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忠干 王飛 曾紅萍
【摘 要】本文論述“問題導向法”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用,認為“問題導向法”可以提高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論,提出通過“五問”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實施“問題導向法”:教育之問,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教師之問,確保足夠的知識和理論水平;學生之問,確保授課的針對性;教法之問,確保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課后之問,不斷總結提升。
【關鍵詞】問題導向法 ?思想政治理論課 ?應用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C-0088-02
當前,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許多操作性強且有效的教學方法,極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如何與時俱進,與新時代相適應,給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一個新課題。“問題導向法”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論。本文探索“問題導向法”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
一、“問題導向法”是提高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需要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的放矢”,實效性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放矢”。要做到“有的放矢”和“有效放矢”,教師必須回答學生需要什么,怎樣滿足學生需要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哲學范疇的價值是客體的屬性或功能滿足主體需要的一種意義關系。在主客體的互動中,總是存在主體根據自己的需求對客體的屬性和功能進行選擇、利用的關系。某種事物滿足主體的需要,就有價值,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越大價值就越大。從價值角度看,在高職思想政治教學關系中學生是主體,思想政治教育是客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沒有吸引力和實際效果,就是要看它能否滿足學生的需要和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需要。當今國際國內形勢多變,各種思潮涌動,正確和不正確思想理論混雜,由于社會閱歷不夠豐富,高職學生要做一個正確的選擇將是一個極大挑戰。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恰恰具有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屬性,能夠引導他們對人生道路做出正確的選擇。陳萬柏、張耀燦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個體性功能和社會性功能。個體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具有的積極意義。它可以引導學生學會遵循客觀規律,尊重規則,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贏得主動;它能幫助學生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規范行為、激發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塑造優秀的品格;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用美的眼光看世界,在努力奮斗之后體驗成功帶來的獲得感。社會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產生的積極意義,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為畢業后融入社會奠定基礎。由此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完善人格、走進社會、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具有價值并不等于它自動對學生產生積極意義。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盯住課堂教學本身,必須把眼光放在課堂教學和學生的關系上,以“學生需要什么、怎樣滿足學生需要”這一問題為導向,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展現其價值,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問題導向法”的具體實踐
教學方法只有放在具體的實踐中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問題導向法”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實施可概括為“五問”,即“教育之問”“教師之問”“學生之問”“教法之問”和“課后之問”。
(一)教育之問,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當今世界風云變幻,反華勢力的滲透無處不在,西方鼓吹的“普世價值”不斷挑戰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內,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人們的利益訴求不同,反映到意識領域就形成思想文化多樣化,這對我們主流思想產生很大沖擊。面對這樣的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這一問題是新時代的教育之問。緊扣教育之問,習近平總書記給高校教育指明方向: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特殊的使命,是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占領高校意識形態領制高點、確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主渠道,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回應新時代教育之問,思想政治理論課責無旁貸。
(二)教師之問,確保足夠的知識和理論水平。“教師之問”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負起責任,把教育當作一份事業追求,時時刻刻追問自己,知識儲備是不是達到授課要求,知識更新是不是與時俱進,理論水平是不是足夠高。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當前,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迅速掌握最新的廣泛的知識,老師知道的,學生可能早已知道;老師不知道的,學生未必不知道。為了保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做好學生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扎實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才能洞察馬克思主義前沿問題;只有熟悉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授課時才能史論結合;只有善于立足中國現實,分析世界形勢,理論聯系實際,才能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釋現實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及時回應現實問題。
(三)學生之問,確保授課的針對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密不可分的,針對性是實效性的前提,實效性是針對性的結果。課堂要有針對性,必須從了解學生入手,因為學生是接受者,如果不掌握其特點和需求,課堂效果會大打折扣。高職學生具有大學的共性,但也有自己的特點。首先,學生來源構成比較特殊。高職學生主要來源于三個渠道:一是“2+3”直升。這部分學生初中畢業后就選擇進入中職階段學習,兩年后不需要文化課考核,只根據中職階段成績擇優錄取。實際上高職院校普遍有招生壓力,只要學生愿意繼續學習,一般報名即可升學。二是“高職單招”和“高職對口中職”考試擇優錄取。對這部分學生的考核,文化課只是其中一部分。這些學生大多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主動性較差,甚至厭學,文化課的基礎相當薄弱。三是通過普通高考錄取。這部分學生經過高考的錘煉,心態不一。有的曾經立志要考上名校,如今來高職院校就讀,落差很大,感到迷茫;有的在高中雖然很努力,但成績一直不理想,信心不足;有的成績本來就不好,得過且過。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標,不僅要幫助他們掌握知識,同時要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其次,學生的培養目標特殊。高職院校與本科或其他專科院校培養的目標有很大不同。它主要培養的是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了適應崗位需求,在人才培養中十分重視實踐,有的學校按1∶1來安排理論課與實踐課。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適應高職培養目標和學制安排,采取相應措施幫助學生掌握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