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婧穎 李茜

摘 要:黨的十九大提出,要著眼農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麗示范村建設。在美麗示范村建設背景下,如何利用區域資源環境優勢和現代科技、管理方式發展特色農業,確保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增加農民的收入,實現產業興旺,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圍繞山西省美麗示范村建設發展現狀,歸納總結特色農業發展策略,對實現產業興旺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美麗示范村;特色農業;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9-0010-04
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在新時代的最新指南,在鄉村振興總目標中,實現產業的繁榮是鄉村振興的源頭和基本前提。要實現產業的繁榮,必須發展突出區域優勢的特色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有利于農業專業化生產,農業標準化提升,農業品牌化建立,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美麗示范村建設要求以產業興旺為核心,建設美麗示范村產業培育,創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建設美麗示范村如果沒有特色農業培育,就會存在農產品質量低、農民收入增長慢、農業發展滯后等困難,鄉村發展舉步維艱。近年來,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研究特色農業。張偉利、劉用場(2017)認為,特色農業區域性的特點決定了特色農業要形成規模,走規模化發展之路[1]。湯德森、何沛(2018)認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是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礎上,信息驅動特色農業是發展特色農業的根本出路[2]。周誠(2017)認為,利用農業信息化改造特色農業,提高特色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是解決現有特色農業發展問題的重要途徑[3]。王仕忠(2018)認為,科學技術投入不足限制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投入的數量與質量、農業科技體制機制的管理與服務水平,直接關系著對農業經濟的科技貢獻率[4]。張國(2018)認為,發展特色農業要堅持以中國品牌農業為重點,建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5]。蔡倩(2018)認為,特色農業附加值不夠,提出對特色農業產業和產品創意設計進行融合發展[6]。綜上,專家學者的研究為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策略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要求
特色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發展區域內獨特的優勢資源,并利用現代方法將優勢資源轉變為區域特色商品,通過延長產品產業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等方法,提高市場競爭力,獲得最佳的效益。特色農業以區域優勢資源為基礎,以某一生產產品或生產目的為目標,利用科學技術、高效管理、龍頭示范、創新產品等手段,形成特色突出、產品優質、規模適度的現代農業。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具有地域性和多樣性,有利于村域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7]。
首先,地域性。在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其生產受環境的影響對其依賴性較大,并不是任何村域都能滿足特色農業對自然資源、發展環境、科學技術和適度規模、創新發展的要求。美麗示范村建設的特色農業,其基礎支持系統是指環境和資源,兩者決定著村域特色農業發展的趨勢和模式。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特色農業通常以獨特的村莊資源為基礎,在特定的村莊區域內圍繞特定的市場需求生產,形成專業化生產帶。
其次,獨特性。在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生產容易受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強烈影響與制約,不同村域環境的影響往往會形成各自獨特的農業發展模式。美麗示范村建設的特色農業的前提是指,特色農業的自然條件、生長環境、生產的農產品具有區別其于他農業的鮮明特征。
再次,規模性。在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發展特色農業容易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鏈不完整,美麗示范村建設的特色農業的規模化發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聯結著村域發展特色農業的各方面要求,是特色農業的聯結系統。規模經濟是指將特色農業再生產過程與產業鏈完整聯結,同時利用規模化、產業化,強化特色農業的地域性和獨特性,實現特色農業良性循環。
最后,效益性。在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產品需要轉化為商品實現價值,因此發展特色農業要圍繞市場需求,考慮投入與產出比以及消費者消費需求,實現較好的投資回報率。美麗示范村建設的特色農業的最終要求是增加農民收入,獲得最佳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效益性有效地反映村域特色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要求的效果,是特色農業發展的核查系統[8]。
二、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
(一)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特色農業發展內容
圍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特色農業發展要求和實地調研,山西省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內容(如下表所示。)
第一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內容。依托相對平坦的地勢,利用先進的生產設施的優勢,進行農業生產,建立高標準溫室大棚,發展高效農業,最終提高經濟效益。以山西省夏縣趙村、南大里村為代表,其借助相對平坦的地勢,便利的交通和村域較強的經濟實力,發展設施農業,為發展現代農業科技模式提供條件。
第二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內容。以獨特的地理特征和區位條件為優勢前提,利用平坦的地勢,突出村域特色優勢農業,建設專業化生產帶,實現產業融合提升農業整體效益。以山西省夏縣王峪口村、張郭店村、姚村、南吳村為例,其借助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形成區位農業發展格局。
第三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內容。利用起伏平緩的地勢,發展集中開發和推廣示范特色農業,建設生產示范基地、加工園區,拉長特色農業鏈條,強化農業效益。以山西省夏縣魯因村、北大里村,繁峙縣老泉頭村為例,該村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為目標,引進新技術,著力發展特色農業形成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發展示范農業。
第四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內容。村域轉化地處黃土丘陵淺山區,地理位置、區位條件一般的劣勢條件,轉變傳統發展模式,探究創新特色農業發展新路徑,提升農業附加值,形成綜合效益兼具的獨特發展模式。以山西省繁峙縣樓崗村為例,利用當地兩山的地形特征,突破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套種,形成創新式農業模式。
(二)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
依據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特色農業內容,形成其發展模式如下[9~10]:
第一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現代科技農業模式。村域利用運用獨特的生產設施進行農業生產如先進的生物和工程技術,發展以設施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科技農業模式,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山西省夏縣趙村和南大里村具有發展科技農業的優勢,首先是都具有相對平坦的地勢,道路交通便利的基礎條件;其次是村域整體經濟實力較好,可以利用先進的生產設施進行農業生產,發展高效益、高質量農業生產。其中,趙村可以建立高標準溫室大棚,現代栽培技術與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建造技術相結合,配備自動化設施,建成千畝設施農業園區。南大里村可以利用技術手段或引進新品種,豐富蔬菜的種類,提高蔬菜產量;提高蔬菜的品質主要依賴于建立蔬菜生產標準化體系;發展反季節蔬菜的生產發展設施農業和有機蘋果,建立高標準設施農業發展示范區。
第二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區位農業模式。區位農業模式是指按照科學生產的原則,根據村域的條件對村域進行合理布局,發展符合村域資源經濟條件的特色農業。合理規劃產業布局,確定特色農業發展方向;優化特色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品牌,打造區域特色名生產帶。山西省夏縣王峪口村、張郭店村、姚村、南吳村可以充分利用村域獨特的地理特征和區位條件發展特色農業,建設專業化產業帶。其中,王峪口村做大桃、杏、林業特色農業,對已經建成的桃杏生產區,提質增效,發展中高檔桃杏特色產業;張郭店村根據區位布局蔬果,發展中高檔林果菜特色產業;姚村發展以紅棗、水果種植為主導的特色農業體系,發展中高檔干鮮果特色產業;南吳村以發展杏樹、道地中藥材種植為村域優勢,突出特色農業。
第三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示范農業模式。示范農業模式是指將特色農業的前期生產、中期生產、后期生產環節與集中開發、前沿推廣示范的目標聯系起來,逐步健全特色產業鏈,培育特色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山西省夏縣魯因村、北大里村、繁峙縣老泉頭村,以現代科技和管理為目標,引進新技術,將特色農業各個環節連接,大力開發,形成生產基地發展示范農業。其中,魯因村遵循良種選育原則,依托基礎設施,發展特色農業精、深加工業,擴大鮮果儲存保鮮產業區,建立農產品綜合批發交易市場,配備物流運輸服務區,形成水果生產種植示范園區;北大里村依托發展菊花的獨特優勢,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建立菊花農產品檢測站,引入投資大戶或農民專業合作集中建設,運銷組織統一收購的機制,建立專業化菊花加工區。老泉頭村種植高質量蔬菜,遵循標準化生產程序,建立蔬菜脫水加工廠,延伸蔬菜種植產業鏈條,著力打造蔬菜種植加工產業園區。
第四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創新農業模式。農業模式需要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突破原固有模式,大膽進行創新。創新農業模式是指突破原有的傳統農業模式,以當地發展的實際情況為前提進行多元化發展。目的是彌補發展中的不利因素,最大程度地創新現有條件,提高農業效益,降低農民損失,推動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繁峙縣樓崗村位于東北部黃土丘陵淺山區,自然生態環境較為惡劣,村域利用兩山的地形特征,發展以白水大杏為主的生態林果業,創新推廣“林—糧—中藥材”一體套種模式,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林和林下套種小雜糧、中藥材等特色產業。
三、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由于其發展內容和模式不同,因而產生出不同的問題。
(一)第一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現代科技農業模式存在的問題
1.科技投入不足。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農業實現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轉變。特色農業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化,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需要依賴現代科學技術,轉化傳統農業受環境影響大、生產力低、粗放式耕作等缺陷,全方位提升農業效益。但目前農業科研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生產資料、加工與機械等環節,以及長期性、基礎性農業科技工作和科技條件投入較少。傳統農業生產過程缺乏科技投入,沒有標準化生產體系,造成許多特色農產品數量少質量低,仍是初級產品等問題。產品很難應對市場的各種競爭和風險,市場效益較低,容易被市場淘汰。比如,魯因村缺乏科技投入,雖然長期將紅棗產業作為特色農業進行重點發展,但仍采用傳統種植方法進行種植,科技投入不足,生產過程缺乏標準,導致紅棗產量品質不高,不利于市場競爭。
2.特色農業市場化服務不健全。近年來特色農產品得到較快發展,但生產和銷售問題仍然突出,主要原因是特色農業市場化程度低,農民缺乏科學指導,盲目種植且種植方法單一。農戶與市場的連接度差,許多農戶仍按照傳統方式獲取信息,導致特色農產品滯銷,出現特色農產品“豐產不豐收”的問題,因為特色農業科技服務不健全,不僅造成資源的極度浪費,大大打擊農民的積極性。比如,南吳村依托豐富的資源,立足發展果品加工業,但缺乏果品加工的專業技術人才和與市場建立聯系的管理人才的科學指導,導致農戶與市場的聯系不緊密,產銷矛盾突出。特色農業市場服務不健全是限制該村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二)第二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區位農業模式存在的問題
1.市場競爭力低,品牌價值低。村莊缺乏品牌意識,對特色農產品推廣不到位,消費者知曉度不夠,造成特色資源大量流失,特色農產品市場需求不足等問題。主要表現在:特色產業多而散,沒有大品牌意識,區域農業品牌缺失,資源稟賦未能有效地轉化為發展優勢[11]。即使形成品牌的特色農業,由于宣傳推廣力度不大,保護意識不強,特色農業品牌在市場競爭中仍然處于弱勢。比如北大里村有菊花特色產業,是該村發展特色農業的亮點,且村莊內有菊花加工廠,但村域缺乏品牌的意識,現菊花廠已面臨關停問題。沒有品牌意識是限制北大里村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特色農業缺乏科學規劃。村域在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不重視自身立地條件,盲目種植,機械模仿,特色產品質量低、效益差,難以應對市場競爭。特色農業缺乏科學的特色規劃,出現低水平的重復低質量種植,對特色、品牌、質量重視程度不夠。比如,大呂村的休閑采摘業是發展的亮點,但目前發展處于停滯狀態,主要原因是大呂村特色產業布局缺乏科學有效的規劃,限制該村特色采摘業的發展。
(三)第三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示范農業模式存在的問題
1.產業鏈不完整,缺乏規模經濟效應。由于很多特色農業仍是粗放式發展,特色產業多而散且呈階段發展,難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模式,使特色農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目前,很多特色農業只進行產品初級加工,缺乏完整的產業發展鏈條。比如,北大里村菊花產業是村域發展的亮點,但經濟效益不高,市場競爭力較弱,主要原因是菊花仍以初級粗加工為主,沒有對菊花進行深加工如分級、清潔、加工,未形成產業化發展優勢。產業鏈條不完整,缺乏規模是限制北大里村發展特色農業的主要因素。
2.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特色農業缺乏龍頭企業的帶頭引領支撐作用,農戶與市場難以建立聯系;即使有龍頭企業的引領,但由于龍頭企業的帶動力不夠,帶動形式單一,農民和企業難以結成利益共同體,龍頭企業的作用不強。比如,趙村發展以高效設施農業為核心的特色農業,但目前其發展仍處于初始狀態,主要原因是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缺乏龍頭企業和大戶的示范作用,農戶與市場的連接度較差,特色農業大而散,經濟效益不明顯。
(四)第四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創新式農業模式存在的問題
1.特色農業僵化式發展,缺乏創新。村域特色農業呈現僵化式發展,創新意識不強,許多村莊的特色農業出現為了特色化而特色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很多村莊的特色農業沒有依據自身的獨特優勢規劃,陷入了機械式的模仿,缺乏創新,難以刺激市場消費需求。比如在南大里村的產業現狀中,休閑采摘可以作為該村的特色農業,但該村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發展延伸力度小,創新意識不強,采摘服務無亮點,導致消費者知曉度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缺乏創新意識成為制約趙村特色農業發展的因素之一。
2.特色農產品單一。特色農產品需要通過市場實現價值,伴隨著消費者收入的增長,單純的特色產品難以滿足市場的消費需求,消費者對特色產品的功能、質量、創意等需求增加,形式多樣的特色產品備受市場青睞[12]。特色農業市場已從單一轉變為功能性、優質化和創意性并存。從農業產業鏈環節來看,當前特色農業還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種植和粗放型加工環節,未能充分向產品的其他方向延伸,農業綜合效益低下。特色農產品形式單一,農業產業相關產業不能協同發展,呈現單邊式發展。比如張郭店村產業現狀中,第三產業休閑娛樂產業顯然是一個亮點,村域可以利用特色農產品作為休閑吸引物,開發特色農業游主題休閑活動,提高特色農業附加值,增加市場競爭力。但目前張郭店村仍以務農、粗放式加工為主,未能向該村的第三產業延伸。
四、美麗示范村特色農業發展建議
(一)第一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現代科技農業模式
1.加強科學投入。現代農業的發展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解決特色農業產品技術問題和競爭力不強、效益不高的主要途徑是,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特色農業的質量和效益。特色農業的發展需要轉變傳統農業結構,發展以科學技術培育特色產業的現代農業,全面提高特色農業的綜合效益[13]。特色農業要以市場為導向,利用科研創新,轉變傳統發展新品種,研究新技術,建立標準化生產,創造安全健康的特色農產品。注重特色農業的效益,利用技術優化特色農業的質量,建立高標準的綠色生產基地,提高特色農業的社會經濟效益。
2.利用科學管理服務特色農業市場。加強對特色農業市場的管理,首先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健全特色農業市場。其次通過增加科技服務,對特色農業進行科學管理,為農戶提供豐富的市場信息、種養技術、生產資料、產品銷售等多種服務,從而增強特色產業的競爭力。最后通過建立以不同主體為主的聯盟,全方位、多層級地推動特色農業發展,建立特色農業服務組織,實現特色農業市場化產業化。
(二)第二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區位農業模式
1.實施品牌戰略,增強市場競爭力。提升特色農業市場競爭力,首先,根據特色農業市場需求,完善特色農業產業鏈,建立多元化銷售渠道,建立精品農業和特色農業品牌。其次,樹立特色產業長遠的發展意識,不僅關注于現有市場需求,還要對未來需求走向和產品創新方面進行分析,形成產業聯盟和溢出效應,產生大品牌效應。最后,樹立品牌保護意識,利用互聯網、廣告、農家樂等形式宣傳特色產品,提高產品知名度。
2.依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發展特色農業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通過村域立地情況合理布局,培育具有區域標志的特色農業。通過對村域資源稟賦的分析,科學考慮規劃村域特色農業定位,如地勢平坦區發展果菜產業示范區,近城市郊區發展品質生產區與鮮果產業,欠發達山區發展溝域林果經濟帶等,充分利用村域資源,重視農業基礎設施與管理服務投入,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品牌,發展特色品牌專業化產業帶。
(三)第三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示范農業模式
1.培育龍頭企業,推動特色農業發展。特色農業的發展需要提高農業組織化,突破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將特色農戶與龍頭企業聯系起來,分工合作,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特色農業要重視龍頭企業的引領示范作用,壯大龍頭企業和培育農業大戶,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組合形式,促進特色農業的規模化和標準化。
2.完善產業鏈,發展規模經濟。延長產業鏈,通過當地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轉化初級農產品,加工具有特色的優質品牌農產品,全局考慮拉長農產品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環節。利用龍頭企業的現代技術和管理方法,充分利用資源,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優化特色農產品品質,合理調控特色農產品市場供需。圍繞特色農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引導作用,實行一體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特色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發展特色農業規模經濟。
(四)第四類美麗示范村建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創新農業模式
1.創新發展模式。創新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實現多維度、多角度發展,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升級改造特色農業產業鏈。建立農業物聯網應用服務云平臺,加快智能農業發展[14];可以推行“已訂為產、未產先訂”的訂單模式;以互聯網為載體轉變農業銷售服務方式,并建立生產銷售互聯網服務中心,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柜臺、從基地到餐桌的產銷對接的電商直銷模式。此外,可以發展農戶帶技術、勞力、土地等資源入股的“入股分紅”模式。
2.增加產品附加值。創新特色農產品形式,將傳統農業產品與科技、文化開發融合,如改變農產品的外觀和用途;創新農產品生產方式,重視農產品加工、特色文化開發等支持性產業協同發展,增強其對產業集群的支撐,如發展創意農業區、農業文化創造區、都市農園區[15];創新特色農業品牌形象,如建立吸引特定消費者的品牌標志;創新營銷方式多渠道多層次,如利用現代互聯網推廣銷售。
參考文獻:
[1] ?張偉利,劉用場.建造地方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J].就業與保障,2017,(13):11-12.
[2] ?湯德森,何沛.農業信息化背景下湖北特色農產品發展探究[J].決策與信息,2018,(9):44-51.
[3] ?周誠.用信息化升級我國特色農業產業[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6):169.
[4] ?王仕忠.加大科技投入促進特色農業小鎮持續發展[J].中國行政管理,2018,(9):158-159.
[5] ?張國.中國農業品牌與特色農業發展[J].現代農業裝備,2018,(4):25-28.
[6] ?蔡倩.生態模式下產品創意設計與特色研究——以宿遷市耿車鎮特色農業為例[D].宿遷:宿遷學院,2018.
[7] ?鐘艷.美麗鄉村建設之鄉村特色營造研究——以2014福州市市縣聯合打造的11個美麗鄉村示范村為例[J].福建建筑,2015,(6):31-35.
[8] ?劉榮章,呂姍,李建華,鄭百龍,翁伯琦.特色農業視角下福建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5):544-547.
[9] ?顧振瀛,周明芹.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及實施路徑[J].江西農業,2018,(16):118.
[10] ?吳君.美麗鄉村發展模式淺析[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5,(16):69-70.
[11] ?楊娟.鄉村振興戰略下特色產業振興研究[J].農家參謀,2018,(15):29.
[12] ?王暖.鄉村振興戰略下西藏特色產業發展研究[J].鄉村科技,2018,(1):19.
[13] ?羅宏.鄉村振興戰略下特色產業發展研究——以松桃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為例[J].知行銅仁,2018,(Z1):138-141.
[14] ?陳秀娟.加快福州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思考[J].中國園藝文摘,2017,(11):64-66.
[15] ?夏正鳳.淺談東海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J].農業與技術,2017,(20):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