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良



摘 要 目的:觀察研究嚴重創傷合并創傷性凝血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2017年11月一2018年11月收治嚴重創傷合并創傷性凝血病患者5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25例。常規組主要采用常規方法治療,觀察組則應用重組人凝血因子Ⅷ治療。對兩組患者的實際治療效果進行觀察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總住院時間(4.1±1.2)d,新鮮冰凍血漿(FFP)總輸注量(14.2±3.o)n1L,濃縮紅細胞(RBC)總輸注量(12.6±3.2)InL,均明顯少于常規組的總住院時間(6.8±2.O)d、FFP總輸注量(20.4±5.3)mL、RBC總輸注量(22.7±5.8)mL,且觀察組患者死亡率為12%,顯著低于常規組的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嚴重創傷;創傷性凝血病;重組人凝血因子Ⅷ;凝血功能;死亡率
關于嚴重創傷合并創傷性凝血病的臨床治療方法及其治療效果等,均需要結合實踐情況展開研究與分析[1]。
資料與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嚴重創傷合并創傷性凝血病患者50例,患者GCs評分≥8分,ISS評分≥16分,ICU入住時間≤24 h。排除妊娠、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以及存在腫瘤病史患者。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后將患者分兩組,各25例。常規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20 - 66歲,平均(40.2±10.5)歲;高處墜落傷5例,交通事故傷11例,刀刺傷4例,其他事故創傷5例。觀察組男11例,女14例;年齡22 - 65歲,平均(41.1±11.3)歲;高處墜落傷7例,交通事故傷5例,刀刺傷7例,其他事故創傷6例。患者性別、年齡、病因等一般性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影響本次研究結果,有可比性。
臨床方法:常規組主要采用常規方法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進一步應用重組人凝血因子Ⅷ治療[2]。將患者的平均動脈壓維持在> 70 mmHg,控制出血并及時輸血,輸血治療包括新鮮冰凍血漿(FFP)、濃縮紅細胞(RBC)、血小板等的輸注。將60ug/kg的重組人凝血因子Ⅷ進行靜脈推注后,密切觀察患者2h,若患者仍舊存在出血傾向或治療效果不達預期,可對其重復給藥1次。患者治療后的12 h、24 h需要對其纖維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等進行臨床檢測,同時記錄患者的FFP、RBC輸注量以及住院時間[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期間的病癥表現和病情控制等具體情況進行密切觀察,統計患者的總住院時間、FFP總輸注量、RBC總輸注量,計算患者死亡率,綜合性對比研究患者的實際治療效果。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對患者的全部文本資料和試驗數據等進行處理和分析,并評估、比較資料差異,使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t進行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常規組在常規治療模式下,患者總住院時間(6.8±2.0)d,FFP總輸注量(20.4±5.3)mL,RBC總輸注量(22.7±5.8)mL;死亡10例,死亡率40%。觀察組經注射重組人凝血因子Ⅷ治療后,患者總住院時間(4.1±1.2)d,FFP總輸注量(14.2±3.O)mL,RBC總輸注量(12.6±3.2)mL;死亡3例、死亡率12%。觀察組經注射重組人凝血因子Ⅷ治療后,患者住院時間縮短,FFP、RBC總輸注量減少,且患者死亡率降低,總體治療效果更好,臨床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 論
嚴重創傷合并創傷性凝血病會導致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當,會造成患者的死亡。臨床上通過注射重組人凝血因子Ⅷ治療嚴重創傷合并創傷性凝血病患者,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4]。
參考文獻
[1]陳晨松,稱宏森,方俊杰,等.人纖維蛋白原在腦外傷合并創傷性凝血病中的臨床研究[J].浙江創傷外科,2017,22(6):1104-1106.
[2]胡世華,蔣文新,楊艷霞,等.等比例成分輸血在嚴重多發傷合并創傷性凝血病中的臨床應用[J].重慶醫學,2015,44(1):68-70.
[3]楊瓊柳,楊壽吉,徐登敢,等.嚴重創傷患者預后與創傷性凝血病的相關性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4,12(6):616-618.
[4]潘光華,徐慶余,鄭旭東,等.早期補充凝血底物對嚴重創傷合并創傷性凝血病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3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