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糧食是每個國家建設發展所需的基本物質,中國和歐盟作為當今世界上兩個大的貿易體,在糧食貿易方面更是顯得十分的突出。縱觀近年來中國和歐盟在糧食品種結構、貿易總額結構等方面發生的變化,從中總結出中國和歐盟糧食貿易結構的動態演變規律,對未來中國和歐盟糧食貿易的開展有著較大的幫助?;诖吮疚耐ㄟ^收集中國和歐盟各種進出口糧食的數據信息、進出口貿易額信息等,并通過這些數據信息的對比研究中歐糧食貿易結構的動態演變規律,探討其對我國糧食貿易開展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糧食貿易結構;動態演變規律;啟示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自2008年以來,中國同歐盟之間的雙邊貿易額進入快速增長的狀態,2011年中國與歐盟的雙邊貿易額第一次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到2016年中國與歐盟各國的貿易總額達到5657.8億美元。據國際貿易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成為歐盟的第一大進口國,同時成為第二大出口國,中國同歐盟在經濟貿易上展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而雙方在糧食貿易上也一直保持著較為良好的關系,在許多方面都形成較好的共識,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中歐糧食貿易的健康發展。但是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歐糧食貿易結構也展現出較大程度的改變,其主要表現在貿易總額、進出口商品種類等方面,下面對其產生的變化做具體的分析。
1 中歐糧食貿易結構的動態演變規律分析
1.1 中國糧食生產及貿易特點分析
中國屬于世界上出名的農業大國,在糧食產品供給上主要以自主生產為主,而且隨著國內種植技術的快速發展,糧食產量也呈現出較為快速的增長。自從2005年以后國內糧食產量一直處于穩定增長的狀態,到2014年國內糧食年度生產總值超過6億噸。而從具體的調查數據來看,在2005-2016年期間,國內糧食年度生產總值持續增長主要體現在玉米生產種植上面,其產值在此期間內幾乎完成翻倍,而在稻谷、小麥、豆類等作物上則增長區域平穩,且豆類作物表現出較大的波動性,有下滑的趨勢。
結合中國糧食生產的實際情況,對其近年來糧食貿易特點進行概括,主要表現出以下兩點特點:第一,雖然國內糧食產量呈現出逐年增長趨勢,但是由于國內對糧食作物需求的增長,在糧食作物進口數量上也處于不斷增長的情況,且對糧食進口表現出較高的依賴度;第二,糧食作物進出口有明顯的品種差異,其中糧食出口主要以大米、玉米為主,而在進口上主要以大豆為主,且近年來表現出大幅度增長的態勢。
1.2 中歐糧食貿易額結構變化分析
從整體上看,中國同歐盟之間的糧食貿易主要以進口為主,且在很多時候進口數額都遠多于出口數額,存在較為明顯的貿易逆差。對中國與歐盟2000-2017年期間的糧食貿易額做具體的分析,其主要表現出以下幾點特點:第一,中國與歐盟之間的糧食貿易主要表現為貿易逆差現象,在17年時間中只有兩年時間(2004年和2006年)處于貿易順差的狀態,而在其余時候都表現出貿易逆差狀態,且近年來這種逆差趨勢表現越來越大。第二,在2000-2017年期間,中國從歐盟進口糧食作物的年度貿易額表現出四個轉折點(2005年、2006年、2010年、2012年),分別于2005年和2010年達到貿易額高點,于2006年和2012年達到貿易額低點。第三,在2012年后,中國從歐盟進口糧食作物的貿易額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尤其是在2014年里貿易額呈現出直線拉升態勢,相較于2012年的進口數額超過5倍以上。而出現這種糧食貿易額快速增長的情況,與近年來中歐之間糧食貿易合作政策有關。例如:中國近年來一直大力提倡的“一帶一路”政策,為中國與歐盟之間的糧食貿易創造出更為良好的發展契機;同時為促進同歐洲國家的交流與合作,近年來與烏克蘭簽訂許多農業合作協定,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中國在歐盟進口數額的增長。第四,相較于進口數額的大幅度變化,中國出口歐盟的糧食貿易額則趨于一種較為平穩的態勢,缺少明顯的變化。
1.3 中歐進出口糧食種類結構變化分析
在2000-2017年之間,對中國出口歐盟的糧食品類展開分析,大米在整個糧食作物出口量中占據著絕對性的優勢,據統計數據顯示,在此期間內對歐盟出口糧食作物總量的70%屬于大米,其余有少部分的玉米、大豆、小麥等。但是近年來國內在稻米進出口上制訂了嚴格的進出口計劃,對其采取配額管理的方式,也因此使得稻米對歐盟的出口量并沒有明顯性的增長。
而在中國對歐盟糧食作物進口上面,主要以玉米和大豆為主。且近年來對歐盟糧食進口總額快速增長,多數集中在玉米品種的進口上。而據前文中國糧食生產發展情況來看,近年來在玉米品種的種植量上也呈現出快速增長,再加上從歐盟大量進口玉米。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還在于:第一,在科學技術發展下,玉米作物被認定為是一種新型的生物燃料,將其作為能源使用表現出較大的潛力。第二,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各種肉類食物表現出較高的需求,也因此促進國內畜牧業快速發展,而玉米作為重要的畜牧喂養飼料,也因此在需求量上大幅度提升。在這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國內對玉米作物的需求量快速增長,進而推動中國從歐盟進口大量的玉米。
2 中歐糧食貿易結構的動態演變帶來的啟示
對中歐糧食貿易結構的動態演變規律展開分析,從中可以發現我國在糧食貿易中存在的優劣勢,對發展自身與優化貿易合作伙伴有著較大的啟示。
2.1 發展優勢作物,樹造良好品牌
從與歐盟各國的糧食貿易情況來看,我國在稻米作物上表現出明顯性的優勢。為此,在對外糧食貿易中,我國應當加強品牌宣傳,樹造良好稻米品牌形象,加強對稻米的有效經營,從而提升其在歐盟的出口數量,縮減中國同歐盟之間的進出口貿易逆差,進而帶動我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2.2 加強糧食生產管理,推動規?;a
為保證我國糧食作物在世界上具有更強的競爭力,關鍵還需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進:首先,應當加強對糧食作物的生產管理,尤其應當對糧食作物生產過程中農藥、殺蟲劑等的使用,降低糧食作物中有害成分的殘留量,提升其食用安全性。同時,加強對食品質量的監管,按照國際檢測標準和工藝對糧食作物做出檢測,控制進出口糧食作物的質量和安全性。其次,國內在糧食作物的種植生產上,應當不斷加強現代化進程,利用更加智能化、規模化的生產種植方式,降低糧食作物的種植成本,使其在國際市場上更加具有競爭力。
2.3 在政策上予以積極支持
農業的良好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從中歐糧食貿易結構的動態演變情況來看,也可以發現政策帶來的巨大影響。在政策的支持帶動下,可有效促進雙邊貿易的穩定與發展,有助于貿易伙伴之間貿易數額的快速增長。例如:可以推動與貿易國之間的自貿區建設,加強貿易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同時也可以有效降低與貿易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此外,在國內糧食作物的生產上,在各種政策支持之下,也有助于調動種植者的積極性,對產量提升有較大的幫助。
3 結語
綜上所述,就目前中國同歐盟的發展情況來看,在未來的短時間里中國同歐盟之間糧食貿易總額將呈現出進一步增長的趨勢,且貿易逆差還將進一步擴大。而中國在發展建設過程中,要想縮減這方面存在的逆差,不僅需要加強糧食生產管理,推動規模化生產,促進農作物競爭力提升,而且還要在政策上對糧食作物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在多方面努力之下,才可能切實改變這種不良局勢,從而帶動我國糧食作物的良好發展,促進糧食作物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 歐盟尚未作出最終監管批準 美國糧食貿易商拒收孟山都新轉基因大豆RR2X[J].農藥,2016(05).
[2] 邱毅,高鐵生.發達國家糧食安全的市場基礎和政府干預相互關系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5(58).
[3] 張璟,倪國華,鄭風田.2030年世界糧食發展及其對中美兩國國家戰略選擇的影響[J].世界農業,2014(03).
[4] 安毅,高鐵生.世界格局調整中各國確保糧食安全的貿易、流通與儲備政策[J].經濟研究參考,2013(56).
[5] 陳亞蕓.WTO框架下國際糧食援助與公平貿易——后多哈時代展望[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13(04).
[收稿日期]2019-01-09
[作者簡介]劉玉玲(1961—),女,天津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