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摘 要]隨著近年社會的網絡化發展,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主旋律。當代大學生在網絡化空間里,道德失范現象頻繁發生,主要表現在不文明使用網絡語言,沉迷網絡社交,網絡謠言,網絡詐騙等等。治理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需要依托高校從思想上、頂層設計上、培養方案上、文化建設上、網絡建設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查閱相關數據獲知,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普及率達到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提升至98.3%。隨著網絡服務的多樣化與廣泛化,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越來越依附于網絡。與此同時,網絡秩序的規范,網絡道德的優良狀態在網絡構建中顯得極為重要。在眾多的網絡用戶中,當代大學生成了中堅力量。近年來,新聞中時有報道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不良的網絡社會風氣,社會各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疑聲不斷。因此,分析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現象,以及對此高校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路徑探究顯得尤為重要。
1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表現
對于網絡道德問題,國外一些研究人員用“7P”來歸納:Privacy(隱私),Pornography(色情),Pricing(價格),Policing(政策制定),Psychology(心理),Protection of Network(網絡保護)。國內學者問卷調查分析研究,歸納為四個問題:誠信意識淡薄、網絡行為失范、人際關系疏遠、道德意識淡薄。大學生在自主化、多元化、開放化的網絡空間中,網絡道德失范表現在多方面,具體如下:
第一,網絡語言暴力,法律意識淡薄。現如今,網絡給大學生提供了廣闊交流和發展的空間,更有甚者,使其成為發泄和口無遮攔的網絡語言暴力場所,相比傳統語言暴力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攻擊性,嚴重影響當事人的精神面貌和狀態。研究者表示,網絡語言暴力成因有多方面,開放化和虛擬化的網絡空間是比較重要的原因。大學生在網絡上對他人進行肆意辱罵和攻擊,具有相對的隱秘性,不受傳統的監督和審查,從而免受大眾譴責和懲罰的心理使得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責任感和道德感減弱。語言是一把無形的利劍,長此以往,網絡語言暴力日益泛濫,法律意識逐漸淡薄,新聞中頻繁出現網絡語言暴力產生的傷害事件。
第二,網絡社交親密,現實情感淡漠。千里姻緣一線牽,網絡社交相牽連。網絡社交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能夠和遠在地球另一邊的人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也能與生活圈子不同的人探討人生。現在普遍現象顯示,大學生越來越依靠網絡社交,即使是面對面,眾多大學生也是在網絡中交流,獲取信息,獲取網絡情感。然而,在網絡快餐文化時代,網絡社交讓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淡,無限性加大了人們心理和情感的距離。長此以往,陷入虛擬美好的網絡交流,表現出脫離現實社會,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漠不關心,退而避之,人情淡漠。
第三,沉迷網絡游戲,現實生活迷茫。大學生好奇心強,好勝心旺,自制力較弱。網絡游戲大多以飆車、砍殺、爆破、槍戰等為題材,通過視聽等多種感官來滿足大學生的好奇心及對刺激的渴望,成本低與速度快的特點,讓大學生在游戲中找到滿足感與快感,使大學生沉迷于游戲中無法自拔。長久地沉迷網絡游戲,會產生幻覺,注意力下降,反應變差,影響智力發展,影響學習、人際交往、身體健康,現實生活迷茫。嚴重者甚至出現抑郁、易激惹、情緒煩躁的心理問題,導致人格異化,道德人格扭曲。
2 立德樹人路徑探索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層出不窮,除了網絡因素外,最本質的原因是道德問題,道德價值觀念模糊,道德認知發生錯位,道德自控能力不強,道德知行脫節。為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從德育教育著手?!傲⒌聵淙恕弊鳛?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接班人、新時代中國人的教育任務和目標,需要的正是以中國文化中厚重的德行養成、美德教化為歷史根基,延承至面向未來的社會和全球挑戰。這既是國家與社會的需要,也是個體面對未來世界的依靠。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解決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的有效途徑。
在思想意識上,弘揚核心主義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說道: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因此,立德樹人,就需要踐行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例如可以在校園內開展相應的主題教育活動,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繼承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以此建構起良好的校園文化。同時,高校要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堅持不懈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與崇拜感,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者、傳播者和踐行者。另外,要強調高校的和諧與穩定,著重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使高校成為安定團結的主陣地。
教育的重點在育人。德是一切教育的核心,是社會秩序得以正常運行的基礎。自古以來,立德樹人是歷來遵循的教育理念,不僅滿足個人實現,也是滿足社會良性運行的基礎。立德樹人,對教師來說不僅意味著傳授知識和技能,更為核心的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教育體系中,引導大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價值觀念、道德認知、道德自控能力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道: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廣大教育者以德性要求自己,才能引導學生擁有良好的德性,才能使學生成為未來的可靠接班人。
第一,從頂層設計上,德育融入課堂教育。課程是教育開展的核心陣地,是學校教育活動形式的直接體現。將立德樹人融入到各科課堂教育中,實現德育內容與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加大對學科知識的深入探索,挖掘出其中潛在的文化內涵和德育因素,從而將教書育人落實到實處。同時,大學德育課程要始終堅持科學性、針對性和時代性特征,將社會價值取向作為重點關注的內容,對現有的課程結構實施優化,從而使德育教育在各個學科內得到充分、有效的滲透,真正做到全程育人。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堂教學形式的創新,加大學科教育的推行力度,打破以往只教書不育人的現象,使教育的本質得到有效的回歸,真正做到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培育的統一,推動學生知識水平和素質水平的同步提升。由此可見,高校教育中,專業教育和立德樹人猶如左右臂,缺一不可。堅持把“立德樹人”融入課堂教育,形成長效機制,才能有效解決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
第二,從教育途徑上,德育網絡化,網絡德育化。一是德育網絡化。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源于網絡,通過道德教育網絡化解決問題。通過網絡空間,憑借網絡先進技術,綜合運用心理學、傳播學、行為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創建網絡文化陣地,發布道德教育內容,新途徑開辟教育模式,延伸現有的道德教育。二是網絡道德的教育。有關“網絡道德”方面的教育,從而將“網絡道德”作為核心詞匯來理解和詮釋,通過強化網絡道德規范來約束發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的非道德行為,來培養和提高主體的網絡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操。
總之,高校應加強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立德樹人,大力弘揚核心主義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將德育融入課堂教育,德育內容與學科知識相互貫通,共同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借用網絡方式,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實現德育網絡化。
[參考文獻]
[1] 張元,劉林.移動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與教育策略研究[J].科學與管理,2017(05).
[2] 王元科.推進民法在高職院校法治教育中的意義與思路[J].法制與社會,2019(01).
[3] 宋勁松,周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精神力量[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
[4] 黑平生.論高校教師政治修養[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8(12).
[收稿日期]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