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蘊旎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個人用匯需求增加,境外投資意識不斷增強。而受多種因素限制,境內個人通過“螞蟻搬家”將大額外匯資金拆分為較小金額方式匯出境外已成為異常資金跨境流出的主要渠道。如何在新形勢下正確引導個人跨境資金流動,切實有效提升外匯監管效能成了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新形勢下個人分拆購付匯呈現新特點
(一)用匯需求多元化。一是境外購房。隨著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在海外學習生活需要購置房產;二是投資理財。香港多地的境外理財產品收益明顯高于國內,境內居民境外投資的意愿增強。三是電商交易。電子商務蓬勃發展,部分個人跨境電商通過分拆方式支付貨款;四是財產轉移。境內個人將非法資金借道轉移出境。
(二)分拆方式隱蔽化。一是不同個人分別在同一銀行的不同網點、甚至在不同銀行分拆辦理購付匯業務;二是基于電子銀行的便捷性、靈活性,個人購付匯業務辦理渠道已逐步從柜面轉向電子銀行。而與傳統的柜面業務相比,電子銀行分拆購付匯監管更為滯后。
(三)分拆陣地內陸化。在轄內某中心支局發現,由于沿海、江浙等發達地區的監管較內陸地區更為嚴密,所以分拆主體有將分拆陣地由發達地區轉移至欠發達的三四線城市的趨勢。如,轄內某中心支局一個境外收款人為香港某貿易公司的分拆交易組購匯所用人民幣資金均來自于溫州某人。
二、分拆購付匯蔓延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法規缺乏操作性亟需完善。一是隨著我國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個人用匯需求急劇增長,現行的《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及《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尚未完全放開境內個人資本項下的跨境收支,目前只有個人返程投資、個人財產轉移等幾種,個人購付匯現實需求和個人外匯管理的約束相矛盾,致使一些有投資、購房、移民需求的境內個人通過分拆售匯來實現;二是根據《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規定,個人經營性外匯收支應通過開立外匯結算賬戶進行,但隨著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個人跨境貿易越來越多,開立外匯結算賬戶的卻屈指可數;三是《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進一步完善個人結售匯業務管理的通知》(匯發[2009]56 號)第一條對個人分拆結售匯行為界定標準確定為“5個以上不同個人”、“同日、隔日或連續多日”,僅依據人數和時間進行判定,沒考慮匯出總金額的大小和行為目的,對于“人數少、金額大、時間長”符合分拆實質但不符合法規特征的行為認定較困難。
(二)政策執行不到位提供可乘之機。一是部分基層金融機構的外匯從業人員變換崗位較為頻繁,相關培訓不到位,業務不熟悉,進而導致違規發生;二是部分銀行的內控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缺乏針對性,為個人分拆行為提供可乘之機;三是個別銀行工作人員可能存在直接或間接授意分拆當事人繞過法規對于分拆認定的時間及人數標準實現分拆購付匯的行為。
(三)系統功能不完善影響監管時效。一是部分金融機構網上銀行對外付匯環節統一由省分行進行統一申報管理,境內個人所在地外匯局只能監測到購匯數據,無法查詢其相應的付匯信息,致使監管被動且滯后;二是銀行業務系統對個人分拆業務缺失監測的預警、攔截功能,致使銀行經辦員難以及時發現分拆行為。
(四)申報隨意使得統計數據失真。電子銀行個人結售匯交易主體個人通過網上銀行或自助終端進行自主申報,大多不會填寫真實的資金用途。一是分拆主體幾乎無一例外地以“留學費”、“出國旅行”作為購付匯資金用途,數據明顯失真。如,1位1936年的老人購匯資金屬性填寫為“留學費用”,付匯交易附言為“一年以上留學費用支出”,顯然不合常理;二是檢查發現,部分交易主體個人填報的購匯資金屬性和付匯交易附言不一致。如,核查中發現同一筆購付匯行為,購匯資金屬性選擇為“因私旅游”,而國際收支申報交易附言為“一年以上出國留學費用支出”,嚴重影響了數據質量。
(五)個人分拆案件取證查處難度大。一是個人分拆案件案情分布廣、涉案主體多,經常需要跨省、跨行取證,增加了辦案難度;二是基層外匯局沒有查詢個人儲蓄賬戶的權利,從而很難摸清人民幣資金的流向,制約了核查的效率;三是分拆主體多為社會人士,若違規主體采用拒接電話、不接受現場調查等方式逃避監管,外匯局缺乏有效制約手段。即便將線索移交公安部門,由于涉案金額相對較小等原因,受人員緊張、成本較高的影響案件往往不了了之。
三、相關對策建議
(一)完善個人外匯管理相關規定。一是逐步適度放開對個人境外購房、投資等資本項下的外匯管理,在堅持真實、合理原則下,簡化業務審批程序,消除部分分拆動機,引導個人通過合法途徑進行資本項目的外匯交易,以適應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二是細化個人貿易外匯收支相關規定,正確引導個體經營者使用個人外匯結算賬戶,防止經營性收支借道進出,逃避多方監管;三是完善對個人分拆結售匯行為的認定標準,將“同日、隔日或連續多日”改成“同日、隔日、連續多日或一定階段內”,將人數標準更改為對外付匯總金額標準。
(二)優化技術手段封堵分拆源頭。一是為防止個人通過電子銀行渠道實現分拆,可以通過系統改造提高對分拆結售匯行為的鑒別能力。在系統開發時,不僅要實現事后違規的篩選,更應將識別條件前置,對同一境外收款人、購付匯申報主體聯系方式一致、購付匯IP地址相同等有明顯分拆特征的行為應及時堵截,切實加強對分拆行為的事前防范;二是增加系統校驗環節。對申報主體填報的購匯資金屬性和交易編碼、交易附言進行校驗,對填報不一致的情況不予辦理,通過技術手段提升數據申報質量。
(三)加強個人外匯政策宣傳引導。一是通過“誠信興商”、“315金融消費者宣傳”等活動,借助微信、QQ等媒體平臺,宣傳個人外匯管理的政策法規,切實增強個人的外匯法制觀念,引導個人合規用匯;二是網上銀行付匯申報環節通過小窗口提示客戶真實申報的義務,并告知其未履行如實申報收支義務的法律責任和相應罰則。
(四)加大對銀行的檢查處罰力度。銀行作為個人分拆業務監管的“第一道屏障”,要督促其落實“展業三原則”。一是加大對銀行的檢查,將銀行違規行為納入年度考核評價;二是對政策執行不到位、縱容甚至協助個人分拆行為的,可加大對其經濟處罰力度。情節嚴重的,暫停其結售匯業務市場準入資格。
(五)豐富手段借助外力提高成效。一是細化罰則。針對人民幣資金提供者和出借額度者給予不同金額或比例的經濟處罰,起到警示和威懾作用;二是打通關卡,聯合反洗錢、公安部門等部門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反洗錢、支付結算的信息資源,提升個人分拆線索調查取證的有效性。爭取公安部門的支持,通過建立聯絡員、會議磋商等機制,依靠公安部門的信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將“關注名單”與個人征信掛鉤。如今,誠信問題已滲透到各個領域,引起了社會普遍關注,因此,將不遵守外匯管理法規的個人添加到個人征信系統有利于提升監管水平、查處成效。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宜春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