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讓我們的下一代也能夠了解及欣賞中華文化之美,從而發展出使用漢字的自尊和自信,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更是承擔小學漢字教學任務的語文教師光榮而艱巨的使命。
【關鍵詞】識字教學;重構;漢字文化導向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漢字是超越時空傳遞語言信息的符號系統,是具有民族特點形式的、適合漢語的書寫系統,它自身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使全民了解和正確使用漢字,是提高民族文化素養的奠基性工程。但是站在這一奠基工程前沿的小學語文老師,很少能有意識地挖掘漢字隱含的深層含義和文化意蘊,進行富有科學性和藝術化的教學。小學生只能運用機械拆解、符號記憶的方式學習漢字,對漢字產生了很多不正確的認識,從而影響了識字效率,影響了整個語文學習的效率。我們開展了“漢字文化導向下的小學漢字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就是探索如何在小學漢字教學中,有效利用漢字形體所負載的大量文化因素,讓學生充分感受漢字的文化魅力,培養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一、識字教學理念重構
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播的載體。文字認同是民族團結的要素,也是保存和傳遞先人智慧的憑借。識字教學的目標不應當僅僅是把漢字當成記錄語言的工具來進行供讀寫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同時發揮它培養思維能力和培養民族自尊心的功能。如何讓我們的下一代也能夠了解及欣賞中華文化之美,從而發展出使用漢字的自尊和自信,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更是承擔小學漢字教學任務的語文教師光榮而艱巨的使命。首先,認識漢字文化的多重意義:一是漢字本身的文化,即漢字的起源、演變、構形等基本規律所體現的文化內涵;二是漢字反映出來的文化,即漢字自身所攜帶的、通過構意體現出來的民族的思維、觀念、生產生活方式、社會制度、社會倫理、審美標準與追求等文化信息;三是以漢字為本體產生的文化現象,如書法、篆刻、對聯、回文詩、字謎、隱語等。其次,重新定義漢字教學,重構小學漢字教學文化,從側重于技術價值追求的漢字教學走向主張理念價值和文化追求的認同的漢字教育,把漢字文化融入小學漢字教學過程的知識基本結構、框架、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和教學結果評價,建立以漢字文化為主導向的識字教學新體系。
二、識字教學內容重構
漢字文化導向下的小學識字教學,重視漢字文化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合理利用,但不是隨意拔高去講述專業的漢字知識,而是充分考慮兒童的身心特點,用輕松活潑的形式深入淺出地滲透漢字文化。
一是在隨文識字中,挖掘適合教學的漢字文化元素。如教學“獨、群”時,學生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識字,即“犭+蟲”就是“獨”,“君+羊”就是“群”;若采用編字謎的方法識字,即“獨”是一只犬在吃蟲,“群”是一位君子在放羊。這樣的識字看似簡單有趣,實則破壞了漢字的理據,違背了漢字的文化性。其實“獨”從“犬”,“群”從“羊”,這是放牧的生活圖景—牧羊犬只有一只,而被放牧的羊則是成群的。因為犬好斗,好斗則獨而不群;羊性情溫和,平易近人,故能成群。像“獨、群”這樣的漢字,其構形存在著生動的生活形象,含有古代的文化知識。教師適當拓寬漢字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就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新鮮知識。
二是基于現行教科書,調整教學順序,發揮漢字系統作用。人對任何一種符號的把握都要在達到整體系統認知后才能自如運用,所以個體字符的積累需要有序。但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仍以隨文識字的方式編排,漢字出現不可能依照構形系統和難易程度來安排。我們就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方式統整漢字教學內容,如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先集中進行《解碼數字》《“人文”與“田土”等系統》《“子、犬、鳥、牙”系統》《“女、馬、木、禾”系統》《“手、又”系統》《“口、言、止、草”系統》《“水、雨、火”系統》等系統識字,充分挖掘漢字的起源、演變、構形等基本規律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教好300個基本字,再將系統所學的漢字放回課文中復習鞏固,大大提高了識字的效率。
三是結合校本課程,開展漢字綜合性學習活動。我們在低年級開發了《有趣的漢字》校本課程,有《建筑中的漢字》《姓氏中的漢字》《身體里的漢字》《兵器中的漢字》《器皿中的漢字》《十二生肖中的漢字》等主題識字活動,有關于漢字起源、演變的故事,也有通過搜集交流字謎、歇后語、對聯、笑話、古詩等綜合性活動,引導學生遨游漢字王國,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
三、識字教學課堂重構
漢字文化導向下的小學漢字教學課堂更重視漢字文化的學習與體驗,主要課堂模式有兩種:
1.隨文識字課
2.系統識字課
四、識字教學評價重構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識字的評價”的建議:要考查學生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查檢字詞的能力。這樣的評價關注的仍在“知識與能力”層面,還未上升至“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高度。漢字文化導向下的識字教學評價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識字量和識字率”的問題,而是自覺擔負起現代識字教育的導向功能。一是發展語言,促進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二是開發智力,促進認知能力的提高;三是陶冶審美情趣,培養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四是接 受、運用、豐富、傳承、傳播漢字文化。因此,識字教學效果的檢測與評價涉及四個層次的內容:
一是識字教學效果本身涉及的內容,如認讀、識詞、書寫等。以書寫為例,應考查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及流利程度。
二是識字的應用層次效能。在口語交際方面,能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在閱讀方面,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習作方面,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三是識字的發展層次效能,如注意、想象、思維等。以發展思維為例,漢字是左右腦并用的“復腦文字”,學生能左腦、右腦一起開動,大膽創造,踴躍表達,在對漢字構字智慧的了解中,汲取創新因素,發展思維水平。
四是識字的情感層次效能,如情趣、熱愛、陶冶情操等。以陶冶情操為例,在識字過程中接受漢字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的認知與體驗、社會規范,以及漢字所蘊含的審美標準。
漢字文化導向下的小學識字教學重構,如成尚榮先生說的那樣“培育與壯大漢字中蘊育著的良好、健康的文化基因,讓學生從中汲取強大的文化力量和生長無限的文化智慧。”
附 ?注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常規課題(課題名稱:漢字文化導向下的小學漢字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JKXB17-393)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葉秀萍,正高級教師。福建省教學名師、福建省學科帶頭人、廈門市專家型教師、廈門市學科帶頭人。多年來致力于“漢字學在小學識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所形成的教學主張“漢字學識字”引起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