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蘭
【摘要】如果能充分做好感情調節這一重要環節,那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望,提高課堂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感情調節;求知欲望;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感情調節是教師在實施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之中,通過語言、行為或方式,引導學生較迅速和積極地進入學習狀態的教學行為方式;是教師教學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環節。感情調節是貫穿于課堂始末的,并不等同于課堂導入,或者說,課堂導入只是感情調節的一部分。
一、課前感情調節
俗話說,一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前感情調節是一節課開始時,教師為引入新課所說的話或所推行的方式。它的作用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控教學氣氛,切入新舊知識的銜接點,為一節課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它猶如一把鑰匙,把學生的興趣之門打開了,學生的求知欲便會提高。因此,成功的課前導入設計,不但能感染學生,活躍氣氛,而且更能激發學生興趣,打動學生心弦,激發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欲望,形成良好的學習狀態。
比較傳統的方式,諸如故事導入法、設疑導入法、復習舊知導入法等,這些方法各有優點。例如設疑導入法,是在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導入方法。猶如說書人“且聽下回分解”的奧妙一樣,其中精妙之處就在于講到最扣人心弦的時候,有意避而不講,吸引聽眾非聽完不可。說穿了,就是設置懸念,緊緊吸引聽者的注意力。這種技巧運用于新課的導入之中,以懸念作為挑逗學生好奇心的觸發點,激發學生產生一種強烈欲望,而一經造成這種欲望,就非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不可。
課前感情調節很關鍵,而通常大家都使用語言導入這一方式。如何將語言腐朽化神奇,這是導入成功的一半。但是以作品的背景,或以作者的簡介為主要導入方法,或播放曲子、說個故事作為引子導入。這些固然是不錯,也是常用的導入方法。但是如何使一節課更加生動豐富,對學生的感情起到更好的調節作用,方法還值得研究。
(一)示錯導入法
回憶自己學生生涯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老師,有一節課的課前導入印象很深。那節課學習魯迅的文章《論雷峰塔的倒掉》,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了問題,然后分別喊起我們很多的同學,問這個文題有什么問題,這其中也包括我,我辨認了半天,沒看出來有什么問題。全班沒有同學能回答出,老師寫的文題究竟有什么問題。這引起了我和同學們的充分好奇。后來老師釋疑,原來他故意把文題中的“雷峰”寫成了“雷鋒”。這種示錯法,讓我至今對這一節課印象深刻,而且以后寫到“雷峰塔”“雷鋒”,再也不會犯錯。
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引起學生的注意,關注細節,強調細節。后來在教學《唐雎不辱使命》中,我也使用了這種方法。“唐雎”寫成了“唐睢”,讓學生辨認,又不允許翻課本對照,學生一個個也特別激動。發現了“唐雎”和“唐睢”的奧秘后,又給學生講解了“雎”“睢”的由來、引申。學生興趣盎然,很開心的進入到文言文的學習。示錯導入法的不足在于,不一定適合所有的文題。而且有一些特別容易混淆的字也不適合該方法,因為這樣反而起到了強化了別字的作用。經過實踐我發現,其實感情調節往往不是單一的方法的使用,往往是多種方式的綜合。我為之起了個名字叫作“多種感官調動法”。
(二)多種感官調動法
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甚至是觸覺、味覺,達到引起學習興趣的目的。例如我曾經看到一位老師講《新疆》一課。他就帶來了葡萄干和同學分享。學生吃著酸甜可口的葡萄干,聽著課,開心得不得了。當然,這種方式并不適合所有的學科和課文。再例如,我和同事同時講授了《阿長與〈山海經〉》。她的感情調節設計很精心,既有照片,還播放音樂。出示幻燈片:
毛澤東: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鄭振鐸:魯迅先生的死,不僅使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使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自嘲》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自題小像》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魯迅《慣于長夜過 ?春時》
長媽媽,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輕輕地來告訴我一句話?!f:“隱鼠是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魯迅《狗·貓·鼠》
母親,工人,長媽媽即阿長,都無法營救……魯迅《五猖會》
師:上課之前,我們瀏覽了一些幻燈片,我們不得不由衷的稱贊魯迅是一位以筆代槍,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錚錚硬漢,然而在這位硬漢的心中也留有那么一彎柔情,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多次提到一個人——阿長,在我們學過的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們知道長媽媽會講故事,阿長還會什么呢?為什么她給魯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讓我們一起從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中尋求答案。
而我的導入就很平淡,從作者魯迅的文學常識、作品入手。學生雖然聽懂了,但是對調節學生的感情方面來看,幫助不大。
二、課中感情調節
課程進行中,學生往往會出現疲憊。這個時候,如何迅速幫助學生調節心態?應該采用什么方法呢?這時候感情調節的方式肯定不同于上課伊始的方式。選擇不當還會適得其反,影響課程的銜接。
(一)播放歌曲
歌曲的選擇必須要“精”。例如在教授說明文《看云識天氣》的時候,學生學完略微單調的說明文文體知識之后,已經露出疲態。這個時候,我播放了楊鈺瑩的《晚霞中的紅蜻蜓》。學生們雖然已經不知道楊鈺瑩是誰,但是音樂是沒有代溝的。伴隨著甜美的歌聲,看著我精心挑選的各種云霞的照片, 學生很快就調整好心態,進入到下一步對于該文生動性的研究。選擇該歌曲的原因就是,它與文章內容有相關性,都有對“云霞”的描述:“從來不曾忘記晚霞中的你,踏過青青草地夕陽在心里??偸怯悬c傷心夢中沒有你,只見小小紅蜻蜓飛來飛去。”而且好聽的歌曲還起到了對于生動語言研究的引導性。
(二)播放視頻
和播放歌曲一樣,視頻必須經過精心挑選,對課堂教學能夠起到輔助作用。否則不僅無效,可能還會起到反作用。
在教授文言文《公輸》的時候,由于課文較長,學生費了很大的勁兒,終于讀通了課文。如果這個時候,開始通譯課文,會增加學生的疲憊感。部分學生可能就會走神兒。那怎么辦呢?我選擇了易中天講“諸子百家”中講“墨子”的部分,和課文正好銜接。易中天言談幽默,又可以和課文掛鉤,幫助學生理解文意,學生一掃疲憊,看得特別仔細。
(三)競賽調節
近來初三學生進入復習階段,復習的趣味性自然不比平時講授新課。那么怎么能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呢?或者在課堂中疲倦了如何調整呢?我嘗試采用過競賽的方式,基本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課后感情調節
這里指的是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如何感情調節,為整堂課上升一個感情高度。針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特點,我認為美文賞析和朗誦的方式較合適。在講授艾青《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歌的時候,學生已經對詩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有了深刻的了解。為了喚起學生對祖國母語的熱愛,我選擇了一首配樂詩朗誦《我愛母語》。學生和我一起配合朗誦,掀起一波高潮,經過這堂課的洗禮,每位學生都更加熱愛祖國,熱愛語文了。在設計感情調節的時候有不少問題值得注意,如:
1.宜簡潔明快,忌冗長拖沓。這里的簡潔明快,不是簡單敷衍,而是指抓緊課堂時間,不要在感情調節上花費大量時間,影響了課堂的教學。
2.宜靈活多變,忌千篇一律。應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靈活處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把學生引向新知識,使整堂課有血有肉,充滿活力,充滿創造。忌千篇一律,平鋪直敘,否則只會扼殺學生的積極性,對課堂失去興趣,對教師失去興趣,消磨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教無定法,感情調節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課文內容,學生群體甚至其他一些不可控因素,都會對之產生影響,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