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下對高校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社團這一團體可以推動大學生心智的發展,讓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變的更強,然而目前我國的高校學生社團管理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限制了社團的發展,并不能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筆者通過調研總結了學生社團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了一些優化學生社團管理模式的對策,旨在為廣大學校社團工作者提供一些理論性的參考。
關鍵詞: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
高校的學生社團,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對于高校學生社團的管理模式分析,是近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熱衷研究的問題。眾所周知,大學生群體對于祖國的現代化建設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他們是一群對政治敏感、有知識、有文化、愛國、有激情的特殊人群。祖國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學生社團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推動作用,可以極大的滿足大學生的歸屬感,也可以擴充大學生的知識面,可以讓大學生的心理變的更加成熟,管理能力變的更加過硬,提高自我掌控力,讓他們更加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對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進行分析,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大學生群體的特點
(一)心理發育不成熟。
大學生群體一般年齡階段在17-25之間,這個階段的人群一般心理發育還不健全,多數大學生都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和社會接觸少,社會經驗少,心理發育仍然不健全。
(二)參與意識強
大學生對參與社團的興趣濃厚,他們都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期待通過參與某些學生社團擴充自己的知識面,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1]。
(三)交友情感強
大學生離開家門走入學校校園,一般都喜歡通過交友結識新朋友來滿足自己內心的情感需求。
(四)容易沖動
大學生由于心理發育還不健全,在面對一些違背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的事物上,容易產生沖動的心理,自我管理意識不強[2]。
二、社會團體的概念
所謂社會團體,屬于社會學的范疇,簡稱為社團,它是一種社會組織,它不同于非法成立的社會團體,一般有健全的法律手段審批,可以從事一些經濟活動,從事社會公共事務。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可以將社團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成立的,一種是非營利的組織,這種組織是為了一些宗教、政治、學術、興趣而成立的團體。
三、學生社會團體的內涵
高校學生社團也屬于一種社會團體,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高校學生社團的定義基本一致,它是一種群體組織,這種組織可以跨越年齡、年級的界限,學生因為相同的興趣愛好、特長而聚集到一起,這種社團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可以將學生的社會性塑造的更加完美,也可以健全學生的心理,讓他們的心理變的更加成熟,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可以滿足學生的交友需要,抑制他們的沖動心理[3]。
四、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社團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對學生社團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多數高校的學生黨委認為學生社團僅僅是發揮學生的興趣愛好的團體,對高校團體的建設不重視,認為學生社團是可有可無的,甚至在有些大學的網站上根本就查不到學生社團這一版塊。學院管理也沒有將學生社團納入管理范疇,更不會給出經費參與學生社團建設,學生社團的活動場所少,一些優秀的學生干部,只愿意參加學生會,而不會參與到學生社團的建設和組織中。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學生社團是一種民間組織,可以參加,也可以不參加。
(二)學生社團缺乏完善的管理體制
大多數學生社團發展比較成熟,有一些品牌化的學生社團,管理體制還是比較健全的,但是一些新生的學生社團,管理體制還是很不完善的,運營的效率也很低下,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在于學生社團缺乏考核機制,學生社團準入性的門檻很低,對社團的會員沒有考核機制,隨便一個大學生都可以參與社團,他們可以隨意進入一個社團,也可以隨意的退出這個社團,一些社團干部憑一時的興趣,競選為社團干部,在興趣褪去時,就不再想在社團中擔任職務,也不愿意履行社團干部的管理義務,高流動性使得社團的管理非常不規范。
(三)不平衡的發展結構
通過對多所大學社團成員的組成調研,筆者發現,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社團的發展結構是不平衡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成員構成的不平衡。
學生社團的成員一般以大一的新生為主,這是由于大一的新生剛從高考繁重的學習任務解脫出來,對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充滿了向往和憧憬,見到每個社團,都想參加一下,他們憑借一時的激情,走入各種社團,但是由于初入大學這個社會組織,缺乏理性思考,缺乏協調能力和管理能力,這就會造成整體素質不高的局面。大多數學生社團只能組織一些低層次的社團活動,達不到社團發展的初衷。
2.社團類型的結構不平衡發展
高校學生主要憑借興趣愛好參與社團,據調研所知,目前我國的學生社團不單單是興趣社團,還包括很多公益性社團和學術性社團,絕大多數大學生傾向于參與到興趣社團中,他們只想在社團中發揚自己的興趣愛好,并不愿意在公益性社團和理論性社團中投入過大的精力,特別是一些學術型社團,對學生根本就沒有吸引力,這就會造成大學生社團文化底蘊不足的局面。一些大學的社團甚至出現了兩級分化的現象,一些社團越辦越好,而一些社團由于參與人數少,管理人員能力不足,最終慢慢消亡。
(四)保障體系不健全
大多數高校沒有為高校社團提供健全的保障體系,體現在財力、物力和人力這幾個方面:
1.學生社團的活動缺乏場所,沒有硬件支持。
雖然一些大學給學生配備了大學生活動中心,但是大學生活動中心往往被學生會占據,學生社團的活動幾乎沒有場所,一些學生社團的活動只能在餐廳、宿舍、操場舉行,嚴重限制了學生社團的發展。
2.學生社團的發展缺乏經費支持
學校只給學生社團很少的經費份額,大多數學生社團的發展經費都來源于自籌和社會支持,學生的消費能力本來就很有限,不可能投入很多的經費在學生社團上,向社會募集捐款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學生社團經費不足是絕大多數學生社團的現狀,這種局面嚴重限制了學生社團的發展。
3.學校的老師對學生社團的指導力不足
雖然一些老師也參與到學生社團的指導中來,但是這些老師都是義務參與到社團的指導活動中,高校老師本身都有很多科研任務和教學任務,他們還有來自家庭的壓力,有些指導老師只是掛名,而沒有真真發揮他們對學生社團的指導作用。
五、健全新時期高校社團管理的對策
(一)高校管理層提高對高校社團的重視程度
高校將學生社團的管理和建設納入管理范疇,在本校的大學生網站上添加學生社團這一版塊,鼓勵優秀的學生干部和老師進入學生社團的管理工作中,并且提供獎勵機制。例如可以將學生社團的管理納入老師評職稱的考核目標中,這樣就會有一些優秀的老師投入到學生社團的建設中,也會吸納更多的學生干部進入社團管理層,讓社團的管理變的更加規范。
(二)健全學生社團的管理體制
學校為學生社團建立健全的管理體制,提高學生社團的準入門檻,對社團的成員運行考核機制,這就會抑制學生社團隨意參加和退出社團的現象,阻止社團的高流動性,讓學生社團的管理變的更加正規。
(三)盡量平衡大學生社團的結構
學校鼓勵高年級學生加入學生社團,并且給予一些獎勵機制,讓高年級學生帶動學生社團的發展,特別鼓勵一些學生會干部進入學生社團,協助或者組織社團的管理,這樣就不會讓社團只有大一的新生參加。學校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術社團和社會公益性社團,多組織這些社團開展社會活動和學習活動,這樣就不會只有學生參與到興趣社團中,而不參與學術性社團和社會公益社團。
(四)學校給予學生社團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1.學校專門批出經費給學生社團的建設,經費的支持對學生社團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學校必須對學生社團建設重視起來,為學生社團提供充足的發展經費,并且設立專職老師對這些經費進行管理,對經費的使用要有正規的審批手續,避免經費的浪費。
2.學校給予學生社團硬件支持,這些硬件主要是學生社團的活動場所,學校可以定期允許學生在大學生活動中心搞活動,有了活動場所的支持,學生社團就會越辦越好。
3.學校指定一些老師和學生干部進入學校社團的管理,目前我國的高校社團存在管理松散,機制不健全的問題,有了老師和學生干部的管理,學生社團就會變得更加正規。
六、結語
綜上所述,學校必須對學生社團的管理提高重視,給予學生社團硬件和軟件的支持,平衡大學生社團的結構,給予學生社團更多的支持,才能讓學生社團適應新時期下社會發展潮流。
參考文獻
[1] 薛春海.管理心理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 羅瀅.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方式研究[D].云南大學,2014.
[3] 周湘林試析我國高校學生治權的現狀及其保障——基丁政策文本的分析高校教育管理[J]2009(9):67-73.
作者簡介:劉薇(1985.08- ),女,江蘇漣水人,本科,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