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企業競爭日益加劇,新媒體的迅速推廣給企業危機溝通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也為企業危機管理創造了新的轉機,提供了有效應對危機的多元平臺,加強了對公眾輿論的引導,進而提高了企業危機溝通效率。因此,企業應在危機溝通管理的各階段充分考慮新媒體的特點及影響,合理調整危機應對策略,以提高危機溝通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關鍵詞 新媒體 危機溝通 危機溝通管理 企業管理
一、選題背景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新媒體以其特有的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形式多樣化、交互共享性強等特點逐漸取代了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霸主地位,傳媒格局產生了顛覆性改革。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條件下,日益復雜的內外部環境給企業帶來了諸多風險。如何有效進行危機管理,事關企業的存亡,有效的危機溝通可以削弱企業危機的沖擊,并存在化危機為轉機甚至商機的可能。新媒體的迅速推廣給企業危機溝通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同時,也為企業危機管理創造了新的轉機,提供了有效應對危機的多元平臺,加強了對公眾輿論的引導,進而提高了企業危機溝通效率。因此,企業應在危機溝通管理的各階段充分考慮新媒體的特點及影響,合理調整危機應對策略,以提高危機溝通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二、理論研究
(一)新媒體及其傳播特點
新媒體(Emerging Media)是在報刊、廣播等傳統媒體基礎上,借助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及電子終端等渠道,集合數字、網絡、移動等多項技術而發展起來的新型媒體形態,其致力于為用戶提供便利的媒體傳播形態,是一種數字化的新型媒體。同時,新媒體又被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是傳媒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擴散應運而生的新興產物,其以特有的優勢迅速吸引了大眾的注意,構建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新媒體是能夠滿足公眾個性化需求,實現對等交流,集海量性、交互性、共享性、即時性、多媒體性、超文本性、個性化和社群化于一體的多功能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最大的特征就是海量性,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傳播速度,將信息向五湖四海傳播。公眾可以對其感興趣的事件或話題發表自由言論,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互動,不受外界制約,有效地實現了信息的共享性和即時性。虛擬社群、團體也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而出現,人們可以有選擇地加入自己需要和感興趣的社群組織。
(二)企業危機溝通管理
危機溝通是企業進行危機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是為了化解危機和避免危機而采取的一系列行為。換句話說,是企業陷入危機時,為回應公眾的態度而從事的防御性話語活動,旨在對危機的事實進行澄清或做出解釋說明,以消除公眾的質疑,改觀公眾的態度,修復企業的形象,減小危機對企業的損害,轉危機為機會。
企業危機溝通管理是在明確危機溝通目標的前提下,采取恰當的溝通技巧和策略,并對危機溝通整個過程進行把控,取得最佳危機溝通效果的行為。危機溝通管理工作不應只在危機事件發生后才予以補救,而是要貫穿企業與相關利益者在危機發生的整個過程中的溝通,包括危機發生前、發生時和發生后每個階段,幫助企業削弱所受到的危機沖擊。危機溝通與危機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它貫穿危機管理的各個環節。高效的危機溝通可以促成危機管理的成功,危機溝通管理是企業管理人員更好地履行其職能的催化劑。由于危機溝通在危機管理的所有階段都需要,所以危機溝通是危機管理的基礎,作為危機管理的基礎工作,企業需要對危機溝通進行有意識的管理。
(三)企業危機溝通管理模型
企業進行危機溝通的對象包括引發危機、涉及危機、傳播危機和受危機影響的組織和個人,可以大致劃分為企業內部員工、公眾、媒體、政府機構及相關中介組織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等。企業在面臨危機時,必須與其所有的溝通對象做好溝通,否則會影響危機溝通的效果,甚至加劇危機的發展,導致出現更多的麻煩和問題。根據企業危機溝通中信息的傳遞,可以將企業危機溝通劃分為企業的內部和外部溝通。在危機處理過程中,如果沒有合理的內、外部溝通,會加劇危機的發展,甚至阻礙企業的成長。同時,要在危機溝通的各個階段,發揮溝通的有效性,才能實現危機管理的最終目標,因此,必須堅持危機溝通原則。公關專家游本昌提出的危機溝通基本原則(5S原則)即承擔責任原則(Shoulder the Matter)、真誠溝通原則(Sincerity)、速度第一原則(Speed)、系統運行原則(System)、權威證實原則(Standard)。
為了判斷危機溝通管理的時段,可以將企業危機溝通任務劃分為三個階段,即預防階段、反應階段和恢復階段。預防階段,企業要樹立危機意識,建立危機預警機制,提前成立危機管理團隊,制定行動計劃,為危機發生后及時采取行動做好充分準備。同時,還要時刻關注各信息傳播平臺上媒體、公眾對企業的關注度、評價、態度及意見。反應階段,企業的任務是在公眾有所質疑和分歧時,對危機進行確認,判斷信息來源,采用科學、系統的方法進行信息分析,甄別危機,做好危機分級,整合危機信息,擬定合理的應對預案。當危機被適當控制或基本解決時,企業不應放松警惕,要對危機進行經驗總結,評估危機溝通各過程的效果,還應進一步制定企業危機溝通恢復計劃,繼續采取相應的企業形象提升措施,將相應的信息發布到網絡平臺,在公眾心目中塑造起良好的社會責任形象,這對企業今后的發展大有裨益。
根據前文對企業危機溝通管理階段任務的研究,可以梳理出企業危機溝通管理的大致模型如圖1所示,可以幫助企業清晰地開展危機溝通管理工作。
三、新媒體視角下企業危機溝通管理
(一)新媒體對企業危機溝通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已呈現出大眾“麥克風”、形成全媒體格局、各階層網上平等對話、突發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和民眾利益表達的第一通道等特點。結合新媒體特有的傳播特點,信息實時快速地傳播,給企業危機溝通管理帶來一定的影響。
1.最快、最廣地傳遞危機溝通信息。危機發生時,企業如果在第一時間將正面回應發布出來,借助新媒體交互式傳播,信息就會被快速傳遞,對于危機管理者而言,無疑是一次最低成本的危機溝通活動。企業率先掌握主動權,同時做出戰略性引導,讓事件往企業希望的方向發展。
2.協助危機管理者做好危機預警和恢復。在新媒體時代,每每發生危機事件,都會在公眾平臺引起火熱的討論,如微博熱搜話題,參與討論在無形中拉近了討論者自身與危機的距離,其會在潛意識里產生類似危機的警惕性。大多數危機管理者需要借助新媒體對危機做出反應,采取恢復行動。
3.大幅度改善企業的形象。企業為增強自身競爭力所采取的危機溝通行為,通過新媒體廣泛傳播,很大程度地改善了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例如,2008年王老吉為汶川地震捐款1億元,積極響應抗震救災,使王老吉聲名大振,大幅提升了王老吉的企業形象。
4.提供危機溝通評估信息。危機發生后,除了傳播危機事件的信息,還會有大批專家或者學者對危機事件發布評論和意見,在新媒體共享平臺上與大家互動和分享,部分與專家學者存在分歧和誤會的公眾,會通過專家、學者的評論改變自己的看法,有益于危機管理者在危機管理中評估處理結果。
5.增大危機產生的可能性。公眾個人渠道的信息發布自由,可能因為一些特殊情景對企業存在誤解或認知上的錯誤,其發表的言論會影響其他受眾對企業的看法,從而加大了危機產生的可能性。
6.擴大危機的傳播規模。由于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渠道廣泛,一旦發生企業危機或重大危機事件,信息會迅速傳播至民眾,會以無可比擬的速度轉播,很大程度地擴大了企業危機的傳播規模。
7.減少危機處理的反應時間。危機發生后,信息快速傳遞,企業對危機發展的把握程度遠遠不及其信息在新媒體上的傳播速度。危機事件爆發存在偶然性,當危機發生時,任意目擊者將事件現場情況以照片、視頻等形式上傳至新媒體傳播平臺,危機立即爆發,企業還來不及做應急反應,就已經身處危機漩渦。
8.加強危機的破壞性。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和大規模擴散,增大危機產生的可能性和傳播規模的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危機的破壞性。當危機被公開,在新媒體平臺上廣泛傳播時,很多網友雖然并未涉及危機,但仍會受其影響,對該企業有一些較負面的印象,從而對該企業的發展有所阻礙。
(二)新媒體視角下企業危機溝通管理存在的問題
新媒體對企業危機溝通管理的影響,給企業危機溝通管理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和難題。在不同的危機面前,管理者若未認清危機溝通管理階段,未按照溝通原則采取適當的舉措,風險就會不約而至。新媒體環境下,企業危機溝通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1.對新媒體的認知不足,未充分利用。企業對新媒體的認識存有偏見和不足,沒有意識到新媒體的相關特點給危機事件帶來的威脅和機遇,在面對危機時,也未充分利用新媒體來采取危機溝通措施。在信息飛速傳播的時代,這對于危機溝通而言無疑是極大的失誤和弊端。
2.危機意識匱乏,信息流通差。當危機發生時,企業管理者的危機意識不強,信息溝通不暢通,沒有及時做好與各危機溝通對象的合理溝通,造成信息傳遞有誤,從而引發公眾輿論和危機,給企業帶來嚴重威脅。在公眾言論自由、信息交互共享的時代,企業的信息得不到有效流通,就不能對危機作出及時的處理和控制,也會因為信息的流通受阻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和猜疑,從而使得企業的信譽度下降,面臨巨大挑戰。
3.危機溝通反應遲鈍,主動性不強。新媒體快速、廣泛的信息傳播特點,使得企業爆發危機的可能性更大,傳播規模更廣,破壞性也更強,但很多企業并沒有意識到新媒體背景下的新挑戰,仍然以傳統的危機溝通方式解決問題,等到危機爆發甚至帶來更大損失時,才想到新媒體環境下應該采用新的溝通方式,但已然錯過了最佳的危機溝通時間。第一時間回應危機的真相,是避免事件不斷惡化的有效途徑,但很多企業則采用一種“鴕鳥心態”,在危機爆發時,選擇拖延、隱瞞或回避,存在僥幸心理,希望事情可以就這樣過去。然而,在危機出現時選擇逃避或沉默,只會讓事情發展得更壞,甚至帶來難以想象的結果。
4.危機反應過度,缺乏靈活性。危機溝通需要企業在危機發生時做出迅速反應,但也要進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后再采取恰當的行動。在現實中,企業管理者常常出現“談危色變”的現象,尤其對新媒體背景下的信息傳播更是不知所措,會被一點點風吹草動弄得草木皆兵,結果適得其反,將一件本來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弄得滿城風雨。
5.責任承擔意識弱,積極性不足。危機爆發時,在未證實事情真相前,企業需要以主動承擔責任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企業如果在危機溝通過程中沒有勇敢承擔責任,會給危機解決帶來負面影響。同時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特點和互動性,對企業在處理危機時承擔責任的主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企業危機溝通管理的對策
新媒體環境下,企業在進行危機溝通時,除了需要遵循基本的溝通原則,還需要對上文提到的幾個問題加以重點關注,因此,提出以下改進和完善策略,供企業開展危機溝通管理時參考。
(一)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積極更新溝通方式
隨著新媒體的推廣和普及,它就像一把雙刃劍,既給企業危機溝通帶來威脅,又提供了契機。新媒體會將危機信息以最快、最廣的速度傳播,減少企業的反應時間,增大對企業的破壞,但同時以其互動性顯著、傳播時效性強和受眾廣等特點,為企業提供了回應危機的平臺,企業可以借助新媒體在第一時間向公眾發布自身對危機事件的態度、所采取的處理方式等,并發揮網絡輿論的作用,提升企業形象,順利解決危機。企業需要合理地認識新媒體及其對危機溝通的影響,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制定有效的危機溝通策略,進而幫助企業擺脫危機,恢復企業的形象,發揮好新媒體的社會溝通功能,努力化危機為轉機,巧用新媒體推廣公益事業,提升企業信譽和形象。
(二)增強危機防范意識,保證溝通信息流暢
在信息飛速傳播的新媒體時代,等到危機爆發之后再做出相應的應急反應時,往往存在滯后性,不能很有效地化解危機,這就需要企業“未雨綢繆”,在危機出現之前增強危機防范意識,建立專門且快速有效的危機預警機制,保證企業可以全面考慮新媒體背景下危機會出現的多種可能情況,并提前做好應對計劃和策略,安排部署人員和工作。同時,企業必須做好與企業內部員工、公眾、政府等各方的溝通,保證企業信息流動的多向性和暢通性、信息交換的自由性和流動性、信息溝通渠道的暢通等。
(三)保持危機警惕性,迅速做出適當反應
由于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之快,企業不得不隨時提高警惕,搶占把握危機主控權的先機。當危機發生,信息在新媒體平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速度傳播,不出幾分鐘就會傳遍大江南北,如果傳遞的是錯誤信息,對企業而言無疑是致命的傷害。因此,要求企業保持高度的危機警惕性,在危機爆發之初及時識別危機,做出有效、合理的反應,控制危機的蔓延,為化解危機奠定基礎。
(四)理性對待危機,靈活回應,化危機為轉機
在新媒體時代,企業有時會出現“談危色變”的現象,危機發生時慌了手腳,一時不知該如何應對,有時會有在面臨外界懷疑和誤解時,想要出面“澄清”的強烈沖動。事實上,這些過度的反應都是危機溝通的大忌。企業在面對危機時,要理性認識危機,切忌反應過度,要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和甄別,判斷危機的形勢,要就所處的環境、背景采取靈活的應急措施,巧妙地將危機變為轉機。
(五)重視公眾利益,勇于承擔責任
通常由于一些特殊誘因,企業的危機事件會使企業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受到影響,引發公眾對企業的質疑和不信任,因為新媒體時代公眾言論自由,輿論廣泛傳播,致使危機爆發。企業要想解決危機,首要任務是把公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勇于承擔責任,尋求公眾的支持和信賴。此時的責任有兩種,一種是該危機受外界假象影響產生,并非企業實際責任,此時企業要勇于承擔公眾的質疑,提供有力證據澄清事實,進而恢復企業的形象,還有一種是危機由企業自身原因引起,可能是產品質量、操作不當等,這時企業應該勇敢承認錯誤,承擔所有責任,公開、有誠意地道歉,分析危機產生的原因,及時制定補救策略和改善方法,在危機解決后,采取相應的措施挽回企業形象等。
總之,良好的危機溝通是企業規避危機、化解危機的最重要途徑。在新媒體背景下,企業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樹立危機防范意識,保持危機警惕性,考慮到新媒體特點對危機溝通各階段的影響和作用,在危機發生時迅速做出反應,理性對待危機,采取靈活的危機溝通策略,增強社會責任感,勇于承擔,從而贏取公眾的支持和理解,快速化解危機,恢復并提升自身的聲譽和形象。
(作者單位為四川大學)
[作者簡介:徐曉婷,女,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管理,戰略與組織管理。]
參考文獻
[1] 陳香樺.新媒體環境下企業危機溝通管理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5(19):12-36.
[2] 孔德勛.危機溝通策略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管理觀察,2015
(09):67-70.
[3] 李志祥,劉鐵忠,陳妍.危機管理專題研究[M].國防工業出版社,2014.
[4] 褚吉瑞.企業公共危機中的有效溝通與管理[J].現代企業,2015(07):14-15.
[5] 黃銳.民族地區企業危機溝通管理策略研究[J].人民論壇,2012(08):142-143.
[6] 劉琮潔.企業危機溝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1(23):144.
[7] 陳華敏.危機溝通的有效性研究——以豐田汽車為例[J].企業導報,2011(05):113-114.
[8] 佟永樹.淺議企業危機管理中的信息溝通的有效性[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2011(06):5-6.
[9] 張文仙.企業危機溝通策略研究[J].太原大學學報,2010(04):27-30.
[10] 張麗.企業危機管理中的溝通策略[J].科學與管理,2009(04):51-52.
[11] 呂書梅.企業如何做好危機溝通[J].機械管理開發,2009(01):120-124.
[12] 王寶成.企業危機管理中的溝通策略[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8(06):71-72.
[13] 周永生.現代企業危機管理[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14] 趙冰梅,劉暉.危機管理實務與技巧[M].航空工業出版社,2007.
[15] 郭惠民.危機管理的公關之道[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