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英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提出了關于朗讀的教學目標,即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里“有感情地朗讀”是指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在日常的教學中,每個教師都能要求學生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但能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就很難。本篇論文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研究朗讀教學,該如何有效地進行朗讀。
【關鍵詞】朗讀目的性;針對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節好的閱讀課,如果能讓學生由“無情”變成“有情”(這里的“無情”指對這篇課文無感情,很陌生;“有情”指通過師生的共同學習,感受、體悟到作者的情思),那么通過學生朗讀全篇,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濃濃之情,理解之情、感悟之情,就會在讀中感受到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對作者的情感態度的理解。要想讓學生達到由無知到有知這一過程,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朗讀要目標明確、有針對性
一節常規的閱讀課至少需要兩個課時才能完成,那么這第一、第二課時的朗讀目標就不同。每個課時提出朗讀目標,那么整節課就需要圍繞此展開進行。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學習課文第一課時,一些孩子添字、漏字、錯讀的情況比較多。那么在學習第一課前,就要引導學生學習自讀,而自讀不能是漫無目的地進行,要給孩子下達具體的目標。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我會讓學生達到以下要求:(1)讀第一遍時,圈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語。(2)對照生字表,標注漢語拼音。然后再查字典,將不認識的陌生字標注出來。(3)將課文讀五遍,爭取做到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不添字、不漏字。(4)查字典,對一些不理解的詞語,進行查字典,理解詞語的含義。(5)再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樣的內容。在這樣一個具體要求下達后,由抽象變為形象、具體,學生也就很輕松地知道該如何去自讀。
在第二天上課時,我會及時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通過檢查,一方面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錯誤斷句,另一方面也能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朗讀課文,提示自主閱讀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比較難讀的句子、長句子,學生不能很好掌握好的地方,我通過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的方式,引導學生用心地讀,從而攻破難關,讓學生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在學習一篇課文時,第一步達到熟讀要求,第二步便是引導學生能夠理解課文主題思想,從而把握課文朗讀的基調。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時,有課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薩的天空》,這三篇課文都是描寫景色的,主題基調是抒發作者對北大荒、西湖、拉薩天空的喜愛。我通過不斷地范讀、導讀,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感受作者對美景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在學習《北大荒的秋天》時,學生對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景色的描寫,不能很好地讀出感情。我采用出示圖片、配以教師的講解,然后出示相應的語句,引導學生由陌生到熟悉,到感嘆北大荒秋天天空的一碧如洗、小河的清澈見底、原野的熱鬧非凡。當學生通過欣賞圖片,配以相應的音樂背景時,此時便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學生也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讀,感受到北大荒原野的熱鬧、物產的豐富,最后一種贊美之情便油然而生。
二、不同類型的文本,因勢利導,舉一反三
蘇教版的語文書是按照主題單元設計的,課文分類很多,有寫物的(人、景、動植物)故事篇(童話故事、科學故事、歷史故事等)。對于這些不同文體,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我就不斷地引導學生去了解課文的文體,即題材,當學生能夠知道文體后,然后進行不同文體朗讀的對比,這時學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朗讀該如何運氣、如何停頓、重音在哪,該用什么樣的語氣比較合適。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薩的天空》,這三篇課文同為寫景篇,都是抒發對景色的喜愛之情的。在學生自讀的基礎后,我引導學生范讀課文,帶領他們一句一句地讀,讓學生聽老師讀的語氣,感受作者的喜愛之情。當學生學完《北大荒的秋天》一課后,我重新引導學生去讀這篇課文。我抓住“喜愛”這一線索,引導學生重新溫習課文,以作者喜愛北大荒秋天的什么為導,學生能夠迅速知道是北大荒秋天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見底的小河、熱鬧非凡的原野。此時,我再進一步引導學生,作者是如此的喜愛北大荒,誰愿意挑戰一下,通過你的讀,讓我們感受到北大荒秋天天空的一碧如洗呢?當一個學生很勇敢地站起來讀,其他學生也豎起了小耳朵,很認真地聽。當這個學生讀完,我引導學生進行點評,他不好在什么地方,好在什么地方?此時,當學生說出來后,那么你能比他讀得更有感情嗎?有人讀的干干巴巴,有的人過于矯情,都是不正確朗讀法。當學生不能很好把握“山坡上,大路邊,村子口,榛樹葉子全都紅了,紅得像一團團火,把人們的心也給燃燒起來了。”此時教師因勢利導,范讀這一句,告訴學生該在什么地方停頓,怎么讀,強調“全都紅了”“一團團火”“燃燒起來了”,抓住這幾個詞語,將人們對豐收的喜悅之情給讀出來。接著學生試著讀、指讀、齊讀,最后邊讀邊想象讀全文,學生的情感也就順理成章地表現出來。
在學生通過學習《北大荒的秋天》后,知道課文的基調,我告訴他們這是介紹一處景色的文章,那么《西湖》《拉薩的天空》也同屬于一個類型,在讀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做呢?學生一下子就都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語調去讀,應該懷著一種喜愛之情去讀,文章的主題一下子就把握住了。
三、朗讀要在學習中,師生評價促成長
朗讀,放聲的讀很重要,但讀后的評價也很關鍵。這里的評價不僅僅來自老師的點評,更重要的是來自同伴的點評。老師可以引領學生試著點評,這樣學生能學以致用,學到真本領。朗讀的主陣地在課堂,因此教師要抓住這大好時機,訓練學生的朗讀。當一篇課文的重難點疏通后,教師需要引領學生走進朗讀。當一學生讀完,教師不能簡單地用“你真棒!真好!”來形容,可以具體一些,好在什么地方。當老師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后,可以讓學生學習這種方式,將方法傳授給學生。如在學習《哪吒鬧海》這一篇課文時,這篇課文通過哪吒與東海龍王父子的戰斗,表現哪吒的勇敢、東海龍王父子的兇殘,如何讓學生通過讀書,感受到東海龍王父子的兇殘、哪吒的正義凜然呢?我圍繞“哪吒為什么鬧海?怎么鬧的?結果怎么樣?讀完課文,你喜歡誰?憎恨誰?”的形式,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形象。在知道哪吒是因為東海龍王父子稱霸一方,興風作浪,害得老百姓不敢下海捕魚,所以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呢?學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關鍵詞“稱霸一方、興風作浪”,讀時語氣需要重一些,突出東海龍王的可惡。
在哪吒與夜叉進行搏斗時,教師提問你能從哪些字詞中,感受到哪吒的機靈呢?學生迅速地圈出哪吒打夜叉的動作“身子一閃、隨即取下”。當學生找出這幾個詞語后,我問學生該怎樣讀、能體會到哪吒很機靈。一學生起來嘗試著讀,另一學生說,要想表現哪吒的機靈,這幾個動作,在讀時,要讀快一點,這樣才能看出哪吒身手敏捷。當這個學生說完,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此時,我告訴學生,要朗讀好課文,不是讀的過快、過慢,也不是總一個腔調,是要根據語境、情境,而決定該如何使用語氣的。學生聽了若有所悟,對朗讀增加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學生通過學習不同類型的課文,教師在教的過程中,不斷地恰當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朗讀的要領,再捧起書本讀書,該如何讀,就胸有成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