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怡
摘 要:我國社會發(fā)展至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已經確立,為了能夠更好地順應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在教育階段以不斷創(chuàng)新的方式貫徹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了為社會發(fā)展積蓄后繼力量的重要舉措。大學生是我國新生代青年,擔負著社會下一階段建設之重任,決定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所所承擔的新使命。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提出,為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創(chuàng)新方向,相比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著更為有效的潛移默化引導效應,由此逐漸成為了當代高校學生管理的新方法。本文即結合理論與實踐,針對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策略做粗淺探討。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教育
近幾年來,全球化發(fā)展進程不斷加速,與此同時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又進一步為國際一體化架構了暢通渠道,使得國與國之間的多元思潮猛烈碰撞。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當代青年作為規(guī)模最大的網絡用戶群體,所受到的多元意識形態(tài)影響難以避免,使得高校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擁有良好發(fā)展前景的同時也需要直面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長期以來,礙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國大學生思政教育依然過多地限制在以理論為主導的思想灌輸層面,結合諸多研究成果可見教育實效性迫切需要提升。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別于學科教育,本質上屬于一種潛移默化式的思想引導,屬于內化教育。基于此,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脈絡深入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認識,進而推動教育模式朝向隱性化方向發(fā)展即凸顯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隱性教育”理論為依據(jù)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應用,而根據(jù)隱性教育理論可知,其根本要求就是側重于對“潛移默化”式教育的強調,此教育理念在我國古已有之,包括“孟母三遷”等諸多典故在內的案例都充分體現(xiàn)了隱性教育的作用。結合現(xiàn)有諸多觀點可知,隱性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幾個方面,即內容的隱蔽性、目的的隱藏性、主體的自主性、方式的開放性、過程的寬松性和方式的間接性[1]。總而言之,隱性教育即為不以外在實際教育方式而實施教育的過程,教育目標的達成主要依靠的是“潤物無聲”式的“潛移默化”引導,進而使受教育者從深層潛意識當中對教育內容予以接受。
基于此,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就不難理解,也就是可以歸納為是以間接形式、通過還原受教育者主體地位而對其思想意識進行潛移默化式引導的教育方式,有別于傳統(tǒng)教育實踐的思政基礎知識灌輸模式,具有更大的開放空間,并能夠使受教育者提高主觀層面接受教育的意愿的一種教育方法。
二、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可行性
依據(jù)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概念可以看到其特殊性,那么應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當中,需要以明確其現(xiàn)實意義與可行性為基礎。結合對此方面理論的認識與思考,本文認為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意義和可行性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兩大方面。
一方面,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托于理論基礎,而現(xiàn)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已經貫穿到各階段教育體系當中,基礎教育階段的理論知識灌輸已經使大學生產生一定的厭倦,此時期若再應用理論灌輸式教育顯然后繼乏力,不僅不利于大學生吸收,甚至可能增加大學生的厭煩情緒。尤其是此階段學生已步入青年,三觀初步成型,對于一切事物有自己的看法[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保證有效性,必須要還原大學生主體地位。隱性政治教育則強調主體的自主性和教育方式的開放性,有利于使大學生更容易或樂于接受。
另一方面,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其實就是對思想政治理論和相關知識的最好詮釋。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無須贅述,對大學生主流價值體系的引導和灌輸,實際上就是為了能夠使大學生形成與主流價值觀一致的思想意識,進而轉化為外在行為,體現(xiàn)自身素養(yǎng)。而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過于強調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難以保證思想政治的充分滲透與內化[3]。隱性教育提倡引導教育方式的應用,可以通過適當?shù)臅r機和方式使思政教育無形滲透到大學生意識當中,不僅可行,更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提高教育水平。
三、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建議措施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隱性教育模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相比于傳統(tǒng)教育模式而言具有積極的作用和良好的可行性。那么立足于實際深化對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研究即成為推動高校學生管理事業(yè)取得進步的重要動力。
(一)活用“第二課堂”豐富大學生業(yè)余文化生活
對于大學生而言,絕大部分對業(yè)余文化生活的興趣都要高于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興趣,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教育過程的寬松性和愉悅性,那么利用“第二課堂”的優(yōu)勢,通過豐富大學生業(yè)余文化生活的各類活動創(chuàng)設來實現(xiàn)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潛移默化引導即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一方面,高校可對大學生社團建設質量給予更高關注,教師在此之中發(fā)揮指導作用,將自主性還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從興趣愛好出發(fā)自發(fā)組建各類學生組織,以“自治”的管理模式激發(fā)學生的自我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此達到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另一方面即結合實際情況盡可能多地舉辦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包括知識講座、學術報告以及社會實踐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思想政治灌輸環(huán)境,通過感染力氛圍促進思想政治意識的隱性教育。
(二)重視情感教育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
結合心理學理論可知,任何人的思想和心理之間均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只有彼此之間取得了心理上的相互認同,那么意識才有可能更容易被滲透思想層面的影響[4]。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將社會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滲透到學生的意識當中,進而通過意識的不斷深化將其轉變?yōu)楦畹俟痰乃枷搿R虼吮疚恼J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對學生心理層面的情感建設,也就是應將情感教育常態(tài)化,通過與學生之間良好關系的維系,增進大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和潛意識的依賴性,進而通過合理的且極具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方式最大化深挖學生的潛能,引導其通過體驗來領會,最終達成領域,深化思想上的認知。尤其是心理輔導更能夠引導大學生敞開心扉,使教師對癥下藥,從而達到對大學生負面思想“治標治本”的“功效”,以引導等隱性方式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三)善用網絡媒體平臺深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
大學生作為當代社會的新生代青年群體,受到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使得該群體主體性意識顯然更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高校能夠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更需要以能夠迎合大學生群體需求的狀態(tài)落實,這樣才能保證大學生從主觀層面提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和積極性。眾所周知,現(xiàn)如今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學校可善用網絡媒體平臺,通過微博、微信等媒介深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盡可能做好大學生的朋友,與之處于平等地位,面對熱點事件新聞等信息,共同發(fā)布想法和意見,以此幫助教師更直接地把握住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進而身體力行在為大學生樹立意見領袖的同時找到針對性的隱性思想政治引導方向,通過平等對話交流甚至于辯論的方式轉變大學生的負面思想意識,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發(fā)展的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已成不爭的事實,隨著隱性教育理論的普及和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朝向“隱性”方向發(fā)展大有可為,不僅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對此的接受度,同時更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本文僅以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為基礎,通過意義和可行性的探討結合實際對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進行了粗淺分析。未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將日益艱巨,隱性教育模式的嵌入現(xiàn)如今看來已成大勢所趨,有必要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加大研究力度,以推動大學生思政教育水平的穩(wěn)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成傳雄.高職院校隱性思政教育路徑探究[J].南方論刊,2018(09):108-109+112.
[2] 楊宇婷.新媒體視閾下高校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34(10):51-53.
[3] 李楊.“隱性教育”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現(xiàn)代交際,2018(18):97+96.
[4] 徐向陽.新媒體環(huán)境下加強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河學刊,2018(0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