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娟
【摘 要】語言和文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學生只有理解了詞匯的表層含義和本質意義,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知識,避免出現“望文生義”的現象。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對詞匯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在對詞匯的思考中理解文化,感受文化精髓。本文主要探究了英漢詞匯文化內涵的異同,在此基礎上進行英語語言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提高語言能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詞匯;文化內涵;語言能力
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元素,通過詞匯的不同搭配和組合能夠表達不同的含義,折射出文化的光輝。在英語語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去探究、多分析,理解詞匯的搭配,探究文化的含義,從而提高語言能力。學生通過英漢詞匯的對比會看到詞匯本身的意義,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感受到英漢文化的差異。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通過對比和分析的方式來探究英漢文化的異同,在理解中感受知識,在分析中理解規律,認識到文化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
一、詞匯和文化的關系
詞匯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包括了各種價值觀念、藝術、宗教、上層建筑等精神財富。文化是通過詞匯和語言來表達的,它們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相互制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對學生語言素養的提高有著積極作用。
二、英漢詞匯文化內涵異同
1.英漢詞匯文化內涵相同
在英漢文化中,很多詞匯和短語所表達的含義完全相同,不論從用詞上,還是從意義上都是一樣的。學生要積極地積累這些相同的表達和詞匯,豐富自己的詞匯量,深化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認識。如the cat weeping over the dead mouse(貓哭老鼠)、cast peals before swine(明珠暗投)、pull a tooth from the tigers mouth(虎口拔牙)a tigers head and a snakes tail(虎頭蛇尾)、dragons and fishes jumbled together(魚龍混雜)、the fox borrows the tigers fierceness(狐假虎威)等。通過對這些詞語的觀察和分析可知,英漢的表達不僅在用詞上相同,且在意義上也是一樣的,展現出了英漢語言和文化的一致性。這種一致的語言和文化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語言,理解文化知識。
2.英漢詞匯文化內涵不同
英漢語言中也存在很多詞匯組合,但它們所表達的含義是完全不同的。如“貓頭鷹”在漢語中被比作是厄運的象征,但是在英語國家,“owl”卻被認為是聰明和智慧的象征,所以有“as wise as an owl”這樣的說法。中國人用“掌上明珠”來比喻重要的人物,西方人卻用“apple of the eye”來表達同樣的含義。在中國“龍”是高貴、威嚴和權威的象征,是民族的圖騰;而在西方它卻被認為是兇殘、可怕的怪物,給人以望而生畏的感覺。漢語中的“隱形眼鏡”用英語表達是“contact lens”,而不能用“invisible”這個詞進行直譯。這些表達展現出了英漢語言之間的不同,學生只有理解了這些不同,才能更好地理解語言想要表達的思想,理解文化的差異。
3.英漢詞匯文化內涵相似
通過對英漢詞匯的分析和對比,學生會看到,有些英語詞匯雖在漢語中有類似的表達,但是用詞上可能會有所差別,這是由英漢文化的差異所導致的。它們雖然選擇了不同的詞匯,但是卻表達出了相同的含義。比如black sheep(害群之馬)、birds of feather(一丘之貉)、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break a butterfly on a wheel(小題大做)等等。通過對詞匯的分析可以看到,漢語和英語在用詞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如“害群之馬”并沒有用“harmful”來表達“有害的”含義,也沒有用“horse”來形容“馬”。在“愛屋及烏”的短語表達中,因為西方人對狗情有獨鐘,他們認為狗是他們的家庭成員之一,是最好的伙伴,所以有了這樣的用法。學生在詞匯的學習中要積極探究英漢詞匯互通的用法,了解相似的表達方式。
三、英漢詞匯文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1.關注詞匯教學,夯實基礎
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和根本,是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要想學好英語語言必須要有一定的詞匯量作為保證。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文化和風俗的角度來理解其含義,探究其引申義,在理解詞匯表層含義的基礎上理解其深層含義。以文化為基礎,學生會更好地理解詞匯含義。很多詞匯都能直接展現其文化特點,如:dog-ear(書頁的折角)、parrot-cry(人云亦云的叫喊)、lion-hearted(勇敢無畏的)、fighting-cock(好斗的人)、chicken-hearted(膽怯的)、pig-headed(頑固的)等。它們都是通過文化中相似的表達來展現詞匯含義的,通過詞匯的意義,學生能輕松地理解這個短語的含義。因為詞匯直接展現出了它們的意義,不論是英語還是漢語都有恰當的詞匯來表達這種文化元素和風俗。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積累,在掌握詞匯的基礎上探究文化,為語言的學習奠定基礎。
2.探究文化差異,形成思維
因英漢文化中的差異,導致英漢詞語和語言知識上的一些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參與到語言知識的探究中,鼓勵學生在分析中了解英語的不同思維,在比較中發現英漢的思維特點。通過學生的主動比較和探究,學生將認識到英語的思維方式是“樹狀”的,而漢語的思維方式是“竹狀”的。在對英漢語言差異的探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去積累不同表達的詞匯,如have a good nose for表示的是“有發現某事物的能力”;be all ears的意思是“洗耳恭聽”;he has a big mouse表示“他嘴不嚴”;give me five表示“擊掌”等等。這些表達如果直接從詞匯的本義上翻譯和理解會比較困難,甚至會出現誤解,但在英語中它們都有一個引申義,表達了英語的思維特點和思維方式。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詞匯差異的內涵來感受英漢語言的不同思維,了解不同的思維模式,構建英語思維,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3.理解文化背景,提高素養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如果對文化背景知識不了解,會讓學生感到困惑。如文章中出現green eye其含義是“眼紅”,而不是直譯red eye;greed hand指的是新手,而不是綠色的手指。學生如果遇到了這類短語,從表面上理解會產生誤解,不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積累一些詞匯的不同含義和文化背景至關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的方式來積累詞匯、了解詞匯、開闊視野,了解英漢中的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通過背景知識的支持,學生會更輕松地理解語句,了解語義,看懂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隱含意義。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如果學生在翻譯時直接把“臭皮匠”“諸葛亮翻譯成“Chou Pijiang”“Zhu Geliang”,外國人怎么會理解?英語中有一個短語叫做“a bull in a china shop”,如果直接將其翻譯成“一頭在瓷器店的牛”就會讓人笑話,而這個短語的真正含義為“魯莽闖禍的人”。關于這個短語還有一則小故事:在1816年,一個英國商人來到中國商談貿易失敗。當時有人在英國報紙上畫了一幅漫畫,把這位英國代表畫成了一頭闖進瓷器店的公牛,用以諷刺他的莽撞行為。學生了解了這些文化背景知識會促進他們更好地學習詞匯,提高語言學習能力,實現語言素養的提高。
總之,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推進了語言的發展。在新的環境中,詞匯也將不斷發展,展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英漢詞匯能夠表達出或異或同的意義,需要在情境中具體分體。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勤于總結,通過探究的方式感受語言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季武妹.“過程寫作”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6(24)
[2]於清泉.淺議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相關問題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7(03)
[3]丁彩云.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優化策略探究[J].校園英語,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