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備課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想要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引導學生扎實學好語文,前提就需要教師把備課這一步做扎實,樹立新的備課觀,落實設計、實施、反饋三個環節,做到全方位地、有重點地研讀教材,重視學習過程中的反饋,及時調整預設,課后深入總結反思,從而樹立全程備課觀,最終促進教師業務能力提升。
【關鍵詞】預設備課;現設備課;反思備課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改革呼喚課堂中師生生命的活力,期盼教學中靈動的動態生成,取得預計的教學效果。要想使課堂真正做到師生教與學的精彩,這就需要我們每位語文老師,對待文本有獨特的敏感度,和學生一起去發掘語言美,探尋語言美,傳遞語言美。那么如何讓40分鐘的課堂盡最大限度地詮釋課堂的美,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備課“三步曲”,樹立全程備課觀。
一、預設備課,吹透“前奏曲”
本文指出的課前預設備課,不是備課的全部,僅是備課的前奏。教師在此階段的備課更重要的是要運用新理念,樹立新的語文教材觀,結合學生實際,鉆研使用教材。
(一)樹立正確的教材觀
葉圣陶先生有句名言: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名家的這句名言是希望施教者不要唯教材論,要更多地關注教材背后的語用價值。所以,可以這樣說:語文教材是舉例,也是范例。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是編委會根據新課標精選出來的。課文又是新課標的具體化。教材的架構、選文、練習……無不體現著學習語言的各項教學任務,是教與學的依據。如人教版一下的《春雨的色彩》、二下的《找春天》、四下的《憶江南》,雖都是關于春的主題,但有的是兒歌,有的是詩詞,每篇課文都有各自的背景、中心和情感。因此,我們要根據不同年段的目標,在備課過程中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二)把握教材的重難點
課前備課既要看透教材,還要吃透教材;既要整體把握課文,又要牽住課文的“牛鼻子”,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鳥的天堂》一課,全文按時間分成兩部分。兩部分各寫什么呢?一位執教此課的老師這樣說:第一天傍晚看到了一棵大榕樹,第二天清晨看到無數的鳥。這樣理解將兩部分完全割裂開來。但作為對教材有鉆研的老師都知道,文章是一個整體,各部分間都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其實是,榕樹的茂盛才成就了鳥的天堂,鳥的歡悅更是詮釋了榕樹的確是鳥的天堂,所以在引導學生理解時,要體現鳥與樹的親密關系,這才是真正的鳥的天堂,才是全文的重點。
(三)吃透教材的獨特性
課前預設時,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給教師、學生留出的再創造空間,瞄準文章的獨具匠心,提供給學生練習的空間。這樣的空間在哪里呢?有的是文中的省略處,有的是文尾的結束語,有的是文章的寫作特色。如《貓》,有這樣幾句:“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薄叭螒{誰怎么呼喚,它也不肯回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從表面的意思看似乎是作者在寫大貓的古怪,但我們又從“怎么呼喚”“小梅花”等字里行間,體會到作者非但不煩它,就連又黑又臟的貓爪印都成了作者眼里的艷麗的花兒,順理成章地感悟到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因此,在安排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時,對成年大貓的喜愛,是我們教學的首要任務。
二、現設備課,吹響“變奏曲”
教師在按照預設備課執教引領時,還要關注學生的表現,師生、生生的交往,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導致預設也要有改變。所以,課堂上絕不是教師拿著教案照本宣科,課前的備課要延續到課上的現場設計與修改,它是全程備課的變奏曲。
(一)倡導獨特解讀
如竇桂梅老師在執教《圓明園》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英法聯軍的“任意毀壞”。她在課前預設時考慮到學生沒有親眼所見,于是出示一段資料,讓學生讀這段資料告訴他們這就是“任意毀壞”,然后再讓學生把感受帶到句子里,朗讀體會“任意毀壞”。但在一堂課上,有個學生在讀了資料后說:難道敵人就只是這樣的毀壞的嗎?學生的問題,使竇老師立刻感受到了學生思維火花的閃現。作為教學大師,她抓住了這位學生的思想火花,趁機引導:“那請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還會怎么做?”這一下,學生的思維展開了理解的翅膀——
生:用槍射擊還不算,還用榔頭捶青銅器。
生:拿不了的就用斧子砍,比如上好的家具。
生:最后,用大火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結果,一個“任意毀壞”,被學生用“捶、砍、燒”等鮮活的動詞,將英法聯軍的野蠻行徑再現得淋漓盡致。如果竇老師這節課一直遵循預設,課堂很可能流于一種熟練的表演,一種對預設情境的再現。但她關注到了來自學生的智慧,把握住了來自學生的“修改意見”,使課堂充滿激情,充滿智慧。
(二)適時隨機應變
現設備課的關鍵還在于教師善于應變。具體是指,在課堂上,教師要胸中有教案,目中有學生,應全神貫注地觀察學生的表現,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應及時調節,做到順學而導,修改預案,師生互動,課堂生成,促進學生發展。一次公開課上,一位優秀教師在執教《赤壁之戰》時,有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對故事有懷疑,整個故事過程有許多的破綻,只要出一個問題,故事的結局就可能改寫。”老師及時地利用這一疑點上了一堂好課:
師:好,請同學們仔細想想,一般會露出哪些破綻?
生1:曹操接到黃蓋的信產生懷疑──黃蓋是真的投降嗎?
生2:曹操看到東南風很急,為什么想不到敵人用火攻呢?
師:這些問題提得好,請同學們讀書,從文中的語言來看,為什么這些假如結果都沒有發生?
以上教學片段,正是這位老師及時抓住這個課堂資源順勢給予正確的引導,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才生動地展現了課堂精彩的現設備課。
三、課后反思備課,吹深“片尾曲”
上完課是課堂教學的結束,但對備課來說并沒有結束?!皩W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科學有效的反思對教師今后的教學效果才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它是備課的“尾曲”。課后的反思備課形式常常表現有:
自我反思:回顧課堂全過程,想想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夠。聽取他人評課意見:評課者的意見,可以令執教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集思廣益,全面客觀地反思課堂教學。撰寫教學隨筆:課后抓住教學中印象深、有啟發、有生成的環節,寫反思隨筆。
如果思考的較深入,也可以結合體會,寫成論文。葉瀾教授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因此,堅持課后反思備課,不僅利于思考,而且利于積累,匯小溪成江河,在積累中探索,在探索中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對寫過的教學反思,我們還要做到經常翻閱,歸納整理,從點點滴滴中悟出教育規律,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這樣才能使其充分發揮作用,指導我們以后的教學。
總之,語文教學全程備課的“三步”曲,是有機聯系的整體,是動態的備課,是聚集課堂實際的備課,是為了學生發展的備課,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備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S].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2]周成平主編.新課程名師精彩課堂實錄[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談秋洪,女,1977年生,浙江省桐鄉市,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