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強
【摘 要】本文論述廣西優秀民族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廣西優秀民族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多樣、品質開放包容、思想務實樂天的主要特征與教育價值出發,從政治維度、人文維度、心理維度分析廣西優秀民族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提出廣西優秀民族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實現路徑:加強整體隊伍建設,健全長效工作機制;進行專業課程開發,將民族文化融入課堂;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彰顯民族文化特色;參加校外實踐實習,分享民族文化價值;打通人文交流通道,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關鍵詞】廣西優秀民族文化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C-0083-03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廣西優秀民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挖掘廣西優秀民族文化資源,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節,對于提升高職思政教育的切近感、親和力和實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廣西優秀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與教育價值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廣西優秀民族文化就是指世居在廣西的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發展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點和地域特色的優秀文化。它反映廣西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也是其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根基所在,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其脈絡源流和內容結構來看,具有獨具一格、個性鮮明的特征。
(一)歷史源遠流長。廣西悠久的民族文化像醇酒一樣,源遠流長,濃郁綿香。早在距今80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類在八桂大地上勞作生息。自百色手斧制作以來,崇左現代智人化石、柳江人頭骨化石、桂林寶積巖遺址、柳州白蓮洞遺址和散布在四方河流沿線的30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陸續發現,充分證明了廣西是中國早期古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
(二)內容豐富多樣。從空間和地域來看,廣西分別形成了桂東北、桂東與桂東南、桂南、桂中、桂西南、桂西與桂西北等6個特色獨具的民族文化帶,內容涉及山水文化、山歌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邊關文化等。從內在邏輯結構和層次來看,廣西民族文化包括飲食、服飾、雕刻、建筑、生產工具等物質文化,風俗民情、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習慣法等精神文化。
(三)品質開放包容。廣西優秀民族文化體現著廣西各民族文化的不同特點,是歷史上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晶,又有與外來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而形成開放包容的文化品位。廣西是11個少數民族的世居地,在儒家文化的浸潤與主導下,區內各民族文化在碰撞中相互交融而又不失其本色,逐漸形成開放包容、交融共進的人文特征和精神品格,廣西民族關系被譽為“堅如磐石”。
(四)思想務實樂天。新儒學代表人物張君勱把廣西文化精神的國民性歸結為誠樸、一心、自信、有勇氣、能吃苦耐勞,其核心就是自信誠樸。一言以蔽之,就是務實樂天。
綜上所述,廣西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源遠流長、豐富多樣、開放包容、務實樂天,其主要內涵構成“團結和諧、愛國奉獻、開放包容、創新爭先”的廣西精神的文化內核。這也是廣西民族文化的時代精神和教育價值所在。
二、廣西優秀民族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一)從政治維度講,是堅持“四個自信”的必然要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的重要任務,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把優秀民族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高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和運用,堅定文化自信,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二)從人文維度講,符合廣西高職院校的現實需要。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自治區,區內高職院校的學生絕大多數來自八桂大地。要開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找到廣西民族文化與現代職業教育的耦合點,尋繹廣西民族文化中的鮮活事例與真實素材,找到恰當載體,采取有效途徑,用廣西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文化風格和表達方式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切近感、親和力,從而喚起受教育者的心理共鳴與情感認同。作為廣西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和建設者,高職生更應該通過思政課去更好地了解廣西民族文化,激發價值認同,熱愛并發展廣西民族文化,成為廣西民族文化的守護人與傳承者。
(三)從心理維度講,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需要。俄羅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人的學習和認知中存在“最近發展區”,在“最近發展區”內的知識觀念更容易被喚起、理解和接受。人們往往是從自己的生活閱歷與生活經驗中,從具體事情和感性了解中形成自己樸素的思想情感與價值觀念。而歷史傳承、風俗習慣等民族文化往往成為他們感性認識的邏輯起點。基于此,熟稔受教育者的民族文化觀念、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有針對性地確定其“最近發展區”,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三、廣西優秀民族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實現路徑
(一)加強整體隊伍建設,健全長效工作機制。將民族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高職院校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工作機制,做好頂層設計和制度規劃。應著力加強對專業教師、輔導員、黨政人員以及后勤服務人員等整體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其民族文化素養和業務技能,把他們納入學校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應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廣西民族文化元素注入思想活水而搭建平臺,提供科研立項和資金支持;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的全過程和各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主陣地和日常管理的主渠道作用,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服務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二)進行專業課程開發,將民族文化融入課堂。廣西有旖旎的自然風光、豐厚的歷史文化,有獨特鮮明的塔橋樓閣、豐富多彩的民族服飾,有獨領風騷的山歌文化以及民族文化標志的坭興陶和壯錦,更有保疆為國的愛國壯舉、浴血革命的英雄事跡。這些無不是高職院校課程特別是地方教材、校本教材開發以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極其寶貴的教育教學資源。要不斷挖掘各門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開發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民族風格和時代感的教材、課程,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民族文化中生動鮮活的素材來闡釋深奧抽象的理論,用廣西歷史教育學生,用廣西文化熏陶學生,用廣西故事感染學生,用廣西成就激勵學生,充分利用專業和課程思政資源,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把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教學。瓦氏夫人抗擊倭寇的愛國壯舉、首位廣西籍共產黨員黃日葵的動人事例、韋拔群變賣家產進行革命的英雄事跡等,都可以成為思政課堂的生動素材。開設廣西民族文化教育課程,大力弘揚廣西精神,培育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意識,是廣西高職院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舉措。
(三)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彰顯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教育具有內隱性、滲透性、漸進性。要指引和整合校園內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各種文化要素充分利用起來,使其成為服務于隱性教育的重要組成力量。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是永恒的教材。把樓臺亭閣、景觀設計等建筑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使校園環境處處彰顯著濃郁的人文氣息,其中所蘊含的意境氣韻、風骨形神,就是進行思想政治隱形教育永恒的資源。同時,要建設好民族文化走廊、民族文化墻,在校園內懸掛、張貼蘊含核心價值的畫像、標語,努力營造弘揚民族文化的濃厚氛圍。要把校園精神、校風學風、校訓校歌、辦學歷史、管理行為、規章制度、社團建設與廣西民族文化內涵有機結合起來,鍛造適合高職院校永續發展的精神文化。充分利用“兩微一端”“易班”等新媒體,開辟民族文化教育專欄,做到線上線下結合、課內課外聯動,利用民族文化有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
節日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高度濃縮與集中展現。“三月三”是壯族重要的節日,已成為廣西民族文化的重要名片。許多高職院校充分利用民族節日這一載體,讓世居在廣西的12個民族的學生身著民族服裝,進行服飾展示。服飾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濃縮與精神標識,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在校園進行唱山歌比賽,通過唱山歌來感知體悟民族文化,歌中寄予的鄉土情結讓人魂牽夢繞而難以釋懷。讓少數民族學生展示并教其他學生學跳竹杠舞等傳統民族體育項目。這種融合民族文化特點、載歌載舞的方式,深受學生喜愛且又收效顯著。飲食是每個人生命中一抹濃厚的色彩,是一道靚麗獨特的風景和幽思綿長的存在。定期舉辦美食節,展示廣西三大名粉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南寧老友粉、五色糯米飯和恭城油茶等廣西傳統美食,讓學生從舌尖上感受民族飲食文化之美,從而產生強有力的文化歸屬感,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與生趣。
文體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場好的文藝演出,其節目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思想引領下的有機整合。用廣西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環境作為演出背景,以專業為基礎打造具有高職特色的展演節目,把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的歌舞、器樂演奏作為演出的重要內容,使師生在欣賞節目的同時,品味民族文化的饕餮盛宴,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目前,廣西全面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具體內容包括戲曲藝術進課堂、演出進校園、組織名家深入校園開展主題實踐活動。藝術家的精彩表演,使桂劇、彩調劇大放異彩,受到高校廣大師生的廣泛贊譽與好評。廣西民族體育資源廣布,有很高的健身娛樂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在召開運動會時,高職院校要合理地把廣西民族體育拋繡球、竹杠舞、板鞋競技等項目融進來,使學生近距離欣賞和切身體驗民族文化,既達到寓教于行、寓教于樂的民族文化浸潤、熏染,又達到群眾參與、全民健身的終極目標。
職業活動周是高校的盛大節日和校園的靚麗風景。每年五月的第二周,高職院校緊密結合實際與專業設置情況,舉行規模宏大的宣傳職教理論、開展職教論壇、展示職教成果活動,邀請勞動模范、技能大師特別是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到校園進行學術講座,展示技藝絕活,激發全社會尊重勞動、崇尚技術技能,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民族技藝,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與魅力,從而增強高職生對工匠精神和職業能力的尊崇。
(四)參加校外實踐實習,分享民族文化價值。教育與實踐相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觀所倡導的,也是對高職院校辦學特色與發展目標的最好闡釋。社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民族文化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載體。職業院校要組織師生走進社會,走向廣闊的八桂大地,使實踐活動由點到面、從縱向到橫向逐次推進,通過閱讀歷史文獻、到博物館參觀、到現場感受調研和親身操作等多種方式感受體味民族文化,使學生的視野更加廣泛、認識更加全面、感受更加深刻、收獲更加豐厚。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廣西優秀民族文化資源,積極開展緊貼群眾生活的民族文化、傳統工藝等服務活動,達到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之目的。
高職院校實行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采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社會上缺失的是對工匠精神的深刻認識和真心尊崇,高職學生實習期間或者就業后身心浮躁、不安心工作已是屢見不鮮的現象。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豐富多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李人帡、楊似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無一不是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終成本領域的工匠大師。他們的示范引領和標桿作用,正是對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最好的注腳與詮釋。對于高職院校及廣大學子來說,這無疑是針砭時弊的一劑良藥。實習前,要進行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榜樣樹立標桿。實習期間,要充分利用“現代學徒制”這個載體,健全和完善學生實習的運作機制,不斷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的滲透教育。學生只有凝心靜氣、潛心修煉,認真向師傅學習,才能把技能中所凝結的職業素養和篤行情懷傳承下去,才能使自己的職業航船行穩致遠。這也是當下最彌足珍貴的東西。
(五)打通人文交流通道,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文相認。廣西沿海沿邊,具有海陸兼備的地理優勢,是西南地區的重要出海口。廣西高職院校應積極挖掘民族文化開放包容、共生共融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了解東盟民俗文化的特點,找到文化傳播交流的“最近發展區”,充分發揮廣西與東盟國家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習俗相通、交往密切的民族文化基因和獨特優勢,加強與東盟國家的國際交流合作與辦學。這對于增強高職院校跨文化管理能力,開拓高職學生的視野,增強專業技能,延伸實訓平臺,擴大就業門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
[3]劉碩良.廣西地域文化要覽[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唐正柱.談廣西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與研究價值[J].歌海,2016(3)
[5]唐景成.多元文化視閾下廣西民族文化自覺與自信培育探究[J].新西部,2017(3)
[6]朱奇志.廣西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精神的社會功能[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3)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廣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與影響研究”(桂職院﹝2015﹞174號152211)延伸性成果
【作者簡介】關 強(1972— ),男,河南新鄉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共黨史與黨建。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