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玉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工業人士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因此引起了一系列工傷事件,一些工傷事件既符合了工傷損害賠償條件又符合人身損害賠償的條件,就出現了受害人得到兩份賠償的案例,對于這種情況,到底應當是適用人身損害賠償還是適用工傷賠償,受害人應不應當得到兩份賠償存在爭議,因此本文以人身損害賠償的聯系以及區別為基礎進行研究,最后得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人身損害賠償;工傷賠償;對比
1 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賠償的定義
人身損害賠償是指自然人的生命、健康、身體受到不法侵害,造成損害、殘疾、死亡以及精神損害,要求賠償義務人以財產進行賠償的侵權法律制度。人身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是自然人,客體是人的生命、健康,賠償方式是以財產作為賠償,《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他人人身損害賠償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額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用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用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工傷賠償是指職工在從事職業活動或者與職業活動有關的活動時所遭受的事故傷害和職業病傷害時所應受到的賠償。工傷賠償的前提是用人單位職工,其次是從事職業活動或者與職業活動相關的的活動,對于是否從事職業活動以及與置業活動相關活動在處理工傷賠償時需要認定,經認定為工傷需要賠償,則由用人單位賠償,這是一種無過錯責任賠償,這也是工傷賠償的一大特征。
2 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賠償的聯系
人身損害和工傷的實質上就是自然人的權利受到了侵害而尋求的一種救濟,目的在于保護受侵害的權利人得到賠償。在工業發展較慢的時期,職工受傷通過相關行為人的侵權行為來追究責任,保護權利人的權利,但是工業的變革,導致之前的追究責任的方式并不能解決一系列的侵權責任,為了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專門設置了工傷保險制度。因此,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賠償存在一定的聯系。
首先,前文提到,工傷賠償是隨著工業的變革而從侵權損害賠償中分離出來的,所以從歷史淵源上講,工傷賠償屬于人身損害賠償的一部分;其次,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賠償的產生基礎相同,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賠償均以侵權為基礎,只有發生了侵權行為,才會產生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賠償。最后,人身損害賠償和工傷賠償的立法目的是相同的,二者都是為了保護自然人人身損害的權益不受侵犯。
3 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賠償的區別
(1)責任主體不相同。人身損害賠償的主體是受害人。用人單位、第三人;工傷賠償的主體是用人單位、社會保險機構、權利遭受侵害的職工三類。工傷賠償的主體有社會保險機構,區別于人身損害賠償,原因是工傷賠償是由用人單位向社會保險機構繳納員工的社會保險,發生工傷事件,由權利受侵害的職工直接向社會保險機構索要賠償,而人身損害賠償不存在這樣的情況。
(2)法律性質不同。人身損害賠償是第三人侵害了自然人的合法權益,自然人依法向侵權人索要一定數額的財產賠償,是一種侵權的救濟方式;工傷賠償是受害職工向用人單位繳納保險的社會保險機構索要賠償,不由用人單位直接賠償。人身損害賠償是由民法調整的法,工傷損害賠償是工傷保險,是由勞動和社會保障法所調整的法。
(3)規則原則不同。人身損害賠償適用于過錯原則或者過錯責任推定原則,適用人身損害賠償就要證明對方有過錯或者通過對方的行為推定出對方有過錯。工傷賠償不適用于過錯、過錯推定原則,因為在工傷賠償中對于工傷事實的認定,要求職工進行舉證證明用人單位存在過錯,存在一定的困難,職工與用人單位在位階上比較職工屬于弱勢的一方,因此工傷賠償不適用過錯與過錯推定原則,而適用無過錯原則,即無論用人單位是否存在過錯,只要屬于用人單位的職工,并確認為工傷,即應當對職工進行賠償。
(4)賠償范圍不同。工傷保險賠償的操作程序具體、范圍統一、標準清晰,能及時快速地保障受害職工權利。但工傷保險賠償的范圍僅局限于人身性損害,包含醫療費用、傷殘及死亡待遇,精神損害的賠償則沒有包含在內。工傷賠償需要依據具體的標準進行賠償,在賠償的財產上也有一定的限制。人身損害賠償沒有一定的標準,因人而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依據事實判定賠償的標準,并且人身損害賠償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判案人員以及依據不同的經濟狀況社會輿論等都能成為人身損害賠償的定性依據。所以在二者競合時,對于受害人選擇救濟途徑的問題也存在一定的分險。
(5)救濟程序不同。人身損害賠償的救濟程序即受害人在法定合理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起人身損害賠償請求之訴,請求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并支持其提出的人身損害賠償請求。人民法院在受理后,依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由提起訴訟請求的人即受害人舉證證明侵權方有過錯或者依據過錯推定原則證明對方的過錯。提出工傷賠償,受害職工提出工傷認定的申請之后,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或者醫療鑒定機構進行工傷鑒定,不需要受害職工進行舉證,認定的時間相比較人身損害賠償的受理審判時間要短,確認為工傷之后,即會像受害職工發工傷賠償金。所以從程序上來講,工傷賠償要比人身損害賠償的程序簡便且不需要舉證。
4 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賠償的適用研究
工業的變革,法律也隨之做出相應調整,但在現實生活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出現職工在工作或者進行與職業有關的活動時因第三人的原因導致損害,或者職工在工作過程中因為用人單位的原因而導致職工受侵害。針對這兩種情況,對于這種情況,不同地域的法院對法律有其不同的理解,其判決結果也不盡相同,是"同案不同判、同命不同償"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法律體系的權威性與統一性。
我國在現實生活中的做法即山東、福建、深圳等地區采取雙重賠償原則,在人身損害及工傷原因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普遍采取兼得模式。如《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提出:"職工因公受傷,醫療費不能夠與第三人賠償數額相抵"。但是這樣的情況就出現受害人得到了雙重的賠償。根據《上海市工傷保險辦法》實施的四分之四十條規定,《上海市實施的有追索權的追索權模式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在相關費用支付的工傷職工依法給予追索權的,有權對第三人的侵權行為進行預先賠償,如回收的對象實施侵權行為,則應當由第三人賠償全部的損失。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很好的體現出追償模式的作用,分析主要的原因,主要是由工業事故存在雙重屬性導致的,如果受害人因人身傷害賠償,賠償金額低于工傷保險和工傷保險機構賠償金額應補足差額,如果第三人的侵權行為人無法承擔賠償責任的人身傷害,工傷保險機構也應弁始主動去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從本質屬性上看,這一責任應當屬于附加責任,是對相應責任的補充,法律必須要對保險機構的權利進行明確與認定。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發生侵權損害賠償時,如果既涉及人身損害賠償又涉及工傷賠償的問題,應當首先適工傷賠償,因為工傷賠償針的是勞動者更具有針對性,其次,程序簡單,不需要親自舉證,并且賠償范圍具體明確有一定的標準,適用無過錯的責任原則,其次在先選擇工傷賠償的基礎上要比較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賠償的賠償數額,選擇對受害人更有益的救濟;最后,依據受害者的健康狀況和家庭狀況確定一個具體的賠償范圍,由侵權第三人和用工單位共同賠償,并且在第三人賠償的財產因實際原因達不到確定的賠償標準時,向用人單位追償,這樣可以保證受害人能夠拿到應得的賠償財產,也是符合人身損害賠償和工傷賠償的立法目的。
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賠償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比較二者的聯系與區別,目的是當實際生活中出現二者競合的事件,能夠保障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均不受損害。追償的模式既能保證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得到賠償,也能保障司法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有一定的標準,維護司法公正性。
參考文獻:
[1] 孫星星.工傷保險賠償與人身損害賠償競合問題研究[D].山西大學,2011.
[2]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中國政法大學,2001.
[3] 周衛家.論工傷保險賠償與人身損害賠償競合的法律適用[D].大連海事大學,2015.
[4] 吳婷.工傷保險賠償與民事人身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競合的研究[D].貴州大學,2016.
[5] 黎婭.論侵權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賠償的競合[D].西南政法大學,2013.
(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