基礎上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區域結構調整和經營結構調整,推行按戶連片、高效種養。全市蝦稻共作生態種養面積4萬hm2,建成了13個萬畝和60個千畝集中連片蝦稻共作標準化生態種養基地,制訂了《潛江龍蝦蝦稻共作養殖技術規程標準》《潛江龍蝦蝦稻輪作養殖技術規程》等5項湖北省地方標準和8項潛江市地方標準。全面推廣應用水稻集中育秧機械插秧技術、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技術、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技術等35項技術,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了95%以上,主導品種普及率達到了95%。全市農機總動力達139.2萬kW,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78.5%,遠超湖北省平均指標,全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1.5%以內。
1.4 ? ?農技推廣服務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
為了切實推進農技推廣服務監督管理、提高農技推廣服務效能,市農業局結合實際,分別制定了《鎮處農技中心管理辦法》《鎮處農技中心財務管理辦法》《鎮處農技中心“以錢養事”資金管理辦法》《鎮處農技中心業務考核辦法》《鎮處農技中心檔案管理辦法》等,用制度來規范項目和“以錢養事”新機制的運行,做到各項制度掛上墻,用制度管理人和事,使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有章可循,有效促進了項目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 ? ?存在的問題
2.1 ? ?人心不穩,農技推廣體系面臨是否能持續穩定發展問題
一是2006年改制后,鎮處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單位性質由原來的事業單位變成了民間組織,人員身份也退出了事業單位編制序列,隨時可以被解除聘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農技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二是待遇低,不斷加重的服務任務與緩慢增長的報酬不相適應。農技人員財政基本工資不能正常晉級,并且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費用要從省撥“以錢養事”資金中擠占,影響了公益性工作的正常開展,并且續保難度大;三是住房條件差,基層農技人員大多數雖有住房,但條件較差,少數人沒有住房[1]。
2.2 ? ?辦公場所及推廣服務手段落后
由于“以錢養事”沒有專門列支改善辦公場所和推廣服務手段的資金,日益漸差的工作條件無法滿足農技推廣服務需要,甚至有的農技中心沒有固定辦公場所。技術推廣缺乏交通工具,“調查靠一雙腿,講課靠一張嘴”現象普遍存在。
2.3 ? ?人員老化、知識老化,推廣后勁不足
在鎮處農技人員中50歲及以上的占22.2%,40~50歲的占77.8%,均為1997年以前畢業的大、中專生,后期沒有人才引進,人員基本老齡化。由于沒有建立基層農技人員繼續教育的長效機制和缺乏必要的經費支撐,農技人員接受中長期培訓的機會很少,缺乏新知識、新技術,無法滿足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推廣后勁不足[2]。
2.4 ? ?“以錢養事”資金保障難度大,管理體制不順
按湖北省委、省政府辦公廳(鄂辦發〔2007〕17號)文件規定,“以錢養事”資金80%用于農技推廣,但現在由于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繳納基數提高,“以錢養事”資金分配不變的情況下,50%用于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繳納,有的鎮處達到100%,經費嚴重不足根本達不到上述標準。潛江市改革名義上是實行的“管理在市、服務在基層”的市級行政主管部門派出制,但實際操作中各鎮處農技服務中心是與當地政府簽訂的“以錢養事”工作責任合同,“以錢養事”資金則由市財政按耕地面積切塊到各鎮處,各鎮處再按從事公益性服務人員人數分解到各單位。業務主管部門只承擔工作責任,不負責資金流動,業務工作的考核結果不能真正作為“以錢養事”資金分配的依據。近幾年來,業務主管部門為了更好地搞好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各鎮處中心之間進行了少數人員調動,但“以錢養事”資金還是按原有鎮處中心人頭進行劃撥,便出現了鎮處之間人員調動后工資關系不能正常調動的現象,導致相關單位五險一金不能正常繳納,從而嚴重影響了工作積極性。
3 ? ?發展建議
3.1 ? ?加強基層綜合農技中心場所試點建設
為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管理理念,規范行政行為,提高工作效率與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強潛江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解決新形勢下工作中存在的體制不順、機制不活、人員不暢、經費不足、服務手段落后等問題,潛江市應以蝦稻、大豆、潛半夏、果蔬等主導產業為重點,在原有鎮處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基礎上整合建設基層綜合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讓農技人員各盡其職,更好地從事農村公益性服務,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2 ? ?理順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管理體制,恢復單位性質
一是明確管理體制。對鎮處農技中心的管理本著“條塊結合,以條為主,雙重領導,合理劃分職責,發揮兩個積極性”的原則,實行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鎮處政府負責所屬農技人員的行政領導,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鎮處農技服務中心“人、財、物”的統一管理。二是合理設置機構,科學核定編制。在17個鎮處設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按照人均服務666.67 hm2耕地的指標,科學核定各地農技人員編制,達到人員均衡、任務均衡[3]。三是恢復單位性質和個人身份。恢復鎮處農技中心為事業單位性質,恢復農技人員的事業編制。
3.3 ? ?建立人才流動和人才引進機制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和人才引進機制,可充分調動基層農技人員的積極性。一是潛江市“以錢養事”資金財政實行切塊管理,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鎮處農技人員的合理流動,產業結構調整也對農技人員的交流提出了要求。二是潛江市基層農技推廣中心自1997年以后沒有引進大中專畢業生,目前基層農技人員中已沒有40歲以下的技術人員。基層農技推廣工作除了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外,更需要豐富的實踐知識,因而基層農技中心引進人才已迫在眉睫。基層農技中心引進人才可優先考慮支農期滿合格的“三支一扶”支農學生,他們中絕大多數經過2~3年的實踐工作即可培養成為合格的農技員[4]。
3.4 ? ?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提高公益性服務能力
湖北省委《關于推進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加快農村公益性事業發展的意見》(鄂發[2005]13號)明確規定“縣級財政要將農村公益事業服務經費按照部門預算要求納入年度財政預算,逐年加大對農村公益性事業的財政投入,并分解落實到具體服務項目”。建議市級財政在農業項目上安排專項資金,按照“六有”目標(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有辦公場所、有推廣儀器設備、有試驗示范基地),改善基層農技服務中心辦公、生活條件,改善技術裝備和推廣設施,提高推廣服務能力。
4 ? ?參考文獻
[1] 蔣桂蓮.興城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7(20):265.
[2] 郭永明.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J].吉林農業,2017(18):52.
[3] 胡正文,惠琳.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探索[J].江蘇農村經濟,2017(9):50-51.
[4] 劉艷,曾林,烏春芹,等.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通訊,2017(8):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