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常爾娜 陳曉蘭 羅燕莉 周莉



[摘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其森林草原之廣袤、沙漠山地之空曠,旅游資源之豐富,讓人向往。但由于生態系統脆弱,該地旅游業的發展飽受爭議,政府與群眾對發展旅游業也是褒貶不一。通過對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生態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分析,研究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發展生態旅游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提出發展旅游業和保護當地自然生態的解決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生態旅游;肅南;調查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
1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概況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是一個多民族自治縣,以裕固族為主體,還有漢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東鄉族、保安族等13個民族,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中段,平均海拔3200m,屬高寒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4℃。境內有170.93萬hm2的天然草原,可利用的草原面積有142.2萬hm2,全縣森林覆蓋率21.8%,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冰川總儲量達159億m3,有33萬hm2的水源涵養林。該縣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豐富。自然景觀有銀白的祁連雪峰,無垠的草原,茫茫的大漠戈壁,生機勃勃的綠洲平原,古木參天的原始森林,飛流直下的瀑布,幽靜的河谷溪流和高山海子,擁有中國最美的丹霞地貌,詭秘的怪坡,七一冰川。人文景觀有雕塑藝術精妙絕倫的馬蹄寺、文殊寺保存完好的壁畫,及紅西路軍奮戰祁連山的征戰遺址、石窩會議會址。獲得“中國民俗文化攝影基地”的稱號。肅南縣是中國僅有的裕固之鄉,登山、賽馬、祭鄂博、摔跤、頂杠子等民俗活動異彩紛呈。這些都是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資源。
2 研究背景
2.1 生態旅游概述
“生態旅游”顧名思義是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旅游活動的開展相結合的一種旅游新模式。生態旅游的開發一方面在于保護自然環境與維護當地人民居住地,另一方面展現以特色生態環境和獨特人文生態為景觀的旅游,滿足游客體驗生態,融入生態,感受自然的需求。加快旅游業開發的轉型與升級打造一種身心愉悅的旅游方式,促進新型可持續發展旅游模式的發展。
由于西北地區干旱缺水、荒漠廣布、風沙較多、生態環境脆弱,再加之不當的生產生活方式,草原生態出現了部分退化,祁連山原始森林也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而當前針對祁連山環境整治的引導,大力推廣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生態旅游業一躍成為當下旅游業發展的趨勢,更是符合國家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下旅游業的一大革新與創舉。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國外就開始涉足有關生態旅游的研究,目前為止已取得較多有關生態旅游研究的成果。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學者投身生態環境的研究,主張建立生態旅游學,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旅游業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生態旅游一詞深入人心。近年來生態旅游已成為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一種趨勢,同時,生態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對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已成為當下社會研究的熱點問題。
2.2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生態旅游開發現狀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主要開發的旅游資源有馬蹄寺,祁連玉文化產業園,文殊寺,冰溝丹霞旅游景區,民俗度假區,中華裕固風情走廊(4A級景區),馬蹄寺石窟,肅南康隆寺獵場,祁連山草原等十大旅游景點。目前,為著力打造馬蹄寺,文殊寺,玉水苑和中華裕固風情走廊4個重點景區,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立了裕固風情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及3個分公司,也已完成馬蹄寺景區大門、停車場建設,開工實施馬蹄寺石窟群安防工程等基礎工程建造。綜上,該區生態旅游開發前景較好。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式
本研究采用調查研究和實地研究、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3.2 資料收集方法
本文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肅南縣城、皇城鎮、康樂鎮作為調研地,以康樂鎮紅石窩村的村民為訪談對象,進行入戶調查,發放問卷并做實地訪談工作。
在選取的3片區域中,采用偶遇抽樣的方法發放問卷,總共發放自填式調查問卷160份,回收問卷150份,其中有效問卷142份,回收率為93.75%,有效回收率為88.75%,形成實地訪談記錄10份。
4 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4.1 牧民對生態旅游開發產業參與度較低、對開發狀況缺乏了解
如果能夠對旅游環境進行合理開發和規劃,將有助于維護和改善旅游接待地的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及環境狀況,保護旅游景區的自然環境。被調查牧民中有52.8%的人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畜牧業,依靠于農業、養殖業以及打工為收入來源的人各占9.9%、3.5%、30.3%,而以旅游業為主要收入的牧民只占總數的3.5%,說明牧民對當地的生態旅游的開發參與度較低,這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礙了生態旅游業的發展。
由表2中可知,在當地的牧民中,有57%的牧民對當地生態旅游開發的狀況不太了解,有3.5%的牧民對當地生態旅游開發狀況不了解,只有39.5%的人對當地生態旅游開發的狀況相對了解。從數據可以看出,牧民對當地生態旅游的開發狀況缺乏了解,這將導致在開發的過程中不能得到牧民的積極配合和廣泛地參與,甚至有時會和當地的牧民產生沖突,不利于當地生態旅游產業的長期發展。
4.2 當地缺乏對資源的保護措施和相關設施建設
各地在開發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會導致環境破壞,甚至生態旅游資源的不可修復,由于近幾年生態旅游業無節制的發展,對環境的破壞日益明顯,最為明顯的是旅游者在進行旅游活動時造成的水污染、垃圾污染。當地在生態旅游開發項目中面臨很多對當地生態、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以及對當地的文物建筑的保護的問題。
由表3中可知,有86.1%的當地牧民認為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問題及安全隱患,例如隨意放牧現象、沒有建立珍稀動植物資源檔案、外來生物物種入侵現象、在樹干上亂涂亂刻等現象;只有13.9%牧民認為當地的生態旅游開發對當地產生的影響較小。這就要求當地政府加強對本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采取必要的旅游接待措施,強化環境管理,提高環境質量,強化環保意識。建立保護生態的措施,建設環保應急系統,為景區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保障生態旅游的安全發展。
4.3 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要想富,先修路”。良好的基礎設施是當地經濟發展的基礎,對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有助于推進旅游業發展。
由表4可知,只有14.8%的當地牧民認為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齊全,有54.9%的牧民認為的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有30.3%的牧民認為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不齊全。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善制約了當地的生態旅游開發項目的開展,不利于當地生態旅游的發展。
4.4 當地政府部門對當地原始生態保護不夠完善
旅游業的發展會使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不合理的開發會破環自然景觀、生態環境,不利于日后的發展。
由表5可知,只有45.8%的牧民認為當地政府對原始生態的保護采取了措施,其余的牧民認為當地政府沒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對原始生態采取全面的保護措施,這對當地生態旅游的開發產生了不利影響,對項目開發和實施的助推作用大幅度的降低。這就要求當地政府積極認真落實相應政策,從而促進當地生態旅游的發展。
4.5 粗放式發展旅游業對當地環境造成了破壞
肅南縣以畜牧業和旅游業為主要產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促進肅南縣持續美好發展的關鍵因素,然而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很多問題。
由表6看出,當地只有4.9%的牧民認為當地為發展旅游而建的人造景觀喧賓奪主,13.3%的牧民則認為大力發展旅游
業損害了當地的自然保護對象,12.3%的牧民認為大力發展旅游業會對空氣造成污染,8.2%的牧民認為大力發展旅游業使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減少,8.4%的牧民認為大力發展旅游業會產生噪音,28.6%的牧民認為大力發展旅游業會產生垃圾,4.3%的牧民認為隨著旅游的發展,大力發展旅游業會使當地原有的文化風貌受到沖擊,使當地固有的傳統文化被逐漸沖淡、同化甚至改變。13.8%的牧民認為大力發展旅游業會造成水污染,還有6.1%的牧民認為大力發展旅游業會對當地的環境產生其他負面影響。
研究中,通過訪談發現,基礎設施不完善和資金投入不夠是當地牧民認為發展經濟最普遍的問題,草原景區內居住的村民去鎮上交通非常不便,耗時較長,道路蜿蜒崎嶇,修建已經耗時兩年,至今仍然沒有完工。對車輛的耗損程度也較大。除此以外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缺乏科學的規劃、管理體制的不健全、缺乏特色的旅游項目、專業導游缺乏、信息閉塞、景區宣傳不夠、知名度不高這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都有待于解決。
5 解決措施
5.1 發展旅游經濟,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
培養當地的專業導游,為游客解讀當地的歷史文化、鄉土人情、以及裕固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借鑒電商思維,大力宣傳民族手工藝、民族特有的農產品,從而增加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將生態旅游與文化相結合,建立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生態旅游景區,從而樹立起自己的品牌,打造品牌效應。
5.2 深入落實環保工作,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當地牧民及
游客的環保意識和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
開展法制教育,樹立其法制觀念,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注重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依法保護當地的生態旅游資源。政府也要積極制定環保政策并嚴格落實,切實保護當地生態環境。
5.3 配套完備的交通網絡,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
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對景區的各種污染物的排放進行正確的處理,為當地的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外來游客可以輕松的進入景區,讓游客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時,享受到舒適和便利。
5.4 政府應加強和改進當地生態旅游的發展規劃,做到合理
開發、多角度開發當地旅游資源
積極聽取當地居民以及牧民的看法和建議,從社會各界聽取意見,全方位地開發當地的生態旅游資源,對生態旅游產品加大開發深度,將當地自然景觀、紅色文化、裕固文化結合起來,創建綠色加紅色加彩色的生態旅游地,走高水平的、現代化的、以保護當地生態旅游資源為目的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5.5 加大監管與懲罰力度
日前,張掖市丹霞地貌被踩事件的惡劣行徑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損失足以說明,當地政府應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全面落實環境監察執法工作,為創造美麗肅南提供較好的法制環境。
[參考文獻]
[1] 中國·肅南裕固自治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EB/OL]http://www.gssn.gov.cn/Category_273/Index.aspx(2017-09).
[2] 張亮晶,曹瑾,楊瑚.縣域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與全域旅游發展研究——基于肅南縣馬蹄寺景區的實證[J].生產力研究,2016(12):95-99+160.
[3] 趙立韋,楊瑚,張亮晶,等.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06):24-25.
[4] 盧小麗,武春友。Holly Donohoe.生態旅游概念識別及其比較研究——對中外40個生態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旅游學刊,2006(02):56-61.
[5] 張玉鈞.可持續生態旅游得以實現的三個條件[J].旅游學刊,2014,29(04):5-7.
[6] 桑慶慶.“一帶一路”生態旅游帶發展模式與對策[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08):168.
[7] 湯欽,錢紅玙.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市場調研研究[J].現代商業,2018(23):174-175.
[8] 張力驊.生態旅游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13):396.
[9] 冉雯瑞.中國生態旅游資源研究進展、問題與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23):114-116.
[10] 張立高.甘肅省生態旅游開發研究[J].甘肅林業,2017(06):32-34.
[收稿日期]2018-12-03
[基金項目]2018年度甘肅農業大學大學生科研訓練(SRTP)項目《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生態旅游調查研究》(批準號:20181416)。
[作者簡介]張文靜(1997—),女,甘肅臨澤人,甘肅農業大學管理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